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在全球推動環境倡議與改變,包含以永續能源減緩氣候變遷、成立全球海洋保護區及減少塑膠使用等。 綠色和平不接受任何政府、企業或政治團體的資助,只接受個人的直接捐款。秉持這份原則與信念,讓綠色和平長久穩定地維持公正性與獨立性,全力投注在環境工作上。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19日發布「台日韓塑膠及石化產業分析」報告,結果顯示韓國、台灣、日本三地的初級塑膠聚合物產能每年可達4,199萬噸,推估因此可產生碳排放相當於99.9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想像一個世界,海洋不再充斥塑膠垃圾,野生動物不再因誤食塑膠而痛苦,我們的健康不再受到塑膠污染的威脅。這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我們攜手努力就能預見的無塑未來。 2024 年 11 月,全球領袖將齊聚韓國釜山,為無塑願景做出關鍵決定。而您,正有機會成為推動關鍵改變的一份子。讓我們一同將目光,聚焦在這場改變世界的歷史性談判。
今周刊編按:《全球塑膠公約》將於11月25日於南韓釜山最終談判,這項被譽為自《巴黎氣候協定》後最重要的環境協議,前四輪談判已在不同國家舉辦,是否能誕生一部具法律約束力、且涵蓋塑膠全生命周期的國際條約,將是本次會談的核心關鍵。 解決塑膠氾濫和污染,你的觀念還停留在「回收」嗎?2019 年上架的 Netflix 紀錄片節目《消費市場:當心買──回收騙局》戳破這個美好想像。如果回收真的有用,為什麼全球垃圾量越來越多,每年塑膠製造量持續飆升?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今(7)日發布「東亞河川塑膠垃圾品牌檢視」調查,結果發現三地河川垃圾有9成屬於塑膠材質,進一步分析塑膠垃圾品牌,統一企業、LOTTE樂天、維他奶分別佔據臺灣、韓國、香港各地品牌塑膠垃圾數量第一,都是在地最主要的飲料製造商,而國際品牌可口可樂也同時出現在各地前三。
今周刊編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COP16)2日在哥倫比亞卡利(Cali)落幕,但未能就增加物種保護資金的路線圖達成任何協議。 COP16談判時間比原定時程已超出近12個小時,為讓與會代表能趕得上航班,會議主席穆罕默德(Susana Muhamad)宣布會議暫停,使峰會沒有足夠的法定人數,批准該公約未來兩年預算。會議發言人表示將另擇期恢復討論未決事項。
康芮颱風為 57 年來首見 11 月影響臺灣的強颱,其暴風半徑更是大的罕見,壟罩整個臺灣,為各地帶來強烈風雨,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康芮颱風已造成 2 死 515 傷,災情數量更高達 6,917 件; 經農業部統計,目前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更高達 2 億 7,739 萬元,綠色和平呼籲政府應盡速建立氣候通膨補償金協助受災居民與產業重建。
綠色和平標誌性的環保調查船艦彩虹勇士號(Rainbow Warrior),為了談判會議進行東亞倡議之旅並來到臺灣,今(28)日特地在船上舉辦「臺灣忽略的塑膠生產污染:塑膠原粒調查記者會」,公布臺灣首份系統性塑膠原粒採樣調查。
明天就是中秋節,不少民眾大嘆荷包好傷,每一年都是最貴的中秋節!近十年來臺灣受極端氣候影響,導致食材價格屢創新高,氣候通膨的影響,早已深入民眾日常。 綠色和平今(16)日與倡議夥伴大享食育協會共同舉辦「月來月貴—氣候通膨中秋市集」記者會,現場擺設中秋常見食材攤位,讓與會立法委員和民眾實際感受「氣候通膨」可能帶來的衝擊,藉此呼籲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氣候通膨」問題納入議程,並要求經濟部、財政部、環境部和農業部應跨部會研擬對策。
綠色和平研究發現,澳州因為大量生產與出口牛肉,已成為全球毀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五年內上億動物因此喪生或失去棲地,無尾熊更成了瀕危物種。而助長毀林行為的,竟然包括麥當勞等大型速食企業。
2014 年上映的《星際效應》是許多「諾蘭粉」讚不絕口的經典之作,藉由電影呈現極端氣候使人類陷入生存困境,必須向外太空尋找移居星球。然而十年後的現在,地球仍未擺脫氣候變遷危機。我們究竟還有多少時間應對這個迫在眉睫的威脅呢?
「超載」一詞通常用於形容車輛載客,但你可知道地球也會超載?2024 年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落於 8 月 1 日,象徵人類就在這天耗盡該年度地球所能生產的自然資源,到達極限後便形成「生態透支」(或稱生態赤字、生態負債)。展望未來,我們能否#MoveTheDate 延後地球超載日,保護天然資源免於枯竭?
