《環境資訊中心》是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自2000年起,我們致力於提供全面的國內外環境報導,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海洋、土地發聲。 我們相信,任何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今周刊編按: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經過延長審議,最終氣候融資金額達成協議,發達國家同意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但仍遠低於開發中國家提出的1.3兆美元的需求。 全球氣候資金籌措困難,政府卻花大筆資金補助化石燃料?研究揭露,政府每年用在砍伐森林、化石燃料、農藥等有害環境的補貼高達2.6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2.5%。跟2022年相比,高出了8000億美元。有些補貼原本是為了協助弱勢取得便宜的食物、水、或是能源,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環境。
由民間團體組成的台灣跨國企業監察(TTNC Watch)10日提出民間版企業盡職調查法草案,並於同日舉辦論壇,揭露和碩、華新麗華等四家台資企業在當地涉及女性勞工剝削及環境破壞的行為,呼籲政府儘速完成企業盡職調查立法。
今周刊編按:COP29的第三天,大會發布了新的「集體量化目標」(NCQG)草案,提出了具體的資金目標和投資方向。 錢,一直是氣候行動的支柱。去年COP28第一天就撒錢,這次巴庫COP29第二天,由多邊開發銀行承諾1200億美元先馳得點。接下來,備受爭議的前後任主辦國,阿聯、亞塞拜然會不會跟進、洗白漂綠呢?
今周刊編按:美國社會企業Clean the World創辦人席普(Shawn Seiple)與全球超過8800家旅館合作,回收廢棄肥皂重製,送往127個貧困地區,教導當地的小朋友養成洗手與衛生習慣。他最初的一個疑問,如何演變為拯救數百萬人的關鍵契機?
頂著英格蘭典型的強風登上高處,風聲在耳邊怒吼,連英文單字都變得支離破碎。 踩在腳下的這塊土地,住著比森林還厲害的固碳高手——泥炭(peat)。這片位於霍尼柯特莊園(Holnicote Estate)西南方的高地,也是當地重要的集水區,河流大多發源自此。
8月底日本發布「南海海槽大地震臨時情報」,讓不少觀光客不知所措,甚至直接取消旅遊計畫。天災頻仍的日本,隨時會面臨地震或強降雨等風險。《環境資訊中心》精選三款資訊最即時、完整的旅日防災APP,讓你的日本之旅加倍安心。
台灣傳統習俗中,遺體火化時有一段親屬大喊「火來了!快跑!」的環節,也偶有套用在寵物葬儀上。桃園市的Alice小姐今年就遭遇一個兩難的抉擇,當陪伴18年的愛犬「DouDou」健康狀況下滑,正開始準備道別和後事之時,Alice在走進火化場時聽聞這一幕,立刻打退了堂鼓。Alice說,DouDou非常怕熱,實在不忍心送牠進火爐裡。 最後,Alice為DouDou選擇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式——水化,透過特殊溶液將遺體緩慢分解。國內目前只有少數的水化業者,Alice認為,水化過程比起火化溫和,希望台灣能開放更多寵物殯葬的處理方式,可能有比較環保、對地球更友善的方式,提供飼主不同的選擇。 她說,「我們都是從羊水孕育出來的,離開好像也該在水裡。」
海洋保育署位在高雄的辦公室離海有點遠,員工只能在頂樓「遠眺」大海。新任海保署署長陸曉筠仍保留著國立中山大學的教席,其辦公室屬於「海景第一排」,外頭就是海浪和風的交響曲,她覺得舒爽療癒。 陸曉筠並非主流定義上的「海女」。她在台北長大,20多年前在中山大學念書,才意識到原來海浪聲近在咫尺。大自然的威力,讓她覺得人類好渺小,可人類卻一直對海洋苛索資源。
奧運剛閉幕,加拿大代表隊的精采表現記憶猶新。今年服裝由加拿大本土廠牌、有「最美瑜珈服」之稱的Lululemon負責,羨煞許多隊伍。但在開幕前,環團向法國控告Lululemon漂綠,要求撤下品牌宣稱的「地球友善」,並稱「加拿大運動員應該得到更好的(運動服飾)」。
AI與雲端運算需求,資料中心興起,成為科技競賽的標準配備。不過,日本東京近郊的城市陸續出現反對聲浪。繼千葉縣的流山市、柏市之後,東京都昭島市超過200位民眾也連署要求重審資料中心興建計畫。
南科嘉義園區總面積88公頃,原為台糖農地;園區去(2023)年初通過環評後進入招商階段,台積電CoWoS先進封裝廠為進駐廠商之一。環評大會14日審查「南部科學園區嘉義園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為了引入異質封裝、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業,園區提出變更,但用水用電、污水、土石方量也翻倍成長。大會最終決議修正後通過。
中油公司計畫在明(2025)年啟動國內第一個碳封存試驗場,每年封存10萬噸碳,但目前仍湊不足10萬噸,恐怕陷入「無碳可封」的窘境。另一方面,台泥公司碳捕捉計畫預計2027年完工,剛好年產10萬噸碳。在這段時間內,中油恐怕要繼續尋找碳來源。
氫能是淨零碳排的兵家必爭之地。澳洲風光條件良好,很早就注意到氫能,在2019年提出氫能策略,但五年過去,澳洲並未成為氫能強國,反而落後於美國、中東。今年5月,澳洲再度加碼補助綠氫,在亞洲氫能買家大舉布局氫能供應鏈的時刻,澳洲能贏回氫能訂單嗎?
