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電千億撥補落空,「電價合理化」契機浮現?工業電價長期落後國際,民生電價賣1度虧1元

台電千億撥補落空,成「電價合理化」新契機!民生電價賣1度、虧1元,電價應追上國際腳步
撰文: 陳子萱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劉咸昌 日期:2025-07-18

上週立法院在國民黨挾人數優勢下,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其中行政院原本編列的台電千億元撥補,最終遭刪除。但台灣電價長期未反映成本,還遠低於國際水準,如今撥補雖沒著落,但也為電價合理化埋下契機。

 

為了因應美國關稅衝擊,立法院在7月11日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匡列特別預算經費上限為新台幣5450億元,但並未納入針對台電的1000億元撥補,將持續擴大台電虧損黑洞。撥補落空已成事實,卻也成了「電價合理化」的新契機。

 

截至今年五月底的最新統計,台電累積虧損已達4514億元,公司負債比高達93.9%,如今缺乏資金挹注,除了是加劇財務惡化狀況,更不利於舉債籌資,長期來說將衝擊電力開發及電網建設。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受訪曾表示,若撥補台電1000億元未獲立院同意,接下來「電價將沒有不漲的理由」;當時經濟部也傳出,如果沒有千億補貼,下半年電價將提出調漲5%方案,民生與工業共1450萬戶全都要調。

 

今年3月底召開的電價費率審議會,因考量到美國關稅等國際情勢,已經決議不調整,盼由立院通過預算撥補。如今千億撥補確定落空,9月又將迎來下半年度的電價審議,外界預估調漲電價勢在必行。

 

台灣工業電價落後國際水準 民生電價每賣1度、虧1元 

 

實際上,台電為了照顧民生、維持產業競爭力,長年以來並未如實將成本反映在價格上。若能趁著這次撥補落空,提出合理的價格,才是有助於台電穩健經營的根本之道。

 

以目前台電的平均售電成本3.93元/度來看,平均民生電價是2.77元/度,仍是賣一度、虧一元的「虧本生意」。

 

至於平均工業電價,自2022年以來歷經四度調漲,目前來到約4.27元/度,雖然已經略高於售電成本,但放眼國際工業電價平均落在5~9元/度,台灣的工業電價相當低廉,與日本、韓國、英國、法國、德國相比是敬陪末座。

 

尤其,各國也積極正視國際燃料飆升的成本,將其反映在售電價格上。

 

根據台電資料,從2020年至2024年間,韓國的平均工業電價就翻倍成長,從2.42元/度調整至4.96元/度,漲幅達105%。日本的平均工業電價也從3.82元/度調整至5.87元/度,漲幅約54%。

台灣工業電價雖已在近年調整,但價格仍遠不及各國水準。(資料來源:台電)

 

平均民生電價部分,在2020年至2024年間,相較於台灣幾乎凍漲在2.7元/度左右,韓國則在五年間調升至3.96元/度,日本則調整至7.73元/度。

 

相較於各國積極隨燃料成本調整電價,台灣的民生電價卻幾乎長年凍漲。(資料來源:台電)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三三○度以下」(包含小商店、住宅等三種級距,如下圖)的民生用電價格,甚至曾在馬英九政府任內的2015年至2016年間三度調降。

 

即使2016年後燃料成本逐年攀升,電價卻未合理反映,導致現在小家戶電價仍維持在1.6~2.1元/度,竟然還低於十年前1.9~2.7元/度的價格。

 

 

合理化電價 並祭配套 為台電永續經營

 

台灣不論是工業、民生用電的價格,都已經來到全面檢討的時刻,應盡快追上各國水準。而專家學者也建議,還有許多配套可以並進,以利降低民間衝擊和反映市場機制。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就指出,拉高不同用電級距用戶的差別費率,可讓用電大戶負擔更多成本。

 

舉例來說,韓國的住宅用電只有三個級距,但非夏月最低和最高級距價差達7.4倍;相較之下,台灣住宅用電雖更細緻切分為六個級距,整體價差卻僅3.9倍。他建議,未來可再調升最高級距費率,落實使用者責任。

 

而電價攸關通膨與整體經濟,就算調漲,也很難一步到位。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盧展南則認為,可以考慮增加電價審議頻率,以利貼近市場波動。

 

他建議,將目前半年一次的電價審議會,改為每季一次(約三個月)召開,如此一來能更迅速反映市場成本,而縮短審議週期、漸進式的調漲,也能減緩民眾的衝擊。

 

實際上,審議頻率跟不上市場變化,早在過去就有類似狀況。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時,當年第一次電價審議會卻未針對國際燃料價格飆漲,調整電價。直到三個月後,經濟部才召開首次電價審議「臨時會」,針對用電大戶調漲。顯見半年一次的審議會,不容易緊貼市場變化。

 

隨著此次台電撥補落空,九月將再次迎來電價調整的關鍵時刻。這一次,政府部門應有合理化電價的決心,並檢視電價設計及審議的相關機制,才能為台電奠定永續的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