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英國今年夏季高溫來襲,許多家庭面臨高昂能源費用和缺乏空調困境。為了解決問題,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教授班·羅伯茲(Dr. Ben Roberts)提出一個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窗戶上塗優格。這創新方法不僅簡單易行,還能有效降低室內溫度。
今周刊編按:美國總統川普7月15日在賓州宣布一項920億美元(約新台幣2.7兆元)的能源能源和基礎設施協議,以滿足科技巨頭為推動AI (人工智慧)蓬勃發展而飆升的電力需求。許多國家也和美國一樣,為了AI發展,正努力找尋電力來源。 AI除了運算上有大量電力需求,為避免運算系統過熱,同時還需要大量的水冷卻系統。OpenAI執行長 Sam Altman曾表示,每次ChatGPT 查詢平均會消耗約0.000085 加侖的水,約略相當於「十五分之一茶匙」。 根據聯合國資料,全球已有一半人口正面臨缺水問題,而氣候變遷與AI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預計將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短缺。科技進步背後,付出的是資源代價,或許我們也可以思考,每次問 AI 問題付出了多少電與水?
今周刊編按:儲能與電動車擴張,帶來大量汰役電池,讓稀貴金屬回收利用,成為供應鏈韌性與資源安全關鍵戰略。台塑新智能7月1日宣布,已建置完成全台首座整合物理破碎與後段化學萃取的鋰鐵電池回收示範線,不僅可直接用於鋰電池再製,也呼應國家推動自主回收的循環鏈政策,強化台灣在全球能源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極端高溫將是地球常態,科學家警告,現在的兒童一生都將生活在高溫的威脅當中,高溫會影響心理健康,對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與青少年影響更大。科學家擔憂,人類社會對高溫的適應與應對能力,還沒有做好準備。
芬蘭最近啟用了全球最大的「沙子電池」,這一創新技術由 Polar Night Energy 開發,位於波爾奈寧( Pornainen)。這種熱能儲存系統利用沙子或粉碎的岩石來儲存熱量,並透過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加熱沙子,儲存的熱量可用於多種用途,包括為建築物提供暖氣。這項技術的經濟效益顯著,使用的粉碎皂石之原本視為廢棄物,這使得成本大幅降低。
暖化不只讓大氣變得更潮濕,還讓土壤更乾旱。最近在《自然》期刊新研究發現,氣溫愈來愈高,大氣對水的渴望日益加劇,導致土地乾旱更嚴重,這種大氣對水的渴求,使過去 40 年全球乾旱嚴重程度增加 40%。
科學家已經警告,大氣溫度愈來愈高,對水的需求也愈來愈大,正在吸乾地面的水分,無論雨量是否正常,地球地面只會變得愈來愈乾燥。現在科學家點名第一個無水可用的國家首都,將是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地球資源有限,但知道嗎,人類每年地底開採超過千億噸物質,回收再利用卻僅 6.9%。這不是應該有的環保進步,而是悄然逼近的資源危機。人類必須從根本翻轉現在經濟模式,才能避免災難降臨。
自己的家園自己降溫?一篇新研究發現,從企鵝糞便飄出的氨氣正做為雲形成關鍵化學成分,幫助增加南極局部地區雲形成量,並維持南極洲涼爽。
4 月底西班牙葡萄牙大斷電,連電話和網路訊號都中斷,ATM 也停止運作,簡直電影翻版,這次堪稱歐洲史上最嚴重的停電之一,事後大家都在探討釀禍原因,德國專家認為,該事件與新能源還是核能還是火力發電等配置無關,而是長期被忽略的電網跟不上時代。
說到「呼吸」,直覺想到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但對某些細菌,呼吸定義可能大大不同,不靠氧氣維生,甚至還靠「吐出電流」獲取能量。近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現,某些細菌的特殊機制,能在缺氧環境「呼吸」並產生電流,不僅解答學界長久謎團,也為潔淨能源之發展開啟新大門。論文 4 月刊登於《細胞》(Cell)期刊。
這十年海洋發生三次嚴重熱浪,最近一次是 2023~2024 年聖嬰現象加劇的海水溫度升高,科學家曾在 2019 年警告稱,海洋熱浪正在急劇增加,將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就像「野火燒毀大片森林」。