極端暴雨襲擊城市,排水不及,造成災情。近年的治水方針不僅重排水,也思考如何吸納雨水,打造海綿城市。擁有豐富治水經驗的荷蘭將腦筋動到屋頂,用「藍綠屋頂」(blue-green roof)減緩淹水問題。
氣球帶來歡樂,但進到海洋生物或是鳥的胃裡,可能危害生命。7月起,美國佛羅里達州加入禁止施放氣球的行列,原本一天可施放10顆以下氣球的規定改為全面禁止。戶外施放氣球等同亂丟垃圾,可罰150美元(約台幣5000元)。
2015年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要減少化石燃料,控制暖化。全球力推電動車、綠能,意外卻帶動銅價高漲。高盛2021年發表「銅是新石油」報告,提醒大眾注意這一趨勢與供需失衡的問題。 3年過後,AI浪潮崛起,資料中心暴增,今年銅價攀升。美銀預期,2026年銅價還會再上漲,銅仍是分析師眼中的「新石油」。
牛、羊等動物打嗝、放屁和排泄都會釋放溫室氣體,2022年,紐西蘭領先全球推出「牛屁稅」,全球關注。卻在農民的不滿下,2024年6月宣告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豬肉與乳製品出口國丹麥。 丹麥6月底達成協議,2030年起將針對畜牧碳排課稅。計算下來,每年每頭乳牛約要繳新台幣3100元左右。這份協議更加全面,除了牛屁稅,還有野化濕地、土壤,造林、成立基金等計畫。在跨黨派的支持下,可望順利通過議會審查。讓丹麥成為全球第一個課徵農業碳稅的國家。
日本早前宣布7月1日起開放商業獵捕易危長須鯨,本年度可捕60頭,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及環團抗議。在台灣,12個環團及動保團體昨(1)日到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外請願,指出現今鯨肉的市場需求量極少,且捕鯨手法極殘忍,加上長須鯨是全球第二大鯨魚,在生態系統中能發揮固碳作用,要求日方撤回獵捕長須鯨的決議,輔導捕鯨業者轉型。 有參與水產廳審議會會議的日本學者則撰文,指出外部專家報告曾提醒,若西北太平洋的長須鯨未能進入日本經濟專屬區海域且充分混合,則有可能造成局部區域資源枯竭。
炎炎夏日,潛水、衝浪客按捺不住想與海共舞的心,一心要衝往海洋。海洋,是許多人愛上自然的起點。不過,英國環境記者特恩斯(Anna Turns)有個煩惱,他的潛水衣破舊不堪,但他不想購入氯丁橡膠(neoprene)材質的潛水衣,必須另覓理想的潛水衣。
炎炎夏日,打開一瓶冰涼的可樂,仰頭一喝,卻被連接的瓶蓋擋住,還要雙手並用才能喝到飲料!網紅氣炸,想把瓶蓋扭開,一不小心反而讓飲料潑灑到衣服。這段TikTok影片不是唯一不滿意可口可樂新設計的案例。
為減少機車族與行人曝曬時間,台北市自2019年開始調整紅綠燈時長,今(2024)年7月起也將實施,在暑假期間的離峰時段,縮短全市740處紅燈秒數,最多縮短達到90秒。調降秒數的路口點位多分佈於市中心,台北市交工處表示,本次專案是以全市來評估,車流是最大的考量,而非因應氣溫調整;且車流不連續會導致塞在路上,曝曬時間更長,更不利於機車族躲避高溫。
不是只有陽光和風力能夠發電,看似平靜的海洋也滿載著能量。學者認為,台灣是海洋國家,四面環海「如擁金山」。 近年頗受國際重視、列為我國前瞻能源之一的海洋能是什麼?如何透過海洋發電?台灣適合哪一種海洋能?《環境資訊中心》盤點各種海洋能發電種類與原理,帶你一次看。
「我們的海洋大會」(Our Ocean Conference,OOC)4月在希臘雅典召開,地主國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送上大禮,16日宣示2030年前希臘海洋保護區將全面禁止底拖網,成為歐盟首例。
為抵減企業或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碳排,碳權成了熱門商品。外媒揭露,杜拜一家碳權公司看上非洲森林的潛力,與多國簽下碳權協議,總土地面積比英國更大。這些計畫號稱可保護森林,但當地原住民批協議不透明,甚至擔心會因此被迫遷,引發人權爭議。
由於缺乏長期運作的氣象觀測站,全球山區氣候變化的測量,一直是一個大挑戰。近日,由我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領銜的跨國團隊,首創山區氣候速度推估方式,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公尺的速度上升中,表示該地暖化情況嚴重,甚至開始對生存於這些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物種構成威脅。
4月份傳出全面漲電價,經濟部將在這個月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評估。根據上個月媒體洩露的電價調整方案,不只工業用電、民生用電各級距都將調升,尤其是最後一次漲價在2008年,已經16年「只降不漲」的330度以下民生用電也傳出調漲,引起廣泛議論。
「台南市綠能產業區」日前(2/21)進行環評專案小組第四次初審,開發單位為台南市政府。環評現場有民眾質疑移植1.8萬棵樹木的必要性,建議選旁邊的垃圾山作開發。 專案小組最後認為本案對生態及環境有顯著不利之影響,建議「不應開發」,並獲得在場反對開發案的民眾拍手感謝。 台南市府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蕭富仁則在會後表示,會在3日內答覆是否申訴,並於30日內提供補充資料,以爭取環評大會委員支持。
全球全力拚綠能,風電與光電產業前景看好,離岸風電卻遇上逆風。全球離岸風電龍頭沃旭(Ørsted)投資美國市場失利,7日宣布一系列對策,決定裁撤600~800個職位、暫停發放2023年至2025年的股利、退出挪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離岸風電市場,並暫緩開發日本市場。標普全球(S&P Global)已將沃旭長期信用評級從BBB+下調至BBB。
陸地、海洋和天空,每年上億隻的動物為了食物、繁衍而遷徙。旅途危機重重,有時因棲地消失而必須飛更遠,有時被漁網纏繞或遭獵殺。聯合國12日發布第一份全面性的遷徙動物報告指出,近一半的遷徙動物正面臨族群量下降的危機。
經濟部「先環評、再遴選」的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選商規定,導致逾半通過環評初審案件做白工。為降低行政成本,環境部2日預告新作業要點,未來離岸風場環評初審改為「先遴選、再環評」,案件在第一階段初審經確認符合共通標準,就能參與經濟部遴選;如獲選的開發案可進入第二階段初審。環境部表示,農曆年後將邀各界討論新規,最快本月底上路。
烈日炎炎到豪雨成災,高溫屢破紀錄的2023年,哪些氣候新聞讓人印象最深?英國氣候媒體《Carbon Brief》報導了過去這一年媒體關注度最高的25則氣候與能源相關論文,深入探索這些引領話題的研究,以及它們引發熱議的特殊因素。
2023年是史上最熱的一年,野火、乾旱、風暴,天災不斷,戰事爆發。在這些讓人心碎、焦慮、不安的新聞下,我們可能忽略某些角落,也有大大小小的好消息。 「絕望讓人冷漠,我們不能失去希望。」歐洲媒體《Euronews》蒐集了100多則2023年的環境好消息,有些是影響世界的重大決議,有些是社區一角的小確幸。《環境資訊中心》挑選了七則與大家分享,重溫2023年的點點滴滴,找尋讓人嘴角上揚的小故事。
