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SRF竟是「偽環保」,不僅有漂綠嫌疑,還會產生戴奧辛?5大理由揭露SRF致命缺點

SRF竟是「偽環保」,不僅有漂綠嫌疑,還會產生戴奧辛?5大理由揭露SRF致命缺點
撰文: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小組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Greenpeace 日期:2024-06-26

SRF「固體再生燃料」由廢棄物製成,被政府和業界視為減碳和去化垃圾的解方。然而,這些技術實質上是高耗能的焚化過程,對環境和健康有潛在危害,並與淨零排放和源頭減塑目標背道而馳。面對垃圾爆量和氣候變遷,SRF 真的是臺灣需要的解決方案嗎?

什麼是SRF?

 

SRF(Solid Recovered Fuel,固體再生燃料)是將「特定廢棄物」經過分類、破碎後壓製而成的燃料,其碳排放量比燃煤更低,因此被造紙廠、水泥廠、紡織廠等業者視為減碳神器。隨著臺灣廢棄物日益累積,政府也將此技術視為去化垃圾的妙方,更強調這是循環經濟,但事實並非如此。

 

SRF與源頭減量背道而馳,難達淨零目標

 

臺灣推行垃圾減量政策長達 20 年,並在近年加強推動減塑,但廢棄物並未顯著減少,且垃圾中塑膠類所占比例持續增長。尤其 2018 年至今,一般廢棄物暫存量增長 4 倍,使百座暫置場堆積成百座垃圾山。

 

臺灣政府從「焚化為主、掩埋為輔」轉向「資源循環零廢棄」作為因應方式;環境部近期更宣布將推動《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以達成淨零排放和減少資源耗竭的目標。

 

但是,新政府上任後,環境部對於過去 6 年一般廢棄物暴增、百座垃圾山的問題回應表示:「短程將協調各縣市推動固體再生燃料(SRF)的廢棄物循環;中程則提升焚化爐處理量能,預計 2027 年總處理量達每年 700 萬噸;長程則在 2024 年底推出《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讓廢棄物轉廢為能。」

 

短、中、長期都強調燒垃圾,這跟環境部初擬《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時所宣稱的「需改變現行廢棄物由末端清除、處理之思維,從源頭出發推動減量及資源循環」完全背道而馳。

 

臺灣中部某清潔隊辦公室空地成了垃圾暫置場。當舊垃圾尚未去化又得安置新垃圾時,清潔隊隊員只好用怪手將垃圾堆成高約2層樓的垃圾山,騰出更多堆置空間。圖片來源:Greenpeace

 

SRF本質是焚化

 

「轉廢為能」、「能源回收」、「固體再生燃料 SRF 廢棄物循環」等等名詞,其實本質上都是將廢棄物以焚燒的方式處理。背後的技術包含「熱解」——在無氧條件下加熱廢棄物以產生液體或氣體燃料的過程」,「氣化」——類似熱解,在低氧環境中加熱廢棄物,或是將各種技術統稱為「化學回收」。業界也會使用「高級回收」、「進階回收」或是「改良性回收」等名詞誤導消費者,以為這些技術都是無害的。

 

但事實上,這些技術本質都是將難以處理的廢棄物(其中多為塑膠)製成燃料,或是再製成塑膠的產品。這些過程需要大量熱能並消耗大量能源來摧毀塑膠結構,會產生有害的副產品。這些技術在過去有許多效能不佳、排放污染和環境影響的不良記錄,但卻被過度美化為能夠達到「循環經濟」的方法。

 

 

SRF的五大缺點

 

這些技術僅在起步階段,但對於環境與健康的影響不可忽視,更須注意它們可能釋放有害的化學物質且耗費大量能源。以下簡述其主要缺點:

 

1. 燃燒效率差

 

製造 SRF 的垃圾組成包含多樣物品,如廢橡膠、廢纖維及廢污泥。這些材料品質低、燃燒效率差且污染程度高,須大量淨化和濃縮才能達到工業標準,且須與傳統燃料以高於 25% 的比例混合才能使用。

 

2. 塑膠燃料化加劇氣候變遷

 

將塑膠轉化成燃料,再利用氣化和熱解等高溫技術加以燃燒,這個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是能源密集且高溫的作業。例如,廢塑膠的粉碎和乾燥、高溫熱處理以及熱解所需的缺氧環境需要大量的能量,容易產生高碳排放,加劇氣候變遷。目前沒有任何化學回收技術可以提供更佳的技術,也沒有證據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有更多突破。

 

3. 會產生有毒物質

 

塑膠中含有雙酚 A(BPA)、鎘、苯、溴化物、鄰苯二甲酸鹽、鉛、錫、銻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有毒添加劑和污染物。在高溫加工過程中,還會形成包括戴奧辛、呋喃、苯、甲苯、甲醛、氯乙烯、氰化氫和高溫焦油等有毒化學物質。

 

這些不受控制的污染可能會給當地居民帶來重大的健康和安全風險。即使能捕捉或中和這些污染物,仍會殘留在產品本身或飛灰、焦炭和廢水等其他排出物中,清除這些有毒物質既困難又昂貴,還會產生額外的有毒廢棄物處理需求。

 

4. 是否能成功商業化仍無法確定

 

建造用於清潔、分類、粉碎和去除染料、穩定劑以及其他添加劑和污染物的基礎設施動輒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由於 SRF 最終產品的品質低且不可預測,曾有學術界以及業界人士表示化學回收和塑膠製燃料技術缺乏經濟運作的潛力,這些方法有難以忽視的失敗、火災、爆炸和經濟損失的記錄。 

 

5. 塑膠燃料化,必須一直生產過量塑膠

 

燃燒塑膠相當於燃燒化石燃料。從本質上來說,將塑膠燃料化,是一種更複雜的方式來提取和燃燒化石燃料。而且,為了維持焚化運轉的效益,設施需要源源不絕的廢塑膠以供持續燃燒,這意味著源頭須要一直產生垃圾,將社會鎖定在線性塑膠經濟中,忽略了真正的解決方案。

 

綠色和平要求各參與制定《全球塑膠公約》的政府代表,必須立即制定強而有力的公約,關上「塑膠水龍頭」。圖片來源:Greenpeace

 

SRF不是再生能源

 

焚化、燃料化不應被視為回收技術、循環經濟或是能源生產的方法,因為將塑膠燃料化就是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巨量的碳足跡,這跟國際所追求的淨零排放背道而馳,更不屬於所謂的再生能源。

 

面對塑膠污染和氣候變遷,沒有萬能的解決方案,但我們需要政府和企業優先採取行動,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並建置「重複使用」系統,從源頭就減少過度生產。回收應是次要選項,而焚化、燃料化及衛生掩埋則應該作為最末端的選擇。

 

政府應積極落實源頭減量政策、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才能邁向「循環零廢棄」的永續發展願景。

 

參考資料:

綠色和平《被丟棄的未來》

GAIA PLASTIC-TO-FUEL: A LOSING PROPOSITION

GAIA Chemical Recycling: Distraction, Not Solution

 

本文獲《綠學院》授權轉載,原文:SRF是什麼?有什麼疑慮?為什麼不該被視為循環經濟?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