全球強權競爭的背景下,格陵蘭島不情不願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川普對格陵蘭的注意,似乎幫助格陵蘭旅遊業起飛,加上去年底新機場啟用與航班增加,這個世界最偏遠島嶼渴望透過旅遊業帶來的豐沛收入,格陵蘭經濟將不再只能仰賴漁業與丹麥補助,實現多元化目標。
有些副業需要的技能,可能只是日常生活、工作,或是業餘愛好中累積的經驗,這種技能稱為「可轉移技能」,即可以輕易從一種職業或工作,轉移到另一種職業或工作的技能。
目前,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約 82 億,預計 2080 年中期將達到 100 億以上高峰。最近芬蘭科學家發現,這種基於人口普查的方式調查極不準確,尤其是根本無法掌控偏遠農村人口實際人數,因此人口數字可能嚴重低估,地球上的人類可能早就超過百億。
德州儀器(TI)在 Embedded World 2025 發表「全球最小微控制器(MCU)」,全新的 MSPM0C1104 尺寸僅 1.38 mm²,主要用於醫療穿戴設備與個人電子應用。德州儀器指出,該晶片體積比最精巧的競爭對手 MCU 小 38%,與一顆黑胡椒碎粒相當,大量購買單顆成本僅 0.2 美元(約新台幣 6.5 元)。
女性職場家庭兩頭燒,尤其是亞洲國家。《經濟學人》在婦女節前發布女性職場友善國家排名,分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29 個國家的女性工作條件,結果顯示女性工作環境最好的國家都在北歐,而最不好的國家都在亞洲。
極端高溫會加劇人們壓力度,出現許多不適症狀,現在科學家發現,住在高溫地區的人,比生活在較冷地區的人有更多分子變化,警告未來暖化下氣溫升高與熱浪不斷,可能會改變人類 DNA,讓生物年齡加速老化。
美國國家核安局(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NNSA)近日陷入混亂。綜合外媒報導,在川普政府大刀闊斧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背景下,NNSA 於 13 日解僱部分員工,但隨即 14 日撤銷解僱,讓他們重返崗位。然而被解僱員工失去聯邦政府電子信箱帳號,NNSA 難聯絡他們,只能請求其他員工協助轉達消息,突顯政府倉促行事弊端。
風電已遍布地球無人地帶,而所有物體都有年限,風力發電機年限只有 25 年,當這些龐然大物退役後何去何從,一直是挑戰。現在全球科學家都在研究回收重新利用風機的方法,中國研究員開發出將退役風力發電機材料,融入水泥和瀝青混合物,用來鋪設公路,半年後公路沒有任何裂縫。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獨當一面,至少可以像特斯拉新車一樣,從工廠組裝完成後,就能自己行駛到碼頭準備被裝上船。 在我們參觀過的汽車工廠裡,無論多麼先進,最後一里路都需要人類將車輛開出工廠,裝上卡車,但特斯拉可沒打算在這個步驟多花錢,從這個星期開始,位於加州費列蒙工廠的特斯拉新車出廠後,就可以自己搞定最後一里路。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減碳已成為各國政策及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台灣自 2025 年起實施碳費制度,產業減碳成必然趨勢。做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 2023 年合計排放 1,141.8 萬公噸 CO2e,是名副其實的碳排大戶之一。隨著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逐步逼近,台積電亦與供應鏈跟上淨零步伐,積極推動綠色轉型。
今周刊編按:春節9天連假的歡樂時光「咻」一下就過去,開工日迎來的第一項考驗——上下班交通大打結,讓不少人直呼「下班時間比上班還累」,那麼其他國家如何應對呢?紐約曼哈頓最近實施「塞車費」,一週內車流量明顯下降,交通運行更順暢,為何卻造成當地餐廳與小企業會叫苦連天呢?
減肥一直是全球性公衛議題,成因不僅有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亦與環境污染物暴露有密切相關。最近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戴奧辛(dioxins)等環境污染物顯著增加成年人肥胖風險,近日刊登於《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電動車上的鋰電池是許多人充滿疑慮的重點,有人擔心它壽命不長,有台灣人害怕氣溫太低讓電池無法運作,也有人說一個禮拜不充電就會壞掉,來看看這位電動車主的小實驗是否證明這項傳聞?