英國慈善組織發布年度20大損失慘重氣候災害報告。榜上排名第一的是8 月發生在美國夏威夷的野火,超過百人死亡,人均損失4161美元(約新台幣12.7萬元),災情遠超第二名的「瑪娃」(Mawar )颱風。
環境部近日公布2023年空氣品質監測統計顯示,近八年我國各項空氣污染平均濃度均有下降,然而,細懸浮微粒(PM2.5)與臭氧二項污染物在今年較去年小幅升高。我國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將於明年上路,指標污染物亦由PM2.5轉變為臭氧,改善重點將放在中南部空污及臭氧紅害。
2023年1月底,一架阿聯酋航空班機從杜拜起飛,沿海岸線飛行了超過一個小時,這是中東北非地區的首次嘗試——其中一具引擎加滿100%永續航空燃料(SAF,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隨著母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在今年初公佈「國家永續航空燃料路徑圖」(National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roadmap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阿聯酋航空也積極跟進。
阿布達比海灘旁,海岸線與水泥高樓之間大片接壤的紅樹林,讓人很難相信自己正身處沙漠地區。今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主辦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布將為每位參與者種下10株紅樹林,以抵減碳足跡。 事實上,在波灣鄰近國家中,阿聯的紅樹林覆蓋面積正是最大的。
海保署2日公布今(2023)年第三季全台淨海成果及海廢分布地圖,海廢清除總量為6156公噸,回收再利用則高達3114公噸,再利用比例首次過半,占近51%。其中,竹木類廢棄物佔最大宗,大多來自台南市。
離岸風電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旗下三個風場渢汎、渢成、渢利,27日在環境部進行第五次環評初審。開發單位取消桃園觀音廊道上岸規劃,全部於竹南廊道上岸,也承諾加大風機間間距,留設鳥類廊道。不過,多個漁業代表仍質疑風場直接影響漁獲,海纜與漁場距離太接近等。環委最終決議三案通過環評,但仍須補充說明對鳥類和中華白海豚棲地的影響。
台灣近年開始重視森林碳匯,在鄰近的國家日本,森林碳匯制度行之有年,自2009年5月至2021年所有森林相關的碳匯項目中,森林生質能源發行了1107萬噸(13.8%),森林治理則累積了12萬7659萬噸(1.5%)的森林管理碳匯驗證量。
本土電線、電纜龍頭業者大亞集團近年跨足再生能源,旗下漁電共生案場「志光」規模全台最大,第一期85MW今年7月取得電業執照正式商轉,發電量逾億度。大亞也積極佈局儲能,光儲合一儲能系統同步竣工,目前規劃中的志光案場第三期,不排除規劃為室內型漁電共生。大亞董座沈尚弘強調,光電進場更需顧及社區及環境,會先得到里民的支持才做。
本文重點解析碳抵換概念。碳抵換通過減碳計畫,抵銷碳排,實現環保生活,優質碳抵換需不危害社會環境、具獨家擁有權、外加性成果、永久性且真實。有些公司選擇內部減碳,以避免爭議,專案例子包括:保護肯亞森林減碳、柬埔寨荳蔻山雨林保育,全球植樹運動。
總統蔡英文宣示2024年底前達成「8年20萬戶」社會住宅目標,台灣營建研究院昨(17日)舉行「營建產業ESG循環永續目標研討會」,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執行長黃景茂指出,時值台灣大量興建社宅的關鍵時刻,納入循環經濟將讓效益最大化,幫助營建產業減碳。黃也表示,目前僅桃園及台中社宅才有的「空調產品服務化」,預計今年推廣至全國社宅。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發起「還路於民大遊行」,預估將有上萬人參加,2022年台灣交通事故奪走3085條人命,創10年來新高,更是同年荷蘭(737人)的四倍。 荷蘭自1970年代起,在民間促發與完善的路網規劃下,交通明顯改善。學者指出,荷蘭歷經近50年由下而上的抗爭,從汽機車盛行轉為自行車友善國度,連總理也騎自行車上班!相較於台灣因成本與道路規劃,多依賴汽機車,所謂的單車政策也以觀光遊憩為主,自行車難以成為民眾的主要通勤工具。
歐美等北半球國家飽受熱浪所苦,正處於冬季的南半球也無法倖免。8月初的「冬季熱浪」襲擊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和巴西等國,創下多個高溫紀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從過往的10幾度升到30°C、智利山區小鎮也出現38°C的高溫。不僅「冬天變夏天」,積雪提前融化,恐引發春夏水源不足等連鎖問題。
舊衣回收去了哪裡?台灣2022年共回收8.2萬噸舊衣,其中約四成是二手衣販售,近六成品質差的,不是降級做成抹布、地毯,就是直接燒毀。環保署表示,台灣具備衣物再生技術,但衣服成分複雜,傳統回收無法妥善分選,導致再利用不易。環保署也將推出補助,鼓勵舊衣回收商轉型成智慧分選廠,接軌後端再利用技術。
環保署2018年宣示減用四項一次性塑膠用品,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逐步走向2030年全面禁用。資源循環辦公室8/9表示,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未來會結合綠色設計、資源循環,引導市場減塑,朝向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 當時與環保署共同提出減塑時程表的環保團體除表示遺憾,也認為過去目標「超前且負責」,環保署不願正視既有目標,恐為政策宣傳帶來負面效果。
國人產生的垃圾一年比一年多。根據環保署統計,繼2021年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正式突破千萬噸,2022年持續增加約百萬噸的垃圾量,來到1123萬8654噸。其中包含一般垃圾42.7%、資源垃圾52.9%及4.3%的廚餘。去(2022)年垃圾焚化量更創下環保署公開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本文以兩張圖表說明2022年台灣垃圾處理現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8月1日升格農業部,部長由主任委員陳吉仲接下。末代主委成首任部長,陳吉仲與農業的牽掛還沒完結。新成立的「農業部」有何新氣象?屏東囝仔如何延續農業改革重任?在行政院宣布部長人事之前,陳吉仲以主委身分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說明接下來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威脅。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今年主辦聯合國第28屆氣候大會(COP28),能否拿出亮眼低碳政策備受國際矚目。3日,阿聯宣布新國家能源戰略,要在七年內投資540億美元,讓再生能源供應增為三倍。阿聯也大舉投資氫能,預計2031年年產140萬噸綠氫,2050年增為年產1500萬噸,以成為全球氫能大國。
