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獲利至上是過時思惟

獲利至上是過時思惟
撰文: 龔建嘉     分類:S社會責任 日期:2018-05-10

各種不同非資本衡量企業的指標陸續浮現,象徵著未來企業成立,不再只為「獲利」而生,還有更多價值正在等待實現。

上周舉辦第十四屆「CSR企業社會責任獎」,賴清德院長也到現場頒獎,高規格程度顯示企業社會責任對於社會與企業經營的意義都已是重要指標。這次最特別是多了「社企之星」獎。應不少人有疑問,已有企業社會責任獎,為何還要多個社會企業獎?套句當天社企評審召集人台大社工系馮燕教授所言,從名字來看,就能分辨:一是把「企業」為前,一是「社會」為前。

 

能這樣發展,表示台灣社會企業創業家已到一個基礎數量,並建立社會一定認知,才形成具指標的評鑑意義。台灣在法令與政策上較晚開始發展社企,但我觀察,現在台灣年輕人對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等議題較其他東方國家更熱情。但因發展歷程較短,社企普遍規模仍小,多是新創公司的初期,還需時間堆疊社會大眾的信賴與需求。但年輕人也可能在工作當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與社會價值的展現。

 

收到頒獎通知時其實很錯愕,沒想過能獲此肯定。創立鮮乳坊以來,很少參加競賽,畢竟創業過程早昏頭轉向,要在市場上存活又兼顧改變產業困境、輔導酪農升級、給予更好的收購價格。每天都在產地做醫療服務,也沒太多力氣準備。

 

活動當日早上,我還在彰化的畜牧場幫乳牛做懷孕超音波檢查,噴了滿身牛屎。為了展現專業度,匆匆在高鐵站換了身乾淨西裝,到會場恐怕還有滿頭牛味。看似衝突,但這大概也最貼近「社會」的真實情境!

 

同獲「社企之星」的還有長期在研發芽菜與兼顧環境的保養品上耕耘的綠藤生機、以建立身障者團隊為主的若水國際、媒合地方小農與企業B2B採購的鄰鄉良食等,都在改變社會議題過程中,用商業模式來永續發展、實踐其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