川普上任氣勢萬鈞,彷彿一輛油罐車撞翻所有綠色產業,才剛簽署撤銷電動車退稅補助,緊接著又發佈新命令,終止所有離岸風電租賃項目。
洛杉磯大火已是史上經濟損失最慘重的災難事件,專家分析,完美風暴造成野火失控,除了極端氣候、25 年來未見的狂風等氣候因素,火災地區沒有那麼多水應付大規模野火,導致野火迅速蔓延。現在洛杉磯消防局開始以海水救火,科學家稱這通常是最後一步。
時序邁入蛇年,回顧 2024 年,台股受惠企業獲利成長帶動,大盤指數從 17,930 點一路過關斬將,最高來到 24,416 點,創歷史新高,全年最大漲幅超過 36%,根據集保結算所大數據平台統計,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台股自然人開戶人數全年新增 70 萬人,達 1,298 萬人呈現明顯成長。
日本面臨長期勞動力短缺,要推機器人自動化技術取代人力,也沒那麼簡單,現在日本便利商店想到一個絕招,就是雇用在瑞典生活的日本人,利用時差,讓便利商店半夜時段也能遠距幫客人結帳,期望實體商店非接觸式解決 24 小時經營的挑戰。
德國面臨製造業放緩和出口需求疲軟等困境,經濟學家批評德國是「歐洲病夫」,不只代表產出疲弱,也是德國員工的現況寫照,許多企業哀嚎員工請太多病假影響生產力,被迫聘請私家偵探揭露請病假員工到底是真是假。
印尼如今還是相當仰賴碳排放最高的燃煤發電,為了達到 2050 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打算大舉採用核能,印尼政府宣布將計劃興建 20 座核電廠,數量看來驚人,是因為主要採用第四代小模組核反應爐。其中第一座,則是由美國熔鹽反應爐公司 Thorcon 打造。
今周刊編按:為了反超比亞迪與特斯拉領跑的全球電動車市場,日本政府正悄悄投入逾200億元,推動日本車企研發,比鋰電池有更強續航力和更安全的「全固態電池」電動車,其中本田最快2025年1月投入試產。
科學家相信技術能夠挽救地球,現在在加拿大境內北極深處,科學家和新創公司團隊冒著狂風和暴風雪在海冰鑽洞,抽出下面的海水,讓海水凍結在地表,期望隨著時間增厚地表的冰層,可以恢復北極海冰厚度,幫助解決人類排放對冰層的影響。
當未來人類需要的電力,不再仰賴骯髒燃料,石化產業對未來也不悲觀,因為他們可以將石化材料埋在人類的物質慾望裡。荷蘭研究人員發現,建築、製造和工業中使用的化石碳,已經超過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燃燒的增長速度,這些身邊物品成為碳排放量的「定時炸彈」。
德國一直是風力發電的最大採用國之一,不到十年安裝數千座風力渦輪機,發電量幾乎增加一倍,但專家直指,由於電網容量的長期缺乏,導致電力無法到達需要的人手中,反而推高每個人的電力成本。
沙烏地阿拉伯反對許多國家主流去化石燃料與淘汰塑膠的決心,因石油是經濟命脈,但仍無法迴避本國的極端氣候問題,過熱嚴重威脅這個沙漠國家,現在沙國大力改造城市,要讓首都降溫,人們重回街道。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夏季熱到接近 50°C,即使 12 月冬季,四周被阿拉伯沙漠包圍的利雅德也熱到讓人難以忍受,中午氣溫還有 38°C。外媒記者親自在利雅德感受冬季氣溫,形容在這個城市生存,除了開車及待在冷氣房,幾乎無處可去。氣溫愈來愈高,沙國決定改變現狀,要讓城市更宜居。
原定要在紐約外海建設 3,000MW 功率的離岸風電場,川普勝選後趕緊踩煞車,Total 執行長表示,還好只要等四年就好。
森崴能源(6806)子公司富威電力舉辦上市前業績發表會,預計明年 1 月掛牌上市,董事長胡惠森表示,富威電力是輝達(NVIDIA)台灣綠電唯一供應商,從 2023 年第三季開始轉供,主要是高雄南軟的 AI 機房,目前月供應 30~50 萬度不等的綠電。
今周刊編按:今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多國領袖將齊聚韓國釜山,展開《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INC 5),這是預期的五輪談判中最關鍵的一役。 但你知道嗎?平常很容易接觸到黑色塑膠製品,如食物外帶容器、玩具、服裝和髮飾、辦公用品、電子產品盒等等。研究發現,隨處可見的黑色塑膠製品,可能含有有毒的溴化阻燃劑,也稱為 BFR,與癌症、神經系統問題、內分泌干擾以及生殖和發育問題有關。
鋰電池已無所不在,廢棄電池對環境的影響愈來愈大,電池回收再利用已經是科學家關注的關鍵技術。最近韓國科學家從廢棄鋰離電池回收陰極材料,成功將舊電池容量恢復成新電池。
幾個月前,歐洲因為再生能源供應過剩,一度呈現負電價,但供電看老天眼色,最近歐洲沒風了,風力發電量急遽下降導致歐洲電力市場趨緊,德國電價觸及 2022 年能源危機高峰以來的最高水準。
川普提名新執政團隊人選中,備受汽車產業矚目的環保局長一職,交給了毫無環保背景的前國會議員澤爾丁(Lee Zeldin),石油產業、能源公司與傳統車廠大感興奮,他們終於能擺脫減碳這個魔咒了。
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妥善處置廢棄木材有助減少溫室氣體。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曾寧(Ning Zeng)教授團隊,分析一根埋在土裡 3,775 年的原木及周圍土壤,原木僅損失不到 5% 二氧化碳,可能歸因埋在極緻密的黏土層使保存效果最好。