碳中和洗髮精、碳中和酒、碳中和牛肉、碳中和巧克力,隨著消費者對減碳的重視,五花八門的碳中和產品開始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雀巢集團(Nestle)卻反其道而行,近日宣布放棄旗下KitKat和Perrier等商品的碳中和聲明。非但沒有引發撻伐,外媒反而大讚是好事。
環保署11日預告新版空污費草案,祭出更嚴格標準,符合「空污大戶」的業者將從51家增加至102家。草案也調漲空污物甲苯、二甲苯10餘年未變的費率,預計今年10月空污季上路,空污大戶費率也將有機會在今年首次實施。
紐西蘭7月1日起擴大禁塑政策,成為全球第一個禁止一次性蔬果袋的國家。自備購物袋已經是全球主流,但大部分超市跟商家還是會在裸賣蔬果旁提供免費的薄塑膠袋,以減少碰撞,也方便計費。紐西蘭超市樂見禁令,但坦承有「暴躁的顧客」。
《氣候法》今年2月上路,環保署已全數提出首波三子法草案,將在8月前召開研商會,徵求各界意見。根據草案內容,未來業者透過「自願減量專案」申請碳權,須通過審查以確認符合國際減量原則。碳盤查及查驗則首次納入違規處罰情形。而針對環評增量抵換,過去僅為建議性質,未來須強制依法抵換碳排。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6日)表示,在7月1日起實施「傳統豬瘟拔針計畫」全面停打豬瘟疫苗後,預計於明(2024)年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提出申請,最快2025年能獲認可為豬瘟非疫國,屆時將會成為亞洲唯一豬瘟、口蹄疫、非洲豬瘟的非疫區國家。
日本預計最快於今夏正式排放福島核電廠廢水,號稱「已處理過、危險性低」的含氚廢水會有什麼影響?各國政府與環境團體無不緊密關注。 台灣、紐西蘭及澳洲科技媒體中心(SMC)21日上午舉行記者會。紐西蘭專家指出,核廢水的氚濃度在安全標準之內,且目前沒有任何研究可以證明暴露在氚元素與癌症有關。 中研院學者則評估,有部分氚水會在一年後抵達台灣海域。考量擴散加上海流的影響,到達的量可能比先前預估的更多。
5月30日,台塑集團股東會的這天,多位「環保小股東」照例以股民身分進場。和往年不一樣的是,小股東裡面出現幾張外國臉孔——現年73歲的雪倫・拉文尼(Sharon Lavigne)和75歲的黛安.威爾森(Diane Wilson)。兩人除了分別在2021年、2023年相繼獲得有綠色諾貝爾獎之稱的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此外還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是卯上台塑的女人。
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去(2022)年被標普500 ESG指數(S&P 500 ESG Index)除名,輿論譁然,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氣炸,大罵「ESG是個騙局」。但今年初特斯拉低調重返標普ESG指數,5月正式生效。 特斯拉今年分數依舊很低,100分總分僅拿到37分,低於大多數車商,甚至比菸草公司菲利浦莫瑞斯(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更低。標普跟特斯拉都未對外說明,外媒分析,特斯拉低分的原因可能是資訊揭露不夠透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每年依污染裁罰金額、次數,頒發「環境金害獎」給污染最重的事業單位,中油連續五年獲得榜首,空污違規次數、裁罰金額都是領先。其他則有台鍍科技、大成雞肉、經濟部工業區服務中心等事業,因水污嚴重上榜。綠盟強調,中油是國營企業、台鍍科技則常執行政府工程、經濟部工業局更牽涉政府部門,政府除了應該落實「零裁罰」外,更必須禁止曾犯污染案的業者參與投標或分包。
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2020年2月宣布將投入10億美元,以達成全球第一家碳中和航空公司的願景,但近日消費者提出集體訴訟,控告達美航空在2020年3月起就以達成碳中和做廣告,誤導民眾,有漂綠之嫌。此外,訴訟也批達美購買不好的碳抵換計畫,質疑其減碳成效。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檢測民眾常戴的隱形眼鏡是否含有機氟化物,結果發現18款隱形眼鏡均驗出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就是俗稱「永遠的化學品」的一系列含毒化合物。知名品牌安視優(Acuvue)、愛爾康(Alcon)和酷柏光學(Coopervision)均上榜。 PFAS在生活中常見於鐵氟龍不沾鍋、雨衣,穩定性強且不易分解。近期愈來愈多科學證據顯示PFAS與癌症、胎兒併發症、肝病、腎病、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美歐已著手修法來淘汰部分PFAS。
電子產品壞掉很可惜,但維修費可能跟買新品相差無幾,導致許多產品未修理就丟棄,不僅製造電子垃圾,還耗費地球資源。奧地利政府去(2022)年4月開始發行電子產品維修券,補助筆電、手機、咖啡機等電器半額的維修費。一年下來已發出超過56萬張,接受維修券的地點也增加到3500家之多,維修變得更具吸引力。
總統蔡英文「八年20萬戶社宅」政策,預計以包租代管8萬戶、直接興建12萬戶實現,目前包租代管累積媒合6.6萬戶、已完工及決標社宅7萬4623戶。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昨(24日)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舉辦「明日家園:社會住宅導入循環經濟論壇」,內政部政務次長、國家住都中心代理董事長花敬群承諾,持續跟廠商勾勒可行的商業模式,盡快將循環經濟納入社宅契約中,「循環經濟不要只是理念,而是真的要落地實踐。」
疫情讓不少人習慣「WFH」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進而延伸出到世界各地邊工作邊旅遊的「辦公度假」(Workation)形式。這個月月初在宜蘭南澳的朝陽社區,就多了一個半辦公、半度假的「浪速計劃 Naniwa House 1」共享空間。 談起共享空間的概念,本土生活品牌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表示,注意到疫後工作型態的轉變,但這樣還不夠,他希望企業及個人在「辦公度假」的同時,也能前進社區、回到土地。透過舒適的工作渡假氛圍,降低年輕世代返鄉的門檻,「如何讓城市的人回歸土地,是台灣下一階段的永續概念。」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17日警告,有高達66%的機率,2027年以前至少有一年升溫超過1.5°C ,可能在明年或後年突破這個門檻。 前次聖嬰現象(El Niño)出現的2016年,創下全球最熱的一年。專家預測今年會再出現聖嬰現象,進一步推升氣溫。未來5年幾乎可以確定將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5年,並且會打破2016年的紀錄。
