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福特汽車將靠「電動皮卡」彎道超車特斯拉!老牌傳統車廠如何轉型翻身?

福特汽車將靠「電動皮卡」彎道超車特斯拉!老牌傳統車廠如何轉型翻身?
撰文: 未來商務/張庭瑋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1-11-25

近年,新科技的茁壯使得汽車界風雲變色,除了電動車逐漸成為主流趨勢外,共享汽車、自駕車等概念也開始衝擊傳統汽車產業,加上疫情的肆虐,供應鏈斷鏈使得零組件不足與生產中斷,2020 年的美國汽車行業營業額下滑 15%,約 1,400 萬美元。

在這樣內外夾擊的情況下,擁有 118 年歷史的老車廠——福特汽車(Ford Motor)卻逆勢爆發,不僅在第一季繳出淨利 33 億美元的亮眼成績,創下 10 年來單季最高紀錄,今年以來的股價更大漲 57%,漲幅接近大盤的 4 倍,甚至超過特斯拉。

百年老招牌逆境中成功轉型,它做對了哪些事?

不和特斯拉正面交鋒,主打中大型皮卡車

 

 

過去福特在小型車的市場中與各大廠牌競爭並沒有明顯優勢,在電動車領域內,雖然上半年賣出逾 5.6 萬輛車的好成績,仍有特斯拉這個強敵在前。然而,在沒什麼人想做的中大型車市場——例如皮卡(pickup truck),福特反而殺出一條血路。

 

去年全球疫情嚴峻時,皮卡的銷量意外飆高。《彭博》報導,根據市場研調公司 Autodata 的資料,去年四月美國皮卡車種銷量首度超越轎車,創下比轎車多賣 1.7 萬輛的佳績。投資銀行 Evercore ISI 研究報告指出,各種尺寸的皮卡車款占通用汽車、福特、飛雅特克萊斯勒這三大車廠的銷售比率都超過四成。

 

相中這塊市場,福特馬上積極佈局,預計在明年推出純電皮卡 F-150。日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參觀福特在密西根州的電動車中心時,擔任了該車款的首位駕駛,盛讚 F-150 將替美國開啟電動車的新篇章。

 

《CNBC》報導,目前 F-150 的訂單預計已達到 12 萬至 12.5 萬輛,因為需求強勁,福特還把 F-150 的生產目標提高了一倍。

 

圖片來源:FORD MEDIA CENTER

 

把汽車「軟體化」,打造更好的人車互動體驗

 

除了在市場面與競爭者做出區隔之外,福特在產品上也下足功夫。

 

福特汽車的成立宗旨是「讓每個人都擁有一台汽車」,在轉型的路上,福特汽車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認為,未來的福特汽車將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一台「移動資料庫」。

 

法利表示,光賣汽車硬體前途有限,汽車的未來得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提供用戶升級軟體,甚至演化成銷售平台。藉由數據的蒐集、回傳與分析,不僅能提高車主體驗,若進一步與保險、餐飲、加油站及百貨公司連線,讓許多日常行為都能透過一台車子完成,就能像蘋果手機一樣,給市場極大想像空間。

 

為了促成這個願景,福特已與 Google 合作,將 Android 系統導入旗下車款,並提供雲端服務、Google AI 技術支援。有了這項合作,福特將從 2023 年起推出數百萬輛「搭載 Android 系統的汽車」,屆時,人們常用的 Google 地圖、Google 助理等功能,將直接內嵌在汽車上。

 

圖片來源:FORD MEDIA CENTER

 

此外,福特也給了旗下電動車全新的定位,期許它們「不只是電動車,還是數位汽車」。為達目標,福特已宣布將在未來四年提高電動車研發預算至 300 億美元。福特預估,今年底就會有百萬輛汽車可以透過網路更新軟體,近一步做到真正的數位軟體化。

 

傳統車廠仍有「大量生產」的優勢

 

圖片來源:FORD MEDIA CENTER

 

百年車廠努力擦亮招牌,手上還握有一張最強底牌:「量產能力」。雖然現在汽車市場上有特斯拉這類強勢的新進者,但《經濟學人》認為,當電動車日漸普及,能夠克服「大量生產地獄」來滿足市場需求的,仍是傳統車廠。

 

事實上,生產電動車在很多方面和汽油車沒有太多不同,生產線所要耗費的成本也差不多,因此像福特這類傳統車廠,握有長年累積的大量生產及管理能力,恐怕不是才成立短短幾年的新科車廠能超越的,像過去特斯拉就因為「生產不及」吃過不少苦。

 

隨著電動車需求升高,傳統車廠的能力就愈來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近年通用、福特這類老牌車廠的股價漲幅,都勝過特斯拉。

 

圖片來源:FORD MEDIA CENTER

 

不過,像福特這樣的傳統車廠作為電動車市場的後進者,既要追上領先者技術,又要維持低成本量產,同時也得面對老對手通用汽車、新對手小米、百度等加入戰局,近期因為全球車用晶片短缺造成被迫減產的問題,都是未來福特轉型路上的種種挑戰。

 

延伸閱讀:

刷卡、貸款、洗錢防制全靠科技助力!中信金的數位轉型心法:瞄準痛點

改賣雞精、做手遊式 App,頂呱呱如何用數位轉型頂住疫情衝擊?

 

※本文授權自未來商務,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