今周刊編按:經濟部長郭智輝14日出席「印太戰略智庫」成立酒會時宣布,將在菲律賓設置電廠;也期望能參與美國、日本、菲律賓推動的呂宋經濟走廊,致力推動區域經濟安全。15日時又表示,已初步規劃與民間的業者合作,計畫在菲律賓興建綠能電廠,並且以船運或海底纜線將電送回台灣。 根據外媒報導,菲律賓正在努力吸引台灣的晶片製造大廠台積電與聯電,以擴大其在晶片製造領域的發展,試圖趕上其他周邊國家。由於近期經濟部拋出赴菲律賓蓋綠電廠的想法,使得兩者是否有相關聯,引發市場聯想。
世界上第一座漂浮式離岸風力發電機,已經連續運作四年,在全球極端氣候加劇的嚴酷考驗下,似乎證明了這項技術的實戰能力不容小覷。 位於葡萄牙的 WindFloat Atlantic 計畫,是世界第一座啓用的漂浮式離岸風力發電機,在 2020 年 7 月正式開始運作至今已超過 4 年,不僅沒有被吹跑,它的發電量甚至逐年不斷增加,持續創新紀錄。
蘋果在去年推出的 iPhone 15 系列中,讓用戶可以自訂每次充電的上限,最低 80%、最高 100%。大多數人都認為,如果每次只讓 iPhone「吃八分飽」就能有效地延長電池壽命,但真的是這樣嗎?有外媒就實際測試了這點,自去年 9 月拿到 iPhone 15 Pro Max 到現在,每次都僅讓手機充到 80%。
阿爾卑斯山區的地形樣貌,決定了義大利與瑞士的國界,由於山區最高峰地區通常都被積雪覆蓋,邊界設定也是基於積雪地貌而定,但隨著位於瑞士境內的馬特洪峰沿線的冰川快速融化,這兩國準備重新劃定部分國界。
今周刊編按:美國東南部遭颶風海倫(Helene)重創,死亡人數已超過230人,逾百萬戶無電可用,災損至少1,600億美元(約新台幣5.1兆元),強度預計比海倫還強的颶風密爾頓(Milton)7日在美國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迅速增強為最高等級的5級颶風,風速達到每小時180英里(約每小時290公里)。 美國氣候科學作家波特福克斯 (Porter Fox) 今年新書《Category Five: Superstorms and the Warming Oceans That Feed Them》(第五級:超級風暴與滋養它們的暖化海洋,暫譯),提到六級特大颶風的可能性,並預言 2100 年,許多大城市將被特大颶風摧毀。
鑽石功率半導體由合成鑽石製成,由於熱導性和其他特性,被稱為「終極半導體材料」。其性能比現有材料超出一個量級,隨著日本研究有所進展,正逐漸接近商業化的可行性。 鑽石特別適合用於功率半導體,因為其電氣強度約是矽的 33 倍。鑽石功率半導體可在約五倍熱的環境中運行,電力損耗可減少到矽製產品的五萬分之一。
稀有金屬鎢、鈷回收冶煉廠聯友金屬24日透過子公司聯友能源,攜手鋰電池回收大廠名仁科技,以及鋰電池正極材料製造大廠康普子公司天弘化學,共同組成「鋰電池循環永續責任聯盟」,並推出全台第一個汰役鋰電池 B2B(Battery To Battery)的循環經濟生態系。
今周刊編按:受熱帶性低氣壓及低壓帶雙重影響,新北、基隆等地多處淹水嚴重。據中央氣象署統計,昨(22)日24小時累積總降雨量,最高為新北平溪的426mm,新北瑞芳412mm次之,而新北雙溪、萬里、汐止、石碇及台北北投、基隆七堵、暖暖等地,24小時累積總降雨量也均在300mm以上。 全球人口愈來愈往城市集中,大樓愈蓋愈多,不只形成熱島效應,科學家還發現,許多城市降雨量都比偏遠地區多,研究員稱為「城市濕島」效應,且研究發現過去 20 年城市年降雨量異常值增加一倍,加劇城市水災風險。
科學家在二氧化碳轉換領域有了重大突破!一項最新研究透過將氧化鋅塗層於銅奈米立方體上,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催化劑,大幅提升了二氧化碳轉換為乙醇的效率與穩定性。這項創新有望為全球減碳與再生能源發展帶來嶄新契機。
沙烏地阿拉伯身為石油主要生產國,也成為減碳人士的眼中釘,沙國積極想改變這樣的形象,同時也想為了後石油時代的國家發展鋪路,因此近年來對投資綠能不遺餘力,過去摩天大樓也是備受減碳人士詬病的耗能與碳排放大戶,沙國企業現在決定將打造以氫供電的摩天大樓,一起洗刷污名。
今周刊編按:2024年是全球對抗塑膠汙染的關鍵年,《全球塑膠公約》最後一輪談判將於11月在南韓召開。會議將討論「源頭減量」、「限制塑膠產量」和「化學品揭露」等重要議題,並提出到2040年減少海洋塑膠垃圾80%以上、總產量減少55%的目標,甚至推出企業最關注的「塑膠稅」。 然而,塑膠污染已滲透我們血液與大腦,減塑幾乎成為人類存續的關鍵。地球廢棄塑膠到底有多少,《自然》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每年塑膠垃圾總量超過 5,210 萬噸,印度塑膠垃圾量遠超過其他國家。
碳捕捉為應對氣候變遷的潛在解決方案,近幾年來受全球關注。不過百億美元等級的資金不斷投入、卻還是沒有看到太多能夠商業化的成果時,越來越多質疑聲開始出現,不只來自技術是否有意義,許多人開始發掘經濟驅動力、獲補助公司能否有效推動技術演進、甚至是有助於減緩溫室效應,還是單純成為化石燃料產業延續壽命的「工具」。
今周刊編按:今年8月台灣連續兩天發生強震,繼15日宜蘭近海發生規模5.7地震,16日東部海域又發生規模6.3地震,國家警報器大響,不禁喚醒台灣人對花蓮403強震的恐懼記憶。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團隊於地震預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新開發人工智慧(AI)演算法,在中國測試七個月,成功預測 70% 地震,並於國際競賽脫穎而出。
太陽能供給無限,但夜間無用武之地,且相較煤炭與核能等發電,太陽能供應不夠穩定。現在加州有家公司要控制太陽光,複製 1990 年代俄羅斯技術,用衛星將太陽光晚上反射回地球,賣給太陽能發電廠,讓晚上也能用太陽能。