台灣水價世界第三低,行政院日前拋出水價累進費率為必然趨勢,經濟部長王美花澄清,目前已開徵耗水費,無規劃調漲水價。水利署今(16)日解釋,各國水價都有其歷史背景與定價原則,難以價格單論好壞。調高水價對民生節水效果有限。政府今年針對用水大戶啟動耗水費,水利署表示,首輪徵收狀況預計5月底就可以出爐,目前觀察產業端大多願意配合節水。
我國海洋相關法制修法進度再往前一步,今(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草案。日後未經許可且有污染海洋之虞者,最高可處一億元罰鍰;此次修正也將開徵海洋污染防治費,並成立海洋污染防治基金,專款專用於海洋污染防治工作。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提出兩項附帶決議,包含公開違法廠商裁罰資訊,同時要求海委會必須建立《水污法》與《海污法》的整合機制。
環保署今年3月初預告修正「物品或其包裝容器及其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之業者範圍」,將所有二次鋰電池公告為應回收項目。今(9日)辦理草案說明會,環保署分析,國內電動車與儲能系統二次鋰電池報廢量在2030年約每年萬噸以上,屆時會超出目前處理量能。
進入浴室,眼前的洗髮、洗臉、沐浴、潤髮、護膚用品一字排開,都是用完即丟的塑膠瓶罐。隨著減塑風氣興起,許多民眾開始選擇「裸賣」的無塑商品。來自英國的洗沐品牌LUSH表示,目前全公司已有66%產品不使用任何包裝,包括洗髮餅、沐浴皂、泡澡球等;其他乳液、面膜所使用的瓶罐,則採100%再生料製成。
過去十年間,宜蘭核發農舍面積相當於3.8個大安森林公園,擔憂農地流失加劇,在宜蘭深溝從事友善耕作七年的小農宋若甄,月初發現連自家耕種田區都被插上出售招牌,於是發起「尋找1/750——一坪地主計畫」,透過民眾募資購地,多保護一塊友善耕作農地。
「太陽能板會影響降水嗎?」近期一篇媒體投書引起社會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今日邀集學者專家回應,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傳堯等人分析,降水條件主要受大氣環境的熱力或動力影響,國內太陽能板分布零碎、面積相對國土小,不會干擾台灣的降雨條件。
冬季溫暖濕潤,夏季乾燥炎熱,無與倫比的氣候風土讓南法小鎮格拉斯(Grasse)的玫瑰、紫羅蘭、茉莉飄散出獨特香氣,國際調香師跟著香味前來。香奈兒(Chanel)的第一款香水──香奈兒五號(Chanel No.5)使用的就是格拉斯茉莉。迪奧(Dior)稱這裡是「迪奧香氛的搖籃」,透過Miss Dior,你會聞到格拉斯玫瑰的蜜糖香氣。說這裡的花朵珍貴堪比黃金,並不是形容詞。
環保署上月提出修法,擬將露營場納入《水污法》管轄範圍,避免露營污水未經處理排放,包括沖洗式廁所排水、浴室盥洗用水等露營場污水都須妥善收集,設置污水處理設施或委託代處理業者處理,預計2024年7月1日上路。 今(21日)環保署舉行「禁止足使水污染行為」修正草案研商會議,出席業者認為,草案以每日最大污水量計算的標準過高,露營場並不是天天客滿,「露營榮景不再」,希望下修污水處理量標準。
經濟部商業司今(21日)舉辦「商業服務業齊心,邁向淨零排放倡議會」,國內15家服務業者宣示淨零行動,包含百貨龍頭新光三越、大型量販業者大潤發、連鎖通路商全國電子等,期望邀請消費者共同推動生活轉型,目標在2023年達節電1600萬度、減碳8000噸。業者表示,將透過門市整新,汰換高耗能設備、採用節能空調等方式提升能源效率。
環保署擬分階段限用旅宿業一次性備品,草案於年初預告,外界抱怨時程太過倉促。環保署昨(24日)表示預計7月前重新預告修改過的草案內容,未來將分階段轉型,目標2025年全面實施環保旅宿。 初期旅館必須規劃環保房型,房內洗浴用品等「四小瓶」改為可重複用的大瓶;牙刷、刮鬍刀、梳子等「六小品」不得主動陳列。環保房數量要求逐年提高,明(2024)年3月起至少須三成,2025年須達到100%。
環保署上月底宣布將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成立氣候變遷局,但今(18)日宣布廢止氣候局規劃,改成立氣候變遷署籌備處。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為避免機關多次組織變動,決定不成立氣候局,改設籌備處,希望銜接環境部組織改造一步到位。 環境部組織改造草案正在立法院審議,有機會在本會期通過。根據組改規劃,環境部未來將新設氣候變遷署。氣候變遷署籌備處將專責訂出《氣候法》12項優先子法,其中關鍵的碳定價及費率,預計最晚明年2月中提出。
世界地球日前夕,Google Cloud昨(18日)公布最新「Google Cloud永續調查報告」,Google Cloud連續兩年針對企業高階主管進行永續調查,今年調查結果顯示,受制於整體經濟環境和外部壓力,企業主管不得不縮減永續發展計畫的預算。整體而言,今年實際執行的永續專案比去年調查結果減少了8%。 企業經營看重ESG的光景出現變化,去年居於調查首位,今年滑落至第三名,有高達72%的CEO表示力不從心,不知確切該如何推動。此外,ESG隱藏的企業漂綠、綠色騙局也是大家普遍擔心的議題。近六成高階主管表示曾誇大他們的永續成果,不過企業主強調,公司並非有意漂綠,更明確的公司架構與當責制度將能有效改善問題。
近日國內出現蛋荒,農委會投入10.5億補助禽舍升級。昨(29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等團體主辦「友善畜牧暨永續食物轉型」國際論壇,邀請到荷蘭「明日雞蛋」Kipster創辦人分享,如何在禽流感重創後創立非籠飼牧場浴火重生,並生產出全球首顆碳中和雞蛋。家樂福永續長蘇小真也出席呼籲,讓蛋荒成為改變的契機。
疫情促使國人旅遊習慣轉變,數據平台LnData麟數據科技調查,更長天數、深度的國內旅遊正在興起。而貼近在地風土、強調生態保育的永續旅遊也開始走向大眾。 原森旅行社是全台首家獲得「金級環保標章」的永續旅行社。《環境資訊中心》跟隨原森旅行社今年推出的「EcoLife原森綠行動」計畫首發團,以新北雙溪為起點,帶你來一趟永續一日遊,看旅行社如何放下CP值的魅力,昇華傳統旅遊的同時也建立商業模式。
淨零浪潮當前,地球公民基金會週六(15日)舉辦工業減碳講座,找來花蓮的「碳排大戶」,邀請台灣水泥永續長、亞洲水泥花蓮廠首席副廠長、中華紙漿花蓮廠主任說明企業減碳及淨零策略。三家企業碳排總和超過花蓮的九成。 台泥、亞泥雖不只在花蓮有廠房,但對花蓮在地最為重要。花蓮環保局資料顯示,花蓮整體碳排放源多來自和平火力電廠、台灣水泥和平廠、台灣水泥花蓮廠、亞洲水泥花蓮廠、中華紙漿廠。
我國2035年起每年將有10萬公噸光電板廢棄,如何妥善回收是一大挑戰。「2023年智慧城市展暨淨零城市展」昨(28)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開幕,台南大學團隊與業者研發獨步全球的光電板拆解技術,智慧運算出拆解方法,全程不用水、不加熱、不產生化學反應,可達光電板100%完全拆分回收。