氣候變遷威脅人類生存,海洋保護成重中之重!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在 2024 年 5 月發布諮詢意見,將溫室氣體排放定義為海洋污染,並要求各國政府「有義務」積極減排,確保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 1.5 度,這是為人權正義和氣候正義的重要勝利! 保護海洋不僅是為了海中的生態和動物,對減緩氣候變遷和人類生存也有極大幫助。然而,過量溫室氣體排放已對海洋造成沉重負擔,更威脅數十億傍海而居的人民。
歷時5年,《海洋保育法》12日在立院三讀通過,任何人及海陸域交通工具禁止進入海洋庇護區的核心區,違者最高可處新台幣 50 萬元罰鍰。 綠色和平回顧倡議歷程,指出海洋專案透過小琉球水下生態調查、六大海洋觀光區生態壓力數據以及臺灣漁港市場常見魚種調查,揭露臺灣海洋現正面臨「漁業資源衰退,生物多樣性下降,觀光資源受損」三大挑戰,並成功凝聚 16 萬人的力量,以連署、電話陳情等行動推動《海洋保育法》的立法工作。
2024 年巴黎奧運於 7 月 26 日至 8 月 11 日點燃戰火,超過一萬位運動健兒雲集五環殿堂。除了各項精彩賽事,巴黎也化身對抗全球暖化的舞臺,計劃使用再生能源、提供大量蔬食,並嚴格限制塑膠瓶的使用,打造「最綠奧運」。 然而,考慮到能源企業贊助和涉嫌誤導民眾的口號,能否真正實現環境永續發展仍有待觀察。
SRF「固體再生燃料」由廢棄物製成,被政府和業界視為減碳和去化垃圾的解方。然而,這些技術實質上是高耗能的焚化過程,對環境和健康有潛在危害,並與淨零排放和源頭減塑目標背道而馳。面對垃圾爆量和氣候變遷,SRF 真的是臺灣需要的解決方案嗎?
臺灣獨特的海岸風景與生態環境吸引全球旅客,這些指標景點的海洋生態卻缺乏全面的監測與掌握。為了解這些觀光熱區海洋生態現狀,台灣第一份海洋觀光熱區海域活動分析報告出爐,本研究透過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對六大海洋觀光區的海上活動進行盤點,並評估其對生態帶來的潛在壓力。
鴻海集團近期在世界地球日宣布加入RE100國際再生能源倡議,承諾到2040年其全球營運將實現100%再生能源使用目標,以表達其作為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 然而,鴻海作為蘋果和微軟等品牌的主要電子產品製造商,相較於其他競爭對手,其實有能力也有條件宣示更積極的目標,並在2040年之前提早達成100%再生能源使用,做到這點方能真正成為企業氣候行動的領頭羊。
2023 年全球車企環保減碳排名出爐了!全球 15 大汽車品牌中,德系品牌賓士和 BMW 名列前茅,長城(Great Wall)、鈴木(Suzuki)以及臺灣最熱銷的豐田(Toyota)則排名墊後。決勝關鍵,就在電動車的銷量佔比、淘汰燃油車的速度以及供應鏈減碳的成績。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即將於年底在杜拜舉行,近日聯合國釋出《巴黎協定》「全球盤點」報告,統整全球執行減碳目標的進度,結論卻如一記重擊,嚴正呼籲各政府減緩氣候變遷須積極淘汰化石燃料。
今周刊編按:2021年以來,數十億尾棲息於阿拉斯加周遭海域的松葉蟹消失!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10/19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報告發現,松葉蟹離奇消失恐和白令海東部發生的海洋熱浪(Marine heatwave)有關。 臺灣人愛吃海鮮,產地來自阿拉斯加的松葉蟹(也稱雪蟹)和波士頓龍蝦(產自緬因州)更是吃到飽的熱門料理。但近來產量銳減、價格上漲,未來也許更難「吃到飽」。為什麼松葉蟹 3 年內消失 70 億隻?龍蝦被列入「避免食用」清單?
