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間 2025 年 1 月 24 日,美國科學期刊《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宣布:象徵人類邁向滅亡時間的「末日鐘」,已走到 11 點 58 分 31 秒,意即指針走向午夜 12 點(毀滅)的倒數時間只剩下 89 秒。
這代表什麼意思?為什麼世界進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
末日鐘是什麼?為什麼是警示指標?
隨著全球第一顆原子彈於 1945 年 7 月誕生,發明原子彈的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及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的一群科學家於 1947 年設立「末日鐘」(Doomsday Clock,也稱「末日時鐘」),用來評估人類距離滅亡有多近,
若時間走到午夜 12 點,就表示人類文明已走到末端,藉此警告公眾核武的危險性。當時末日鐘的時間是午夜前 7 分鐘。
科學家透過觀察國際局勢、科技發展和全球現象,每年宣布末日鐘的時間,警示大眾、政策制訂者和科學家們省思全球狀態與安全,讓同在地球上的我們謹慎選擇人類的未來,減少人為的威脅。
不過,末日鐘的時間並非只能單向前進,如果全球的危機解除,或是各地政府採取措施加強全球安全,末日鐘就會倒退至更早的時間,代表人類遠離毀滅。
氣候、戰爭、AI、生物安全,四大危險因子加速邁向末日
危險因子1:核戰風險
2024 年全球各國的核武擴張和現代化持續進行,擁核國家增加了軍備投資,核武擴散的風險也在上升。
美國在核軍備控制方面缺乏積極行動,而俄羅斯不僅退出《新戰略武器削減條約》(New START),還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並修改核戰略降低使用門檻。
中國則是擴大核武庫,並嘗試推動「互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外交倡議,但未獲回應。
2020年,綠色和平行動者升起熱氣球,倡議要求禁止核子武器。圖片來源:Greenpeace / Bernd Lauter
而在中東地區,伊朗的濃縮鈾儲量持續增加,與以色列的衝突可能波及核設施,引發更嚴重的危機。北韓則加速核武擴張,並獲得俄羅斯的支援。
危險因子2:氣候變遷
2024 年的氣候變遷情勢與 2023 年相似,極端天氣頻繁發生、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並已超過巴黎協定設定的 1.5°C 門檻。熱浪、乾旱與洪水影響全球多個地區,氣候變遷對經濟與社會的衝擊日益嚴重,特別是低緯度貧困國家。
溫室氣體排放仍在增加,未來,極端氣候事件可能更為劇烈。(延伸閱讀:【圖表】2024地球總體檢!揭氣候7大關鍵數據,我們還來得及拯救地球嗎?)
儘管再生能源投資成長,2023 年新增容量佔全球淨增量的 86%,但化石燃料投資仍然龐大,適應氣候變遷的資金遠不足以應對危機。
COP29 氣候峰會提出新的氣候融資目標,計劃到 2035 年將對開發中國家的資金提高至每年 1.3 兆美元,並將清潔技術等補助增加三倍,但這些承諾仍被認為遠低於應對氣候變遷所需的規模。(延伸閱讀:COP29閉幕》3000億美元氣候融資,不到預期1成!全球調適目標將是COP30焦點)
2022年2月,巴西遭受90年以來最強風暴,大雨導致嚴重土石流,超過百人喪生,數千人流離失所。圖片來源:Greenpeace / Thomas Mendel
危險因子3:生物安全風險
新興與再現的傳染病仍威脅全球經濟、社會與安全,COVID-19 的經驗加劇了對公共衛生建議的質疑。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持續擴散至更多物種與人類,增加其突變為人傳人病毒的風險,而氣候變遷也助長疾病傳播。
AI 與生物研究的結合進一步加劇潛在威脅,然而各國仍不願限制相關發展,以免錯失科學突破。
另外,地緣政治衝突削弱公共衛生體系,並增加疾病擴散風險,而擁有生物武器計畫的國家(如俄羅斯與北韓)隨時可能部署此類武器,恐怖組織亦持續尋求生物攻擊的可能性。
降低這些威脅的關鍵包括加強疾病監測與資訊共享、建立可信賴的專家機構、因應氣候變遷調整防疫策略、限制高安全實驗室的擴張,並解除現存的生物武器計畫。
危險因子4:新興科技與資訊戰威脅
AI 用於軍事決策、太空軍備競賽升級,核武部署風險增加;假訊息、陰謀論與跨國資訊戰加劇,削弱民主與科學決策,阻礙全球因應危機。
末日鐘的指針進程
面對核子武器、氣候變遷、破壞性科技以及快速蔓延的資訊系統崩壞等全球生存威脅,各政府應齊心並謹慎地做出有利於全體的選擇。
氣候變遷已加入核武成為潛在危險因子,即使近年來各國逐步承諾減碳,但進度和目標還是不足以達成《巴黎氣候協定》控制平均升溫於攝氏 1.5 度內的願景目標。
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 75%,因此積極淘汰化石燃料是大幅減碳的必要之舉,然而,全球化石燃料產業竟投注高達一萬億美元資金發展高碳排能源,拖累源頭減碳的步伐。
末日鐘進程。圖片來源:Greenpeace
不過,聯合國報告一再強調,我們依然有機會控制全球升溫於攝氏 1.5 度內,避免最嚴重的氣衝擊,但條件是在 2030 年前須減少 43% 碳排放量,並於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這表示,全球必須在 2030 年前減少 203 億噸至 239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美國 4 年的排放量。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減少臺灣大企業碳排,延緩氣候浩劫
綠色和平在全球推廣再生能源專案十多年,致力倡議政府制定對再生能源發展更友善的政策,積極說服大型跨國企業承諾轉用 100% 再生能源,改善目前的高碳排放,加速達成淨零碳排,減緩氣候變遷。我們推動排碳大戶投入綠電自發自用,目標在 2030 年前達成 100% 再生能源使用。
歷經一年倡議,成功促成全球排碳大戶鴻海科技集團,承諾使用 100% 再生能源——2030 將減少 42% 碳排,並於 2050 年達到淨零。
人類生存在同一顆地球上,唯有每一個人與環境都能共好,您我才會真正平安。期待在您我共同努力下,能為下一代延長人類的和平與安全,延後末日鐘走向午夜。
※本文授權自綠色和平,原本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