離岸風電業者沃旭能源今(31日)宣布,已做出「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最終投資決定,今年將開始動工,預計2025年底完工。沃旭能源表示,經過地質調查,確定全數66座風機都將採用水下基礎無須打樁的「負壓沉箱」工法,創下台灣首例。
南部地區旱情嚴峻,災情超越百年大旱。中央抗旱計畫第一次在屏東縣內執行鑿井工程,於屏東縣內新鑿28口抗旱水井,卻因溝通問題引發地方爭議,一度停工。屏東縣府官員受訪表示,抗旱鑿井卻未說明施工內容,也無監控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情,引發當地民眾恐慌。經過水利署召集專家會議,說明屏東地下水文並完整公開資訊,才稍稍平息這場紛爭。
歐洲議會2月14日投票通過2035年禁售新汽車和新柴油車的法案,以實現歐盟在2050年氣候中和的目標。法案原定今(7)日會員國投票後就可以正式通過,但隨著德國、義大利立場轉變,加上波蘭、保加利亞未表態支持,法案無法通過的可能性大增。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上週五宣布延後表決,新的時程還未定。
全球面臨嚴重的水危機,乾旱、水災、缺乏乾淨飲用水、水資源爭奪戰等亟待解決。聯合國紐約召開三天(3/22-24)的水資源會議,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水行動議程》(Water Action Agenda),與會代表提出近3000億美元的承諾,預計產生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收益超過1兆美元。 距離上屆水資源會議將近50年,今年會議別具意義,但水資源專家難掩失望,原因是大會結論不具國際約束力,恐難落實,更遑論對抗當今的嚴峻挑戰。 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只是水資源討論開始,未來大型國際環境國際會議將持續檢視其進展。
隨著氣候變遷增加缺水風險,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在世界水資源日(3月22日)公布「因應氣候變遷永續水資源民調」結果,發現我國民眾對國內水資源供需情勢了解不足。不過有高達94%民眾認同缺水與氣候變遷相關,也有過半民眾不認同移用農業用水來支援工業及民生用水。另有六成民眾支持調高近30年未變的水價,以提高用水效率。
《氣候變遷因應法》今(2023)年2月公布施行,但攸關行政能量的《環境部組織法》草案仍在立院審查。環保署今(27)日表示,為提前擴充氣候工作政府量能,將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率先成立「氣候變遷局」。組織由原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改制,人力由48名擴增至88名,優先目標為訂定12項氣候法關鍵子法,並規劃碳費徵收。
瓶裝水以方便、安全、健康、美味的形象快速崛起。根據聯合國智庫報告,全球每分鐘賣出超過100萬瓶的瓶裝水,年銷售額達2700億美元。國內包裝水市場則在10年間增加6成,銷售量在去(2022)年再創新高。但對20億沒有乾淨水可喝的人來說,瓶裝水不是解方。他們買不起瓶裝水,只能期待國家提供安全的公共飲水。
中油公司規劃今年底引進國內首座可移動式加氫站。不過有業者提出,國內目前無加氫站設置法規可依循,建議先參考國外方法試運行。而氫能運具初期的高額成本,也需靠政府補助解套,否則生產出來的氫氣將「沒有地方走」。 民進黨立委鍾佳濱今(17日)宣布成立「台灣與亞太國會新能源推動聯盟」,同時舉行「台灣氫能發展公聽會」,邀請氫能產官學專家針對氫能運用及未來發展進行討論。
擁有400多個品牌、全球營業額超過500億歐元的聯合利華旗下的品牌眾多,Ben&Jerry's、Wall's、Breyers、Magnum等都是全球十大知名冰淇淋品牌常客。聯合利華表示,他們正在測試新的配方,讓放置冰淇淋的冰櫃溫度可以調高6°C,能帶動冰品產業共同減碳。 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改變冰淇淋的配方,還要確保甜筒的餅皮酥脆,同時保有各品牌的獨特口感,聯合利華預期這項改變可以讓每個冰櫃的用電跟碳排減少20%~30%。
台灣鋰電池產業發展多年,因應運具電動化、再生能源儲能等電池需求,預估2025年台灣二次鋰電池廢棄量將破千噸。相關業者今(10)日成立「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首次串聯上下游供應鏈,建構循環再利用體系,讓廢電池永續利用。
立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1)日邀請環保署長張子敬報告業務及答詢,藍綠立委拿出廠商研發的「可回收口罩」,要求環保署建立口罩再利用機制,解決大量廢棄口罩問題。疫情產生大量的廢棄口罩,由於材質複雜、重量很輕,回收價值也低,通常以焚化處理。 環保署長張子敬強調,回收體系需要廢棄物規模、再利用價值支撐,若評估具可行性,不排除規劃回收管道。
美國新創公司Living Carbon利用基因改造白楊樹苗,讓它加速生長、吸取更多二氧化碳,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大規模解決方案。該公司曾在俄勒岡州種植600多棵白楊樹作為實地試驗,今年將走向大規模種植,目標是400萬棵樹,並且每年持續倍數增加。 13日,該公司在美國喬治亞州的森林種下基改白楊樹。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目前有種植大量基改樹木的唯一國家是中國,而不算入基改果樹的話,這可能是美國第一次在實驗室外種植基因改造樹木。
網購業者注意,今年7月起,用大箱寄送小物恐將挨罰。環保署16日公告「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除網購紙箱、塑膠破壞袋、緩衝氣泡袋須含一定比例再生料外,也祭出「包裝重量比例」規範,要求業者減輕包裝重量。 環保團體則指出,重量比例規定、逐年減重目標只能治標,不易促使源頭減量,「循環袋、箱才是根本做法」,呼籲中央提高循環袋箱使用率。
早上7點多,萬華的「一市仔」(台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結束拍賣,批發商陸續把沒賣完的蔬果用菜車送走,留下一個個廢棄紙箱。整個市場正準備歇下腳步的時候,拾荒者才正要開始忙碌。他們不到清晨5點出門,推著推車到果菜市場等待。7點半後,一陣忙碌找尋、熟練拆解,將紙箱堆疊以彈力繩固定,9點半出發前往最近的光耀五金行變賣。 「光耀五金行」是萬華在地50年的回收場,卻因違反土地使用分區,在今天吹熄燈號。今(15)日最後一天營業,光耀五金行現場發放平安米,工作人員頻頻向拾荒者鞠躬致意,拾荒者也回應,「被你們照顧十幾年了,謝謝!」 從今以後,拾荒者必須花三倍時間到中正區的西藏路回收場,有拾荒者賴此維生卻行動不便,無奈表示「不知道怎麼辦」。
