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報告直指,全球各地對氣候危機的影響不但欠缺準備,也輕忽了每升溫攝氏 0.1 度,對全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與損失,會有多嚴峻、巨大。目前,全球有約 33 至 36 億人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環境中,其中西非、中非、東非、南亞、中南美洲、海島國家、北極圈更是高度脆弱的地區。根據研究,過去 10 年,氣候脆弱地區因洪水、乾旱和風暴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其他地區高出 15 倍,令人震驚。
為及早因應氣候危機的衝擊,各政府必須提升當地的氣候韌性及氣候調適能力。
綠色和平小教室
氣候調適(climate adaptation):為了因應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衝擊或其影響,而在自然或人類系統所做的調整,以減輕危害或發展有利的機會。例如,地方政府設置氣候基金,以即時應對災害;復育自然森林強化水土保持,以改善糧食或民居安全。
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社會生態系統(包括群體或個人)面對氣候災害的接受及復原能力,其影響因素包括社會經濟條件、政府的治理能力、個人家庭互動情形等。韌性高低將影響其調適、學習與轉變的能力。
一整個世代,見證氣候變遷的殘酷
2020年,梵高颱風引發菲律賓馬里基納河氾濫,水淹首都馬尼拉。 © Jilson Tiu
距離臺灣不遠的菲律賓,氣候變遷的影響已經出現在至少一代人身上。在過去,當地農民和漁民依賴先祖傳承的生活經驗,與口耳相傳的知識,進行種植、收穫、出海、儲糧等步驟。然而現在,這些知識已經不管用了。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他們不得不放棄過去關於天氣型態的民間知識與經驗。隨著每一次超強颱風或毀滅性乾旱,氣候緊急狀態已經成為現實,不僅影響到菲律賓的糧食安全和經濟穩定,更威脅當地人民的安全與福祉。
事實上,菲律賓是一個極易受到氣候影響的國家,人們時常得忍受颱風、洪水、乾旱和其他極端天氣侵襲,而氣候變遷使災害變得更為劇烈。頻繁的天災,加上貧困、不完善的衛生和社會服務系統、不良的治理方式和其他發展挑戰,讓菲律賓人民的生存愈發艱難。
「韌性」形同雙面刃,責任歸屬混淆不清
2013年,海燕颱風襲擊菲律賓,造成當地超過6,300人喪生,數百萬人受災。 © Matimtiman / Greenpeace
然而,對於許多在災難中失去親人和生計的菲律賓民眾來說,「韌性」一詞是雙面刃,雙面夾擊這些秉性善良、面對自然災難堅忍不拔的人民。與 COVID 時代網路上的 「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一樣,處於氣候衝擊前線的菲律賓民眾開始對「韌性」這個詞感到厭倦。
這似乎代表了,應對氣候災害只能依賴公民的靈活度和面對危機的生存能力,而非讓那些該負責任的政府或企業停止既有模式,採取必要的行動讓社會擁有正確因應災難的措施;並對加劇氣候危機的對象,進行系統性的大力改革。(延伸閱讀:忽視「犧牲區」,不是減緩氣候危機的方法!)
爭取氣候正義,菲律賓人向碳排大戶提告究責
2018年,菲律賓人權委員會與氣候科學、政策和法律專家一起就氣候變遷對當地的影響進行調查,與社區民眾的目擊說法相互印證。 © Roy Lagarde / Greenpeace
近幾年來,菲律賓頻繁遭遇致命、劇烈的超強颱風,並飽受嚴重乾旱和每兩年交替出現的聖嬰現象摧殘。2013 年 11 月,海燕颱風更為菲律賓中部帶來翻天覆地的損傷,導致超過 6,300 人死亡、數百萬人受災。
面對氣候危機的迫切,和全球應對升溫措施的遲緩進展,促使當地社區和公眾在 2015 年向國家人權委員會(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提交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請願書。
他們要求調查世界上最大的化石燃料和水泥企業,即全球「碳排大戶們」(carbon majors),必須對菲律賓人持續遭到氣候影響所帶來的人權傷害擔負起責任。這項前所未見的調查於 2019 年結束,首度以科學研究,與社區民眾等目擊者的說法相互印證,全球都在等待最終的調查結果報告。(延伸閱讀:氣候正義,勝!菲律賓颱風災民向化石燃料企業問責)
期許各國領袖,下一次氣候峰會正是改革時刻!
IPCC 報告《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以科學和統計數據為基礎,聚焦於全球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適應和脆弱性,並強調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將有助於強化人類社會對氣候風險的調適、復原,並降低脆弱度。(延伸閱讀:IPCC最新報告:氣候變遷衝擊全球!臺灣如何應對暖化危機?)
2022 下半年,世界領導人將聚首埃及舉行的 COP27 聯合國氣候大會,綠色和平呼籲各地政府代表和政策制定者,必須以科學數據為本,重新審訂他們的國家減碳目標與措施,以達成《巴黎氣候協定》控制升溫攝氏 1.5 度目標,而相關政策應以尊重自然、人權的方式廣泛採納各族群意見,制定、落實更完善的氣候因應政策。由於全球暖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過度開發和社會不公等其他人類引起的問題相互影響,氣候調適也必須建立在人民的權利和需求之上。
保護至少30%自然環境,重啟地球復原力
若要強化氣候調適的能力,全球必須在加速淘汰化石燃料的同時,確實規管、保護至少30%的自然環境。 © Jurnasyanto Sukarno / Greenpeace
報吿也指出,未來氣候風險會更快出現,並在更短的時間內轉趨嚴重。而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是發展氣候韌性的基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將有助於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遷。科學家們更強調,如果要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復原力,全球必須確實保護地球上約 30% 至 50% 的自然生態系統(包含土地、淡水和海洋)。
此外,為了實現真正的氣候調適,不應該繼續由氣候脆弱地區人民承受劇烈衝擊,而該負起氣候責任的碳排大戶卻持續從中獲利。氣候調適不應只是個人和社區的責任,對氣候緊急狀態負有最大責任的政府和企業更應該積極行動。
人類在接下來十年採取的社會選擇與行動,將決定未來氣候韌性的高低。因人類行為加劇的氣候變遷,正對自然環境造成危險和全面性的破壞,並影響著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要挽救失控的升溫趨勢,必須仰賴全人類共同行動、「立即行動」!
※本文授權自綠色和平,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