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2025還海行動》生物多樣性新商機!不是紅樹林也不是珊瑚,為什麼海草床成為企業永續焦點?

2025還海行動》生物多樣性新商機!不是紅樹林也不是珊瑚,為什麼海草床成為企業永續焦點?
撰文: 朱姵慈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 日期:2025-04-15

環境壓力正如一條橡皮筋,輕輕一彈,雖會震盪卻能恢復原狀。然而,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劉弼仁警告,當擾動加劇,振盪幅度變大,生態系便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復原狀。而一旦壓力超過臨界點,生態系將如被拉至極限的橡皮筋般斷裂,不再回到原有的狀態,而是轉變為另一種生態系。

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危機,企業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並積極參與相關保育行動,其中海草床復育更成為企業實踐永續承諾的熱點。

 

永續經濟活動參考指引,環境目的強調生物多樣性

 

金管會於2024年12月31日發布的第二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擴大了適用產業範圍,更首次將金融業納入其中,為企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清晰的指導,具體指出如何在遵循政府政策的同時,積極投入永續經濟活動,吸引更多的綠色融資與投資。

 

對企業而言,指引不僅是合規要求,更是一個轉型與創新機會的契機。指引中提到的環境目的,強調了水及海洋資源的永續性與保育,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復育的必要性。

 

換句話說,若企業希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積極參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將成為企業履行環境保護承諾的關鍵領域。不僅能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更可能開啟新的商機,提高市場價值。

 

第二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資料來源:金管會

 

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他們都選海草

 

例如,2024年,中信金控與合庫銀行分別都參與了澎湖海草床復育計劃。

 

中信金控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合作,在澎湖港子社區的潮間帶建立「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在廢棄魚塭種植了卵葉鹽草、單脈二藥草與甘草等海草品種。

 

合庫銀行先捐助國立中山大學,支持「以碳中和為核心的海洋永續發展計畫」,又與澎湖虎井社區合作,目標是提升海草床修復的成功率與恢復能力。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他們都復育海草?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說明台灣海草床海域及藍碳潛力。今周刊攝影資料庫

 

「海草是很重要的藍碳的來源,它的固碳效益比森林高,有很大發展的潛力。藍碳不是只有碳,海草床棲地還有很多維護生物多樣性及豐富漁業資源的功能。」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在2024年6月《今周刊》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中如此指出。

 

三大藍碳系統之一,海草床是固碳高手

 

藍碳生態系統可被譽為地球碳儲存的「隱形英雄」,主要由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組成。其中,海草床的分布最為廣泛,除南極洲外,幾乎遍布全球海岸。

 

小小一株海草,看似不起眼,卻在全球範圍內匯聚成驚人的力量——海草床的有機碳埋藏量竟與紅樹林和鹽沼的總和相當,堪稱碳循環的核心支柱。

 

在全球海底面積,海草僅覆蓋 0.1%,卻肩負著儲存全球海洋約 18% 碳的重任。一切的奧秘,隱藏在海草的「碳庫」機制—海草殘留的根部與葉片在海底的厭氧土壤中慢慢積聚,形成了龐大的碳儲存庫,有效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於海底深處,成為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工具。

 

海草床的價值可不僅限於固碳。它們亦是生態系統的「搖籃」,支撐了全球漁業的重要基石。海草床位全球25個最大魚場,提高逾1/5的育苗環境,為數千種生物提供庇護與食物,包括魚類、貝類,以及瀕危物種如儒艮、海馬和海龜。

 

海草床復育五大效益:


●提升海洋碳匯能力:增加海洋的碳儲存量,為減緩氣候變遷做出貢獻。

●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為海洋生物提供更多棲息地,有助於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保護海岸線:穩固海岸線,減少侵蝕,保護沿海地區免受自然災害的侵襲。

●促進漁業資源永續發展:健康的海草床能提供更多漁業資源,促進漁業經濟的發展。

●提升社區參與:復育需要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可提升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增進人與海洋的和諧共處。

 

正因如此,海草床被視為連結生態保育與氣候行動的關鍵角色。然而,這片海洋中的「綠色森林」正面臨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威脅。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報告指出,在沿海開發、疏浚、過度捕撈、無管制航行與氣候變遷的嚴重衝擊下,全球每年有7%的海草棲地消失,相當於每30分鐘就流失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海草生態系統。自19世紀末以來,全球海草面積已減少近 30%,全世界72種海草物種中至少有22種已經消失。

 

以台灣澎湖港子海草保護區域來說,原有海草床面積約113公頃,2020年的最近一次調查,僅剩37.5公頃,流失高達66.8%。
 

被譽為「台灣藍碳之父」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指出,過去我們在海邊興建了太多不必要的港口,導致泥沙淤積, 改變了海流和底質, 造成海草床的永久性破壞。他認為, 不應將海草復育侷限在人為環境, 而應積極恢復自然棲地,才能真正達到復育的目的。

 

我國海草主要生長在熱帶與溫帶的沿海淺水域,台灣本島的新竹、台中、嘉義、台南、恆春半島,以及澎湖、綠島、金門等離島都有發現紀錄。圖片來源: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與此同時,食物鏈失衡加劇了海草生態的退化,過度捕撈導致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使得小型食草動物,如海膽與特定甲殼類,在缺乏天敵的情況下數量急劇增加。這些生物會大量啃食海草,使原本已受破壞的海草床更加脆弱,生態系統的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在多重壓力之下,台灣的海草生態也處於存亡關頭,必須透過積極的保育與復育行動,才能防止這片海洋「綠色森林」的進一步消失。

 

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接軌國際永續願景

 

近年來,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框架應運而生,幫助企業識別、評估並有效管理與自然相關的風險,並將這些風險與機會融入財務決策之中。

 

企業的角色不再僅限於減少環境影響,更可藉由永續投資與創新,主動參與生態復育工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一己之力。在這樣的趨勢下,海草床復育計畫逐漸成為企業落實 TNFD 原則的具體範例。

 

TNFD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要求企業聚焦於風險控管,更鼓勵企業尋求與自然保護相結合的商業機會。例如,企業可透過研發對自然更加友善的產品與服務,或投資於自然保育專案,實現永續與經濟效益的雙重目標。

 

同時,關注生物多樣性並落實TNFD框架的企業,往往能夠在投資者、消費者和社會大眾心中樹立起負責任、具前瞻性的品牌形象。

 

TNFD的影響力正逐步擴大,並被納入全球的政策與標準中。例如,聯合國環境署財務倡議(UNEP FI)已將TNFD整合進其金融部門的生物多樣性指南。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歐盟的ESRS揭露準則,以及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等多個國際機構,也紛紛宣布參考TNFD框架,作為制定生物多樣性相關披露標準的重要參考。

 

還有近年備受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今年將在巴西舉行的COP30,預計將深入討論《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致力於達成「30×30」的全球共識,即在2030年前保護至少30%的陸地與水域,維護生物多樣性。

 

海草床復育成為企業實踐TNFD精神的具體範例,透過投資與參與並參與海草床的修復與保護,企業不僅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負面影響,還能展現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積極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