因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改變歐洲能源格局,再生能源急速擴張,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供應大增,導致歐洲能源價格負值區域交易頻率越來越高,幾個市場電價跌至零元以下,德國批發電價甚至出現長達六小時負電價。
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團隊對人類健康的新敵人:奈米塑膠取得重大突破。微小塑膠顆粒比人類頭髮直徑還小,肉眼不可見,且與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有關。奈米塑膠在全球水環境不斷累積,對水生系統和食物鏈構成風險,挑戰在於找到經濟有效的方法去除奈米塑膠,同時留下乾淨的水源。
住不起的房子,可能是這時代的人集體記憶之一,過去無論貧富,基本上都能住進大房子與碧綠庭院的所謂美國夢,疫情之後也瞬間破滅。住房是人的基本權利,為求負擔得起的房價,愈來愈多美國人被迫搬到容易發生洪水或野火的地方。
離岸風電造價高昂,尤其水下工程複雜,如果一個基座可以發揮兩倍效能豈不是更划算?中國能源廠還真的實際完成了這個狂想,打造出獨特的 V 型雙風機結構,成為世上容量最高的風力發電機。
將荒涼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鬱鬱蔥蔥天堂一直是科幻夢想,實現此目標的技術尚不存在,但一項新方法表明,改造火星環境的第一步或許比之前想像還容易,只要利用火星現有物質便能提升火星溫度超過 10℃。
電動車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中華徵信所 CRIF 首度公布的調查發現,台灣在充電樁市場發展,面臨電動車與充電樁的成長不成比例,以及家用充電樁設置昂貴且耗時兩大問題,但隨著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提升,充電樁市場前景仍被看好,只是要克服市場競爭激烈和配套措施不足的困難。
無人機送貨不是新鮮事,但是能夠承載 100 公斤貨物的無人機現在已經起飛,並且成為風力發電安裝和維修工作的最佳工具。
只要用汽水罐、海水和咖啡渣就可以製造氫燃料,美國科學家發現,這種安全且特殊的反應爐,甚至可以為水下滑翔機提供 30 天的動力。
改變人類歷史的「曼哈頓計畫」,用原子彈震驚世界,現在美國政府則打算再次利用核武研究的「遺產」造福人類,打造超巨大太陽能發電廠。 美國能源部計劃在華盛頓州的漢福德區(Hanford),建造一座發電量 1 GW 的太陽能電廠,地址就位在曾經的最高機密軍事行動「曼哈頓計畫」的舊址。
全球科學家幾乎有共識,暖化不可逆,只是升溫多少問題,如果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速度持續下去,到 2050 年,地球三分之一動植物、高達數百萬物種可能消失,幾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有些物種不只能高溫生存,且還能繁衍下去。
今周刊編按:2024 年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落於 8 月 1 日,象徵人類就在這天耗盡該年度地球所能生產的自然資源,到達極限後便形成「生態透支」(或稱生態赤字、生態負債)。 氧氣是生命的基石,水中的溶氧 (DO) 對於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無論是淡水還是海洋也是生命仰賴的關鍵。但科學家警告,全球水體中溶氧的供應正在迅速減少,已成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今周刊編按:聯合國旗下的國際海事組織(IMO)於今年3月表示,有意於2027年開始向海運業徵收溫室氣體排放稅,使海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個被開徵全球性強制碳費的領域。 氣候暖化導致極端高溫已使地球嚴重「發燒」,影響所及除了引發無數森林火災,高溫及暴雨還奪走許多人寶貴的性命。人類終於認清事態嚴重,各國紛紛加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免氣候再惡化,造成更大規模的氣候災難。
中國明陽智慧能源(Mingyang Smart Energy)推出最新也是世界最大浮動式離岸風機 OceanX,創新的「雙頭設計」搭配兩支 8.3MW 風機,綜合額定功率達 16.6MW,此龐然大物還能抵禦五級颶風。
地震使電網韌性與安全再次受到關注,但台灣民營需量反應商義電智慧能源(Enel X)指出,這也證實當電網緊澀或失去平衡時,虛擬電廠能幫助避免停電,是強化電網韌性的關鍵技術。
Toyota 正在面臨新的危機,由於他們在電動車的發展腳步緩慢,卻又常以「電動化」當做廣告,現已有超過 11 萬網友連署抵制。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生產國,前有傳統車企與外企合資轉型,後有新勢力不斷進化,也讓中國電動車品質不斷提升,頗有與歐美日一戰的態勢,不過光鮮亮麗的背面,許多城市內的「電車墳場」依然還在那,而且似乎不斷有新車加入。
讓這世界產生全然不同面貌的分水嶺或許不是 AI,而是室溫常壓超導體?百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想辦法提升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最近三名韓國科學家在未經同行評審的論文網站宣布成功於 127℃ 與常壓條件下合成超導材料,為何引發全球實驗室跟進熱潮?