2024總統大選,今年10月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將舉辦台灣首場氣候辯論會,民進黨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以及民眾黨柯文哲都已承諾參加。
台積電日前公布2022年度永續報告書,揭露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僅從9.2%上升至10.4%,轉型進度相當緩慢。 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報告中台積電首次提及「自發自用」的概念,公布數個台積電「公益綠能計畫」,為弱勢機構建造屋頂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並將綠電躉售所得全數回饋。 同時新增小水力電廠的再生能源電力,持續增加陸域風場供電,擴大再生能源的多元性。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全球企業、政府及公眾開始意識到必須淘汰助長氣候危機的產業。因此,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地吹起永續經濟風潮,「綠色投資」、「綠色金融」逐漸成為一門顯學。關心地球未來的您是否也想搶搭綠色商機?如何確保您選擇的投資標的確實對環境友善?不管您是否跟上了這股浪潮,擦亮眼睛深入了解,才不會變成戕害地球的幫兇。
您知道嗎?全球的塑膠垃圾中只有 2% 被回收利用,諸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雀巢等公司的塑膠寶特瓶,都是沒被回收的環境垃圾。您我以幾分鐘喝完的飲料,廢棄的瓶子卻將遺禍百年,持續污染環境,並危害氣候與您我健康。
聯合國針對全球乾旱的最新報告指出,自 2000 年以來,全球乾旱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增加了 29%。2050 年前,乾旱將會影響全球 75% 以上的人口。在每天的新聞中,「創紀錄」、「史無前例」等詞彙不斷出現,然而這些用詞不再用來形容人類的成就,而是面對殘酷無情的氣候災害,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將於 2022 年 11 月 6 至 18 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舉行,面對極端氣候、能源危機與地緣政治陰霾密布,全球近 200 位領袖能否一如會議主題「#TogetherForImplementation」,攜手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從字面意思、會議目的到本屆重點,COP27 懶人包為您一一解讀。
企業對抗氣候變遷的戰場上,消費電子產品廠牌一直都站在最前線。蘋果、微軟、谷歌等業界龍頭都已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儘管近年這些知名品牌自身能源轉型有長足進展,但若算入整體供應鏈的減碳表現,包含半導體製造廠、顯示器製造廠以及最終組裝廠,就佔了整體電子產業總碳排量的四分之三以上,離真正的100%RE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氣候變遷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面臨最巨大的威脅。幸好,面對氣候危機,還有很多解決方案,就有機會減緩全球暖化影響,例如能源轉型、限制森林砍伐、努力修復生態環境等。然而現階段惡化的程度,讓時間變得非常緊迫,所有人都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228 連假期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是迄今為止對氣候影響最全面的評估,以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為重點,詳細闡述了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以及對世界各地的人民和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和破壞。專家更預測,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衝擊將不斷升級。以下為您整理報告中的五大重點。
聯合國 IPCC 發布《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指出,在全球持續暖化的情境下,氣候危機將變得更加頻繁、劇烈,然而大部分地區的氣候調適策略仍不足夠,無法提升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應對氣候風險。究竟什麼是「氣候調適」?會對您我造成什麼影響?為什麼各國應擬定積極可行的氣候調適策略?
2019年8月,在臺中梧棲港口,近百位來自全台各地具備生態調查經驗的公民,正準備登船出海。 他們是海洋保育署委託專業海事公司所辦理的「鯨豚觀察員(MMO:Marine Mammal Observer)培訓計畫」學員,訓練完畢將直接參與臺灣離岸風電的開發過程,肩負平衡再生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育的重要任務。 綠色和平專案團隊有幸參與了第一屆培訓計畫,以獨立環保組織的角度,實際了解這項制度如何在臺灣落實。
在全球頻頻受極端天氣侵襲之下,減緩氣候危機及推動能源轉型是綠色和平在全球的重點環境專案。2020 年,綠色和平針對臺灣用電大戶與地方政府,進行一系列的倡議工作,並啟動氣候教育,提升公眾意識。2021 年,綠色和平更進一步,協助中小企業轉用綠電,並要求政府將「有效碳定價」與「2050 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以更具體的作為,減緩氣候變遷。
「核四可以減碳,又可以供電,為何綠色和平不支持核四?」這是不少臺灣民眾的疑問,但綠色和平認為在重大的基礎建設上,涉及層面複雜且長遠,絕不可以過於簡化討論;就如您我對於每日補充水分的來源,也會依照個人需求作出選擇。對於影響層面廣大的能源需求,更應謹慎考量電力來源背後的時間成本、經濟效益,以及後續可能衍生的環境問題。
什麼是「RE100」聯盟?為什麼蘋果、台積電、宏碁、華碩等大企業紛紛宣示加入?這個倡議有哪些環境訴求?企業宣示 RE100 又將對國際貿易與全球供應鏈造成什麼影響?臺灣是否準備好迎接這場全球延燒的企業淨零熱?如果您也關注以上問題,本文將為您一一剖析。
說到「碳」,您會聯想到什麼?是烏漆墨黑的煤炭?還是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事實上「碳元素」在地球上可說是無所不在,科學家依據它的來源與儲存方式不同,分為不同顏色的碳。其中具有儲碳作用的就是「藍碳」和「綠碳」。猜一猜紅樹林屬於其中哪一種?哪一種生物最會吸碳?誰又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以下為您揭曉謎底!
