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務正業的獸醫。 和夥伴共同創辦「鮮乳坊」,期望翻轉台灣酪農產業的困境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雖會對國內乳品產業造成壓力,但也是重新檢視台灣產業的好機會。 若能與時俱進調整法規、標章與標示系統,會是引導產業轉型與進步的契機。
大多數的台灣農業從業人員,致力推動食農教育精神和資訊透明化,促進民眾更有意識地選擇台灣在地食材,並且透過農產品讓人與土地重新連結。
今周刊編按:消基會今年4至5月間針對市面74多家手搖飲、咖啡店及早午餐店販售的鮮奶茶類飲品進行調查,調查發現一些店家在鮮奶品牌標示與實際銷售內容不符,像「珍煮丹」在官網顯示其「姍姍紅茶拿鐵」飲品使用小農鮮奶,但店員卻回應採用光泉乳香世家。 台灣的農業早已不是落後的現場,專業、乾淨、科技,是台灣農民值得被看見的樣子; 從產地到餐桌,做到品質揭露、透明溯源,正是台灣農民最重要的價值。
活水影響力投資成立十年來,藉由投資與陪跑,支持社會創新創業團隊邁向永續經營,希望有朝一日,社創生態系已然成熟,能以成功的社會經驗,影響一般企業的行為模式。
永續,對於企業內部來講,很容易成為「高大上」的空虛概念; 當企業因為在乎永續,才會建立永續文化,讓永續精神落實在員工的生活裡。
缺蛋議題持續延燒,但短期進口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反觀傳統的畜牧環境應該全面檢視,如何以「永續糧食系統」精神出發,來重新看待畜牧議題,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社會企業,既不是傳統的盈利事業,也不是非營利組織,但透過共好的文化與合適的福利政策,依舊能展現企業的「社會面」精神。
「做品牌」,如果LOGO只是堆疊和辨識,將喪失這個品牌背後代表的群體價值。 品牌,不是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而是衣服脫掉後到底是誰。
「家樂福併購案」不只是帶來規模與店數的綜合效益,從長期合作夥伴的視角來看,家樂福更以實驗性質的「影響力永續概念店」,產生了社會影響力和品牌精神。
企業與社會緊密相扣,能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 但如何保持對社會有感,是這個時代企業的一大課題。
跳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將員工照顧、友善環境等面向納入營運考量,發揮共享價值、建立更包容與永續的經濟,成為「對」世界最好的公司。
農業新發展有很多經濟效益外的項目影響產業動態,需重新思考產業價值和永續性,並結合科技、法規、教育,才能改善過去被輕忽的問題。
貿易開放與否,在產業發展考量下,農業往往是被交換出去的籌碼。 從國家整體戰略方向來看,農業的國家定位在哪裡?
台灣城鄉教育資源落差一直存在,以獸醫系來說,絕大多數學生來自都市,自然未來也以都市執業為目標,導致鄉下獸醫師長期不足,造成城鄉差距的惡性循環。
連鎖量販店家樂福不僅收購了頂好超市,還從去年起在台灣開設「影響力概念店」,要宣導愛護環境理念、販售環保商品,從通路端的影響力來推動友善環境的消費觀。
當年決定從台北搬遷到雲林虎尾,理由之一是鎮上有誠品書店。雖然離大都會區很遠,但是離理想中的生活很近。
在這一段限縮封閉的時間中,不僅工廠停工、供應鏈斷鏈,「斷糧」問題亦浮上枱面。未來台灣要如何強化農業發展、提升糧食自給率,國際定位又是什麼?值得深思。
民間發起募資,要向國外說明台灣價值,達成一天之內達標的創舉,有讚賞也有批評。可貴的是,這項行動還體現了民主、開放與效率。此刻不需要超級英雄,而是更多的實踐者。
面對武漢肺炎疫情,台灣民間和政府協力合作的口罩政策,蔚為各界美談;接下來,因疫情面臨營運危機的中小企業,應互相信任,而不是投機爭搶政府的紓困資源。
人類無休止的破壞所導致生態環境的改變,竟處處隱藏著威脅人類命運的殺機。面對一連串突如其來的疫情蔓延全球,除了防疫,更在提醒人類要敬畏自然、善待生命。
台灣年輕一代已經習慣民主,更願意參與社會、貼近社會脈動;因此,他們很在乎自己工作的企業,能否支持民主的落實。
消費者對的選擇,將決定企業的商業模式,讓購買行為必須要為環境負責,並為上下游產業負責、為消費者的健康負責,進而成為改變社會的正向動力。
在人口嚴重外流的雲林崙背,在地小朋友對於家鄉,多缺乏認同感,也沒有自信心。老師們設法讓小朋友認識家鄉供應全台高品質鮮乳的酪農產業,將為地方創生打下好基礎。
消費合作社會員長期穩定向農民訂購產品,甚至一同參與或了解產地生產,這是重新恢復食農生態的信任橋樑作法,還可以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間的信任。
要經營事業,也要經營生命,你的事業,有為自己和別人帶來愉悅嗎? 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不僅是要滿足自我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社會有著「使命感」。
為了不讓台灣原住民語言消失,馬躍.比吼首創原住民語幼兒園,只為傳承無形文化,學語言的過程,更能對自己的身分產生認同,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價值!