AMD(超微)執行長蘇姿丰炫風來台,展開為期五天的拜訪供應鏈之旅,以 AMD 最新推出的首款 AI 晶片 MI 300X 來說,預計從第三季開始向大客戶送樣,而這次來台最主要的就是確保台積電 CoWoS 產能,為 MI 300X 第四季量產做好準備,並拜訪相關供應鏈如台積電、日月光、英業達、和碩、華擎、雙鴻、台星科及旺矽等。
你覺得經常開會是浪費時間又沒意義的事嗎?加拿大電商公司 Shopify 想讓員工了解「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這句話也適用在毫無意義的開會,因此在員工的日曆 App 中內嵌入一種計算器,用來估算三人以上會議的成本。
AI 伺服器概念股漲不停,外資認為目前仍在長達十年的 AI 發展早期,現在最適合投資的就是 AI 伺服器下游供應商,並點名緯創、緯穎、廣達、技嘉、金像電將受惠,預估 AI 將在今年帶來廣泛的營收和利潤提升,並建議「買進」的優先順序為廣達、金像電、緯創、技嘉,最後是緯穎。
電動車是未來趨勢,似乎已成為多數車廠共識,但在美麗的夢想實現之前,許多車廠現在正面臨庫存惡夢。簡單一句話:電動車做出來,卻賣不掉。
中國青年 5 月失業率飆升至 20.8%,統計 16~24 歲青年就有逾 600 萬人失業,陸委會近期委託學界觀察中國穩定就業措施及相關工作情況,報告預估下半年中國青年失業率將再向上攀升,並從街頭湧現的「賣崽青蛙」,反映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青年失業與社會不公平現象。
台灣自造,有史以來最大最先進的海事工程建設船——環海翡翠輪 Green Jade 近日完工交船。
臺灣碳權交易所獲准進駐高雄軟體園區,預定今年 7 月完成公司登記,2024 年 8 月開始營運,營運項目包括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等,做為自願性減量碳權的交易平台,目前各界也關注碳交所的定位及功能,盼能在「不漂綠」的前提下,協助低碳轉型。
深空任務資源有限,無法過得太奢侈,科學家一直在追求將廢棄物轉化為再利用物質的方法,如最近,NASA 的 ECLSS 新系統成功回收國際太空站(ISS)98% 廢水,將尿液、汗水等物質轉化為可飲用水。
鋰離子電池如今在日常設備中無所不在,而 2019 年以 97 歲高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鋰離子電池開發先驅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於 6 月 25 日去世,享年 100 歲。
十多年前,垂直農業開始受到大眾關注,風險投資資金瘋狂湧入,甚至許多缺乏土地的國家如新加坡,都宣稱垂直農業可以幫助國家糧食達到自給自足目標。垂直農場自動化需要大量的新興科技,被視為是科技解決人類困境的一大應用,但現在投資熱潮減退,經營者缺乏資金開始宣布破產。
台灣為電子資通訊重鎮,相信多數人對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都不陌生,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印刷電路板通常是綠色的?這問題連許多工程師都好奇,到底印刷電路板的綠色是什麼造成,本文從三大原因揭開謎底。
氣候變遷加劇,夏天變得更炎熱,許多人家都會開冷氣,這對台灣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國外的家庭不一定有冷氣,這時天氣太熱該怎麼辦?現在有種新的纖維素材料也許能派上用場。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新的薄膜,當暴露在陽光直射下時會變得更冷,有可能做為不需電力的空調替代品。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宣布「聖嬰現象」(El Nino)正式來了!科學家經過數個月觀測,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暖,正式宣布「聖嬰現象」已經發生,並預計到冬季時會逐漸加強,影響時間預計將持續到 2024 年。
台積電股東會,小股東格外關心台積電的水電問題。對此,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目前美國方面在他們有長期規劃下,並沒有相關的用電問題。至於台灣,劉德音則是表示,政府說不會缺電,而我們也只能相信政府。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高,但他在商業化路上有個重大阻礙:耐用性低,就算鈣鈦礦太陽能轉換效率再怎麼高,都無法實際應用,不過現在科學家打造新的薄膜,證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運作 1,000 小時後,仍可維持 99% 初始效率。