國際能源總署(IEA)8日發布「2023年全球電力市場報告」(Electricity Market Report 2023)指出,三年內再生能源將超越燃煤,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雖然各國經濟發展因能源危機而放緩,但隨著經濟復甦,電力需求將再度上升。不過,2022年電力部門的碳排已達高峰,預估未來幾年將略為下降或大致持平。 IEA預估,未來三年電力需求加速成長,98%新增的電力需求將由再生能源提供。供電的穩定將大受天氣影響,讓需求面的彈性措施、儲能、可調度的再生能源重要性大增。《Carbon Brief》整理IEA報告指出,2022年儲能容量增新增了17GW,比起前一年大約增加90%。
為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成功大學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合作研擬「降低體感溫度、提升行人舒適」行動策略,以降低體感溫度1.5°C為目標,用科學數據建立「都市體感溫度指標」(HCI),評估基地降溫等級。 上週五(17日)的專家座談會上,建築師建議,台北市還可再區分出熱島效應嚴重的高溫區和其他涼區,總統府或劍潭山附近建案應有不同標準;也有建築師指出,北市應優先從捷運旁的建案著手,於捷運出口沿線、市民每天通勤的路線,規範業者以人行廊道或雙排喬木加強遮蔭。
經濟部能源局上週發布能源統計月報,2022年我國再生能源占整體發電量8.3%,以極小差距超越核電8.2%,是首次再生能源的全年度發電量超越核能。相較前一年,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了36%。經濟部表示,將持續增綠電裝置容量,預計2025年可達29GW。
過去大家對畜牧場糞便避之唯恐不及,不僅惡臭、還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但近年,它化身為沼氣發電的來源,還可純化為再生天然氣(RNG),成為商界大熱門。RNG除了當作一般天然氣販售外,還因減少甲烷排放而多了一筆環境補貼,糞便成為外媒筆下的「褐金」(Brown gold)。 不過,關心氣候的專家與倡議人士擔心,糞便變褐金後,反而會激勵牧場增加規模,失去減少甲烷排放的初衷。
時隔近三年,環保署重拾空污費調整方案,1日預告修正「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防制費收費費率」,預計調高空污季節的空污費率,並新設「空污大戶」級距,收取更高費額。環保署說明,此次空污費調漲預計影響2000多家業者,每年多挹注空污基金約6.5億元,減少1.5萬噸空污排放。 環保署官員表示,新設空污大戶級距後,排放量大的業者會對費率「很有感」,能有效提高業者的自主減量意願,讓業者投資成本相對低的空污防制設備。
2023台灣燈會時隔23年重回北市,2月5日將正式登場。綠色和平打造首座100%再生能源發電燈藝「歡迎光零」(You are the light),透過互動裝置象徵每個人都是淨零的重要力量。綠色和平取得北市府數據推估,本屆台灣燈會展出用電上看20萬度,排碳8.8萬公斤,相當於燈會期間有2239輛自小客車同時在路上行駛。綠色和平也藉此呼籲,我國大型文化活動缺乏減碳規劃,淨零行動可以從此著手。
科學家警告,全球暖化1.5°C內能否達成,不只減碳要給力,還得加緊腳步部署二氧化碳移除。以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與環境學院為首的科學家,20日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該報告是全球第一份追蹤碳移除的獨立科學評估。 《全球碳移除報告》估計,目前陸地上的移除量——例如透過植樹造林、林地復育等傳統碳移除方式——約為每年20億噸二氧化碳。報告估計,2050年每年碳移除須達40億噸。根據暖化情境的不同,目標差距預料將在2030年顯現,且將會逐漸擴大。
蜜蜂授粉不足會影響糧食生產與人類健康,但具體影響有多少?哈佛公衛學院最近計算出,每年有42萬7000人因授粉媒介不足而死於健康飲食相關疾病。這是全球第一個將野生動物授粉與人類健康關聯具體量化的研究。
全球對電動車、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儲能的需求上揚,鋰電池生產的重要性也跟著倍增。正當歐盟大力推動電池「歐洲製造」之際,歐洲電池產業的前景卻陷入混沌不明。原因是歐洲化學總署(European Chemical Agency, ECHA)指出鋰鹽具有毒性,歐盟須確認是否要將鋰列為毒性物質。但這項決定恐會衝擊歐洲的電池產業與能源轉型,歐盟二度拖延,仍難以做出最後決定。
隨著觀念演變,環保葬法逐漸為人們接受。海葬、樹葬、花葬之外,還有新選擇──「人類遺體堆肥葬」(human composting,簡稱堆肥葬)。2022年的最後一天,美國紐約州州長侯可(Kathy Hochul)批准堆肥葬,讓美國堆肥葬合法的州達到6個。 跟海葬、樹葬不同,堆肥葬不經過火化,而是將遺體放入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半開放式容器內,讓遺體自然分解。遺體的下方通常會放置墊料,如木屑、紫花苜蓿或稻草等,加速微生物分解。約6到8週即可分解完畢,成為0.7立方公尺左右的土壤。殯儀業者會將土壤交給家屬,依其意願處理。
台電今(6)日公布2022年度節電成果,全年總節電量達18億度,約等於48萬戶住宅的全年用電量,約等於減碳98萬公噸,是五年來最佳成績。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表示,台電持續推廣節電,有別於以往的制式化宣教,去年度增加多元的管道,讓節電進入民眾生活。
立法院今(10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時隔8年大幅修法,明定我國應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成為未來氣候治理主要法源。 在此之前,草案經過委員會逐條審查以及四度黨團協商,大多條文都獲得立委同意通過,剩餘未取得共識的法條,如長期目標、主管機關權責、碳費以及溫管基金等,也於今日全數表決通過,順利完成三讀程序。《氣候變遷因應法》到底修了什麼?《環境資訊中心》整理修法重點提供各界參考。
立法院正在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即將進入院會協商階段。民間學者今(27)日呼籲,為了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必須課徵比碳費還廣泛的「碳稅」,呼籲藉修法機會將碳稅明確入法,並於2026年開徵,預期更有助達成節能減碳、促進產業結構轉型。 學者表示,碳費因用途與收入受到限制,費率可能過低,導致缺乏減排的誘因與動機,且有可能讓人誤以為「只要付錢,就可以繼續排放」,碳稅則較具有一般性的管制誘導效果。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8日)審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草案取消生質能發電廠只能於工業區設置的規定,引發立委質疑可能侵犯農地。而草案要求新建物強制設置屋頂光電,卻未納建物規模及範圍細節,也遭立委質疑經濟部以空白授權的方式處理法案,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
