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在歐盟中的影響力與角色
瑞典是斯堪地納維亞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與挪威、丹麥於1397年組成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形成一個聯合統治的聯盟,但在1523年瑞典退出此一聯盟。
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瑞典王國誕生,也成為18世紀的一個歐洲強權,當時瑞典控制大部分的波羅的海區域,直到1809年俄羅斯帝國戰勝瑞典,喪失了今天是芬蘭的領土。
瑞典為君主立憲的議會民主制度的國家,總理為政府首長,國王為國家元首,國會為一院制,目前有349席議員。瑞典約有1,055萬人口,面積是台灣的15倍,首都位於斯德哥爾摩。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為歐盟的會員國,自2001年3月25日加入申根區域。
瑞典是歐盟第三大面積(僅次於法國和西班牙)的會員國,也是歐盟第8大經濟體,已經擔任過三次理事會輪值主席,有21席歐洲議會議員、歐洲經濟暨社會委員會與歐洲區域委員會各有12席委員。
瑞典目前非歐元國,仍使用自己的貨幣克朗(krona),但瑞典加入歐洲匯率機制II,歐元與克朗有固定匯率,但由於歐元單一支付區,因此在瑞典仍可以使用歐元支付。
從中立到加入北約,瑞典的軍事政策轉變
由於全國位於高緯度的北歐地區,全國88%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區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全球,瑞典是第20個富裕國家,有非常高的生活水準,主要的出口產品是木材、水力發電、鐵礦,工具機、電信業、汽車業和藥品均佔出口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瑞典是全球第9大武器出口國。
至2022年止,瑞典原則上平時維持非軍事結盟和暫時維持中立的樣態,但因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因此在2024年3月7日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任務下,瑞典亦駐軍阿富汗、在科索沃、波士尼亞黑山共和國、塞浦路斯參與支援歐盟維和部隊、在「阿拉伯之春」時,在利比亞禁航區協助執行聯合國任務。
在國防科技和國防產業上,瑞典和其他歐洲國家合作進行武器製造。近年來,瑞典在歐洲安全合作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移民潮下的社會挑戰與政治變動
近年來由於移民增加,多元文化成為社會的新挑戰,2013年5月19日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暴動,就是由移民及第二代移民所引起的暴動,但因而也促使反對移民的政黨「瑞典民主人士」(Sweden Democrats)的興起,鼓吹反移民政策。
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瑞典被迫接納了許多難民,但瑞典政府採行更嚴格的入境規定。2022年國會大選,右翼政黨取得多數席次。
瑞典的碳稅與減碳策略
為落實巴黎氣候協定降低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達到淨零排放和氣候中和的目標,在歐盟瑞典有一套非常有效率的氣候政策,瑞典的碳定價採行「污染者付費」原則,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發展和部署新的及清潔技術。
在歐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下,自2005年起,瑞典實施高的碳稅一公噸約100歐元,並逐年增加碳稅,家庭及企業逐步條是。碳稅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能源消耗、改善能源效率與提高使用再生能源,2025年碳稅一公噸為134歐元。
瑞典的女權運動與社會改革
瑞典的女權主義運動全球文明,針對男女不平等所引起的婦女議題,有一系列的社會運動和自由的政治改革,目前在歐盟的政治平等與教育平等評比,瑞典均居於領先的地位,2006年全球性別差異報告的性別平等項目,瑞典更是全球第一,因此在瑞典看到女兵站崗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