以前我們抬頭還能仰望漆黑的夜空,如今天空已變成深灰色,只有幾顆星星在這塊背景下閃爍,科學家表示,隨著發光二極體(LED)、其他形式照明的無限制使用,這些人造光芒正以驚人亮度覆寫夜空。
說到全球最暢銷的汽車,你會想到哪一台?即使再不懂車的人,也會浮現 Toyota 這個答案,不過就在 2023 年第一季,全球單一車款銷售冠軍寶座,不再屬於 Toyota 了。
針對近期在全球科技業颳起人工智慧 (AI) 狂潮的 GPU 大廠輝達 (NVIDIA),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幾年前就已經預言,在人工智慧產業上,相信會是輝達下一波成長的主要動能。而且,認為輝達與創辦人黃仁勳未來都還有 30 年時間會高度成長。
電動車因為搭載鋰電池,車身重量比一般車輛更重,但這就會讓它壓垮停車位嗎?甚至還有流言,這些電動車一起過橋的時候,連橋梁都會被壓垮,這當然不可能是真的。
藉著日本舉辦 G7 高峰會期間,五大日本車廠聯合呼應先前 Toyota 的宣告,希望各國政府不要把純電車當成減碳的唯一手段,而忽略其他選項,例如:Toyota 還沒放棄的氫燃料電池車。
彩碤新能源今日舉辦全台首輛氫能原型車賦能儀式,由研華負責智慧車聯網解決方案、聯華林德打造加氫設備、中油展示加氫站設置模型,採用台灣第一套商用車供氫模組及加氫口模組,加氫只要 10~15 分鐘,續航里程就能達到 450 公里以上,而且電堆壽命超過 3 萬小時。
連續三年反聖嬰現象正式結束,專家等待聖嬰出現更明確的訊號。原本一個月前,美國氣候預測中心預期今年聖嬰現象有 62% 可能發展性,現在幾乎肯定會來,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氣象專家宣布,重大聖嬰現象即將來臨,夏天發展成形可能性超過 94%。
核四封存之後,加上核一與核二陸續達到退役的年限,台灣政府提出了 2025 年淨零能源的政策,大力推廣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目標。而最近因為郭台銘提出了「一縣市一核電」,試圖改善台灣的用電與降低供電風險,某種程度上類似區域電網的概念。但核能發電是否是最佳解方?最近許多環境團體提出質疑,也對小型核電廠或稱小型模組式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簡稱 SMR)重啟了討論。
蘭北布拉邦省將打造一條 500 公尺長的太陽能腳踏車道,並在完工後 5 年測試性能,預計將鋪設 600 片太陽能板在柏油路上。
根據彭博社的報導,IBM 執行長 Arvind Krishna 表示,如果員工在家工作,他們的職業生涯可能會受到影響。
豐田耗時 30 年研發的氫燃料電池技術,終於取得重大成就,重型卡車驅動系統獲加州零碳排動力認證,確保能在加州銷售氫燃料卡車的資格。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然而,每一年地球超載的速度並未放慢;回頭看看台灣,今年又再度面臨缺水、缺電難題,飆升的不僅是資源使用的成本,隱藏的更是生存的危機。 這也是為什麼企業紛紛積極實踐循環經濟。因為循環經濟已經成為產業發展與保護環境間矛盾的解方,面對缺水、缺電雙重衝擊的高耗能半導體產業已投入循環經濟多年,不只是節水、節電,更是從原物料做起,讓高污染、製程用的化學原料可以回收再利用,並且創造全新經濟價值。以台積電為例,一年從資源循環效益創造出的經濟價值就超過新台幣 7 億元。
太陽能板將日照轉換成電力,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為能源轉型的重要齒輪,但也有缺點,其製造環境高溫高壓成本高,回收方法也有限,現在它們的製造成本很高,而且回收它們的方法也很有限。但是澳洲科學家透過「微波」,一次解決兩個問題。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台灣最近幾年都面臨缺水危機,既然天空不下雨,陽明交大就有科學家開始思考海水淡化的可行性,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mall》的論文,科學家利用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來傳輸水分子,甚至達到海水 100% 脫鹽的神奇效果。
這幾年台灣也感受到全球大旱的威脅,即使春雨季節來臨但始終不足緩解旱區。最近《自然》刊登研究指出,氣候變化正使乾旱速度更快更猛烈,尤其快速發展的熱驅動乾旱,科學家稱為「暴旱」成為新常態。
