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不減碳,就缺水?氣候專家警告:極端缺水將成常態!

不減碳,就缺水?氣候專家警告:極端缺水將成常態!
撰文: 趙家緯、鄭楚忻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1-05-20

在今年2021年的元旦談話中,蔡英文總統曾強調「我們會積極與各界展開對話,找出最符合臺灣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但氣候治理的第一步,不光是喊喊那麼容易,如何制度性的評估碳污染衝擊的大小,並將碳污染所產生的危害反映到政策決策過程,實為一大艱難的考驗。

 

碳污染對臺灣的危害,極端缺水將成常態

 

若要談起碳污染導致的嚴重氣候變遷,臺灣這兩年所經歷的百年高溫以及極端乾旱,恰恰證明其對環境和社會產生的巨大危害。依據《臺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 (2016-2018)計畫》的研究成果,臺灣氣候若持續增溫,板新與桃園地區的極端缺水機率將由原本的17%增加至48%。臺灣為了因應乾旱,導致農業休耕、部分地區需階段性停水、產業需增雇載水車,如果繼續放任碳污染的危害,恐怕缺水的惡果與不便將成為臺灣居民的生活常態。

 

除了缺水以外,根據綠色和平《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研究,若氣候變遷持續惡化下去,臺灣因為受到地理位置與洋流影響,未來周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會是全球平均的兩倍。若不積極減碳,到了2050年,臺灣將有約1400平方公里的地區會淹沒在海水中,全臺更有超過290萬人的生活會受到衝擊。顯見臺灣需認真面對氣候變遷對於整體社會的影響。根據墨爾本大學的一項經濟模型,如果不積極減碳,世紀末增溫達到攝氏3度時,台灣因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在2047年將會達到GDP的1.7%,對經濟產業衝擊不容小覷。

 

國際淨零風潮已掀起,碳污染的社會成本不該被忽視

 

在國際上,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和氣候治理的成本已經被反映到政策決策之中,例如美國總統拜登就任首日所簽署的諸多行政命令之一,便是要求重拾過去川普遺棄的「跨機構間碳的社會成本研議小組」,並迅速在短短一個月內訂定暫行性的碳污染社會成本:為了充分反應減碳效益,並每噸二氧化碳的碳定價從31美元上升為51美元。

 

不過此暫定的51美元碳定價,也引起諸多知名氣候經濟學家的批評「過低」,如曾為歐巴馬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一員的芝加哥大學Greenstone教授認為應採用每噸125美元。而Stern爵士與諾貝爾獎得主Stigliz則共同指出應考慮每噸100美元為基準。加拿大政府更在去年2020年12月時提出2030年碳稅增加至每噸170加幣(相當於135美元),強調提升碳稅的原因,就是碳污染應不應免費,須藉由此高額度的碳稅反應氣候變遷的成本,並驅動低碳創新。

 

有效碳定價難產,蔡英文2050淨零口號達成有困難

 

放眼國際間的有效碳定價標準,臺灣的環保署於今年推動的溫管法修法當中,遲遲未提出有效的碳定價收費標準,甚至一度提出以低標準每噸新臺幣100元(約3.3美元)開始做起,遠不及美國所訂的碳定價標準。

 

對此,洪申翰等20位立委已經提出「氣候變遷行動法」作為修法版本,其中明定碳費需將「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之環境及社會成本內部化」。根據綠色和平的研究,若臺灣欲達到現行2030年的減碳20%的目標,有效碳價須至少訂在每噸新臺幣1000到2500元,才足夠促使企業轉用低碳能源。

 

蔡總統表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後,臺灣需要的有效碳價水準更遠不只如此。如果臺灣訂立的碳定價過低,將因為錯誤的價格訊號而完全達不到減碳效果,更無法追上其他政府以及經濟體的減碳進度。行政院也應規劃強度足以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碳費機制,方能掌握重要的轉型時間點,推動臺灣邁向淨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