英國慈善組織「基督教援助」(Christian Aid)27日發表2022年10大損失慘重氣候災害報告。這些災害涵蓋風暴、洪水和乾旱,每個事件的財務損失都超出30億美元。颶風伊恩(Ian)更高達1000億美元,幾乎是2019年全球極端氣候災害損失的總和。但說到傷亡與因天災被迫遠離家園的人數,最慘重的莫過於巴基斯坦的世紀洪災。 基督教援助執行長瓦特(Patrick Watt)指出,這些數字讓我們看到不積極應抗氣候變遷所付出的財務代價。每一筆金額的背後,還有百萬則傷亡和苦難的故事。對這些人來說,今年是毀滅性的一年。他警告,再不大幅度地減碳,生命與財產的損失將繼續增加。
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19日達成歷史性協議,近200個國家同意,要在2030年前保護30%的地球自然資源,也就是「30x30」。 儘管討論最後階段有非洲國家提出異議,大會仍快速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為兩週(12月7日至19日)會議交出成績單。這項協議將是未來十年的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藍圖。緊接著,就要看各國如何實踐,真正保護全球的生態與自然。
海洋保育組織Oceana 15日發布報告指出,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去年的塑膠包裝垃圾高達32萬公噸,跟2020年的27萬公噸相比,足足增加了18%之多。將這些塑膠換成充氣緩衝包材估算,可繞地球800多圈。 這不是Oceana第一次槓上亞馬遜。2020年Oceana也曾發布報告,指亞馬遜2019年的塑膠包裝可繞地球500多圈。當時亞馬遜駁斥Oceana誇大其詞,數據高估了350%。今年亞馬遜則提前二日說明,2021年的網購一次性塑膠包裝共9萬7222公噸重。
歐洲議會代表與歐盟國家代表18日針對歐盟碳交易市場(EU-ETS)的重大改革達成協議,將逐步削減碳排放配額,促使ETS涵蓋產業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相比2005年減少62%。此外,歐盟也將針對建築與道路運輸推出新的碳交易市場──「ETS 2」。新協議要等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通過才會正式生效。
越野跑、公路馬拉松、迷你馬拉松⋯⋯舉辦一場路跑比賽,背後都含有場佈、接駁、裁判、醫療、交管、獎典等一連串的服務。從交通導引張貼的告示物、賽中提供給跑者的各項補給品、賽後頒發的獎牌禮品,以及接送跑者往返賽場的交通接駁車,每一樣都是人力和物力的付出。 今年9月「2022台灣棲蘭林道越野」棲蘭林道越野現場,卻多了幾位著藍衣的工作人員——他們沒有穿著主辦方的背心,但不斷盤點會場上的補給品、獎牌、跟著跑者一起搭乘接駁車進入賽道。原來,這是透過環保署認可的碳足跡計算方式,並由第三方單位實地查證的首場路跑活動。這不但創下路跑界的第一,也是國內運動賽事碳盤查的起步。
台灣有超過五成的民眾身邊都有幾台閒置不用的手機。但你知道嗎?100支iPhone約可提煉出0.97克的金、7.5克的銀、710克的銅;回收1萬支省下的生產耗能,相當於14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國手機回收率雖逐年提升至12%,但與國際平均15~20%仍有一段差距。根據環保署調查,民眾不願將手機拿出來回收的原因,包括不知道去哪裡回收、缺乏回收獎勵,以及擔憂個資外洩。
你眼前有一盤沙拉,包裝上說這些蔬菜來自「地下農場」(Growing Underground),你會想到什麼?蔬菜不是本來就是從土裡長出來的?這裡指的地下,是指倫敦地下33公尺處的防空洞。
被視為十年來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會議——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6日於加拿大蒙特婁揭開序幕。在接下來的14天中,196國談判代表將展開談判,以逆轉生態崩壞的趨勢,進而重建生態。 不同於以往的保育「目標」,今年大會的重要使命就是通過《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為未來10年的生態擘劃「行動計畫」。大會也將討論「30x30」(2030年前保護至少30%的陸地及海洋)的細節,希望各國加入這項承諾。
四年一度的世足賽開打,球賽頻頻爆出冷門,熱門球隊紛紛離場。有人將原因指向於球員心理因素,但也有人歸於天氣太熱。但是,足球與氣候的關聯可不僅於此。你知道戰術、賽程會因為天氣而調整,但你好奇未來有多少球場泡在水中,世足賽會產生多少碳排嗎?足球界又如何看待氣候變遷?
從聖母峰到南極,塑膠污染全面入侵地球。減塑不能等,聯合國展開首次的塑膠污染公約談判。上周五(2日)第一輪談判落幕,會中意見分歧。積極派盼達成有力的國際規範,在2040年前終結塑膠污染;反對陣營則指稱,塑膠廢棄管理與國家政策相關,不宜用全球性規範,也不應管制塑膠生產。 聯合國預計在兩年內召開五輪談判,目標是再2024年推出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條約。首輪談判於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烏拉圭東岬(Punta del Este)登場,共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地區的代表、業者、環團、科學家、拾荒者組織等與會。
碳排放可增可減,地球上的生物一旦滅絕便永不再見。聯合國權威機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警告,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向第六次大滅絕,因人類而滅絕的生物上看百萬種。本月7-19日,上萬位科學家、NGO、企業及政府代表將齊聚加拿大蒙特婁,參加今年最重要的會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5),要磋商出下一個十年目標與策略計畫,挽救人類免於生態崩潰。 會議結果將對地球上的集體命運產生哪些重大影響?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將前往主辦國加拿大蒙特婁,進入COP15第一線會議現場,帶回即時、重要的生物資訊。在這之前,先來了解我們整理的四個會議看點。
把海廢「穿」上身,一點也不稀奇。正熱烈開打的世界盃足球賽,德國、西班牙、阿根廷等國家隊球衣,就是來自台灣的再生纖維且含海廢成分。另有業者開發出全球第一雙海廢全循環拖鞋「新國民藍白拖」,使用的海廢寶特瓶完全是「台灣製造」,不僅代表我國草根文化,更彰顯循環經濟的價值。 環保署去年推動「海廢標章」,兩年來已認證七家企業、18項產品,接下來是把海廢標章列入回收基金的綠色費率對象,讓採用海廢再生原料的業者享有回收處理費率優惠,預計明(2023)年上半年上路。獲標章的產品也會列為政府優先採購的環保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