為了避免在海灘玩耍時皮膚被烈陽曬傷,通常防曬乳都會擦好擦滿,但傳統的防曬乳、防曬噴霧對海洋、環境往往有害無益,那些化學用品永遠不適合大自然,因此現在巴西科學家則打算研發出「環境友善防曬乳」,用天然分子製出美容與防曬兼具的產品。
生成式 AI 來勢洶洶,關於 AI 對白領工作的威脅,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認為不必過度恐慌,因變遷過程企業採用速度不會那麼快,同時勞動力市場可快速適應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 革命將為大量工作大幅提升生產力,將來週休三天模式更有可能實現。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有激進主張者提出減碳緩不濟急,應該要用更直接的辦法讓地球降溫,許多科學家也提出相對應的想法,均是涉及全地球的大計畫,因此稱之為地球工程,由於成本驚人,科技也都尚未證實,大多數地球工程想法都還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 如今地球工程的發展又受到打擊,因為墨西哥可能成為第一個禁止地球工程的國家。
台灣電信公司間的整併仍在持續,不過先前有許多消費者都擔心,台灣電信公司從原有的 5 家一次縮減成 3 家,對消費者權益來說可能有所損害。對此,遠傳電信董事長徐旭東在受訪時表示,其實 3 家競爭力大過 5 家,這對消費者來說反而是好事,而且就目前台灣的市場規模來說,其實 3 家還太多。
經濟部於今年 3 月決議平均電價調漲 11%,並且在 4 月 1 日開始正式實施,尤其對於住宅用電 700 度以上、小商家用電 1,500 度以上台灣民眾將受影響。現在想必有許多人在問「家裡如何省電?」生活家電品牌 DIKE 產品經理鄭亦然就分享了 5 項可以在居家省電的方式。
我們都知道回收太陽能板的重要性,但如果沒有經濟效益,就只是慈善事業也無法產生影響力,現在澳洲科學家運用簡單且不用有毒化學品的方式,從廢棄太陽能板中提取「奈米矽」,材料除了能應用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還有碳捕捉、製氫等應用。
紡織業製程的副產物有毒染料,若是不妥善處理直接排放到環境中,自然會危及環境和社會,而現在瑞典與印度科學家攜手,取自廢棄木材推出新的過濾介質,輕鬆從廢水中去除大部分染料。
空無一人的幽靈船「飛翔荷蘭人」雖然只是傳說,但對不想花錢僱用船員的船公司來說卻是遠大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即將兩年內實現。
傑出的一手,若說風機葉片難以回收分解,西班牙 Acciona Energia 廠商決定拿來做成太陽能板的支架。
雖然人類在外太空建造房屋的時代還有遙遠,但不妨先做準備,最近英國科學家就打造出神奇太空建材 StarCrete,不僅可以承受火星的環境,使用材料也相當便宜,就是外星塵埃、馬鈴薯澱粉跟鹽巴。
麥拉倫是豪華跑車的代表廠商,也是最早在跑車上嘗試電動化的領導者之一,但他們尚未推出任何純電車款,不過根據子公司麥拉倫應用負責人的看法,他們早已經在電動化的跑道上了。
航空公司與機場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間大多縮編度小月,疫後經濟復甦來得又快又急,持續缺人孔急,地勤行李處理人員以及客服都缺工導致機場行李延誤、旅客大排長龍。為了吸引勞工,各種福利出爐,不只提供托嬰中心、通勤補貼,甚至還祭出送 iPhone。
《氣候變遷因應法》經立院三讀通過,最快 2024 年開始徵收碳費,其中鋼鐵、水泥、石化等碳排大戶首當其衝,投資人該怎麼篩選標的?元大臺灣 ESG 永續 ETF 研究團隊表示,投資人不需要封殺碳排大戶,但是可以從國內外知名 ESG 指數對成分股來篩選,了解哪些企業更符合 ESG。
用於防水防油的化學物質全氟烷基物質和多氟烷基物質 (PFAS) 廣泛被應用在紡織品、食品接觸材料、消防泡沫等,可以說是跟塑膠一樣已無處不在,這種化學物質也不易被自然分解,被稱為永久化學品且會污染環境。現在科學家從廢水中發現,衛生紙也是一大貢獻來源,可能會透過污水滲入土壤。
西班牙國家鐵路(Renfe)成立於 1941 年營運數十年,但竟發生離奇的低級過失,使西班牙國鐵總裁、基礎建設交通住房國務卿雙雙下台,原因是訂購列車竟規格錯誤,若沒有及時發現,到時可能會進不了隧道。
當我們在使用紙吸管時,通常可以清楚意識到這是可分解的,因為他們正慢慢變濕、溶解於飲料中,但現在科學家利用廢棄木材,研發出飲用時不會變濕、變軟的可生物分解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