家樂福推出影響力概念店、誠品信義店推出知味市集,目標只有一個: 就是要讓你邊吃邊愛護地球,教消費者懂得「負責」。
尼泊爾, 一個不常被台灣人討論的遠方國度,卻遍布著台灣社企熱血深耕的足跡。 無論是扭轉貧童的教育環境,或是創造友善女性的職場環境,他們皆用具體行動讓世界看見台灣影響力。
因為對社會有感,希望在能力範圍內讓世界更好,有愈來愈多的企業致力回饋公益, 並透過不同檢視工具,省視自己營運的腳步是否符合相關精神,成為一家更好的企業。
2025年,台灣酪農業將迎戰零關稅進口的紐西蘭鮮奶, 酪農們必須硬起來,加速產業的升級,才能找出競爭優勢,因應進口鮮乳的衝擊。
行政院喊出今年是創生元年,但也別忘了已經存在的產業, 例如正面臨外來市場低價競爭的酪農產業。
企業的社會影響力也能用會計準則量化,反映出企業的付出能給予社會實質的幫助; 鮮乳坊、第一社會企業獲得英國Social Value International審核認證,證明努力是有意義。
採購社會企業的好產品,能滿足需求又盡社會責任; 路易莎咖啡日前勇奪經濟部「Buying Power」獎,成為企業的好榜樣。
畫家把老家變身咖啡廳,用店外金色稻穗之美,讓人上癮而不忍離開。 台灣的地方創生怎麼做?一個咖啡店,或許是個好起點,畢竟越在地就是越國際。
小農與其單打獨鬥,不如合作打群架,透過資源串聯讓品牌平台化,讓好食材都能被全民看見。
越來越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填鴨式教育已不再適用於快速變遷的社會,教育體制應培養學生擁有適應和改變的態度,才是孩子受用一輩子的技能。
進入老化社會的日本,早已興起各類型地方創生案例,同樣步入高齡化的台灣可借鏡學習,讓政府喊出的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不再只是口號。
連日大雨,牧場陸續傳來災情,預期未來動物疾病疫情將接踵而至,唯有完善的畜牧保險制度,才能保障這群將面臨災損的辛苦農家人。
近兩年來,台灣通路商嘗試與小農合作,推動在地化、友善土地或動物福利等產品,透明的生產過程,也讓農民、生產者能被看見,藉以重建消費者對台灣食品安全的信任。
社會創新」成了一個新議題,各界正透過任何組織形式串聯; 然而,只是創新還不夠,還要達到規模化,對社會才能產生影響力。
以色列雖有一半土地是沙漠氣候、降雨量又少,卻能發展出強大的農業,當地的獸醫師告訴我,關鍵就是「合作」,透過資訊整合,才能讓整個產業共同向前邁進。
各種不同非資本衡量企業的指標陸續浮現,象徵著未來企業成立,不再只為「獲利」而生,還有更多價值正在等待實現。
企業再強大,不懂思考永續議題,終有一天會凋亡。 當大家因為生存環境問題,選擇不生小孩,我們的社會還有什麼希望?
農業是人民生活的根,但隨著鄉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外流,農業人口遽減。 如何能保住台灣的根,讓台灣農產業永續,是現在急需被正視的課題。
有些公司的尾牙像是應付工作,為的只是等抽獎結果,不是太可惜了嗎? 能與公司重要的人面對面,建立感恩的真實關係,才是尾牙的價值。
近來社會上掀起一股以道德判斷為標準的認證風潮,如B型企業、社會企業等。 但對某些企業來說,爭取這些「認證」只是為了搶到更多資源,並非真心認同此種價值觀。
台灣制式教育下,凡事追求標準答案,這對網路世代的創業、創新往往構成障礙。有時候刻意讓自己慢一點長大,用小孩子未被受限的眼光看世界,反而創意無限。
資本主義社會中,「錢」最容易被拿來當作企業經營成敗的評鑑指標。營利雖重要,但環境改善、人才培育這些不易量化的價值,往往才是讓世界更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