再過幾個小時,雙十一即將起跑,你列出必買清單了嗎?下手前,請給自己2分鐘閱讀這篇文章,這可能是讓你擺脫光棍的關鍵。
2021 年 11 月,英國將主辦 COP26(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議選址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全球領袖聚首一堂,將針對氣候危機達成什麽應對方案?全球能否更齊心、積極為氣候變遷行動?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許多貿易體不僅早已在轄內向高碳排產業徵收碳費或碳稅許久,更將開始執行「碳邊境稅」政策,以管制進口商品的碳排放量。綠色和平與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合作,於 2021 年 8 月發布研究報告,揭露國際碳邊境稅對臺灣產業造成的衝擊,更驗證臺灣實施有效碳定價制度的 3 大好處。
綠色和平在臺灣發起 RE10x10 企業綠電倡議,鼓勵臺灣企業從 2025 年使用 10% 綠電起步,致力達到 2050 年前使用 100% 綠電的目標,目前已累積超過 30 家跨領域產業加入,其中,來自法國的美妝品牌 CLARINS 克蘭詩也在 2021 年成為響應企業,透過實際加入綠電減低碳排放量的行列,留給下一代更美好、也更美麗的地球。
綠色和平在臺灣發起 RE10x10 企業綠電倡議,鼓勵臺灣企業從 2025 年使用 10% 綠電起步,致力達到 2050 年前使用 100% 綠電的目標,目前已累積超過 30 家跨領域企業加入,其中,位於高雄的共享電動機車新創品牌 Gokube 拔得頭籌,成為首批加入的 14 家企業之一;相比多數企業在穩定成長後才回過頭思考如何與環境共存共榮,Gokube 成立不到三年內旋即決定轉用綠電,背後原因耐人尋味。
2020 年 10 月《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刊出了一份調查,指出全球每人平均製造的塑膠廢棄物數量排行榜中,美國和英國以 105 和 99 公斤分居第一、二名。兩國人民不只製造了全球最多的垃圾量,多年來,也持續將塑膠廢棄物運送至他國處理,最終成為環境污染源。回收絕非減塑解方,唯有從源頭減少塑膠製品,才能解決污染問題。
2021 年適逢福島核災 10 年、車諾比核災 35 年,再次喚起全球對核能安全的關注,5 月全臺接連停電,更引發公眾對供電吃緊以及能源轉型的疑慮,能源議題在臺灣社會引發洶湧聲浪,隨著「續建核四」公投即將於 12 月舉行投票,更引發擁核與反核兩方的激烈辯論。究竟核四電廠存在哪些爭議?臺灣是否真的需要這座核電廠?除了核能,臺灣還有哪些能源方案?
2020年下半年開始,臺灣遭逢百年大旱,隔年(2021)5月梅雨鋒面才解除旱象。不過伴隨梅雨鋒面來襲,多處地方發生豪大雨事件,甚至出現積淹水的情形,旱澇交替的氣候新常態迫使政府得重新規劃治水措施。未來的臺灣,將更常面對這種看似矛盾、「旱澇並存」的氣候型態。
每當涉及能源議題,是否續建核四,就成為擁核與反核兩方人士爭論不休的關鍵字。核四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失去核四是否還能穩定供電?核四真的是落實低碳政策的必要存在?如果您也懷有這些疑問,邀請您一起閱讀這篇文章,盼能為您解惑。
震驚世界的日本福島核災至今已過十年,福島居民如今安在?災區重建雖然持續著,安齋先生卻再沒能回到老家,他只能用快門持續記錄眼前所見,用今日的景象,提醒的未來的人們,勿忘福島之痛。
隨著藻礁公投案發酵,臺灣社會終於展開積極的能源議題論辯,試圖尋找對環境友善、沒有空污、沒有碳排放、價格合理且發電穩定的能源,社會上有部分群眾認為「核能」是能滿足上述所有條件、最理想的發電方式,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們從安全、時間與成本三大面向展開理性與客觀的討論。
歐盟碳關稅細節公開,臺灣環保署終打破沉默
身為愛地球的新手父母,您也許已經發現,在您的寶貝周圍充滿了塑膠製品和一次性商品,然而為您的孩子做出友善地球的選擇其實一點也不難!爸媽可參考以下幾項兩全其美的小方法,在照顧寶寶同時兼顧環保。
在今年世界矚目的全球氣候高峰會中,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曾在會上強調,現在這個當下,正是制定碳定價的時刻,同時也呼籲將原本針對收入的稅收,轉變成針對排碳來課稅。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喬治艾娃也敦促各個國家應開始將每噸二氧化碳的價格,由2美元提升至75美元。
在今年2021年的元旦談話中,蔡英文總統曾強調「我們會積極與各界展開對話,找出最符合臺灣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但氣候治理的第一步,不光是喊喊那麼容易,如何制度性的評估碳污染衝擊的大小,並將碳污染所產生的危害反映到政策決策過程,實為一大艱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