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COP16倒數》地球生命力報告:印度飲食最環保!野生動物50年大減7成,但這些保育行動奏效了

COP16倒數》地球生命力報告:印度飲食最環保!野生動物50年大減7成,但這些保育行動奏效了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10-14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COP16)即將於21日在哥倫比亞召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倫敦動物學會(ZSL)日前聯合發布最新報告《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報告指出,從1970年至2020年間,全球野生動物平均族群規模驟降73%,主因是人類活動造成棲地流失。

野生動物族群銳減七成,淡水生態破壞最嚴重

 

《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兩年發布一次,今年的生命力指數(The Living Planet Index)共統整5495種動物、3萬5000項族群變化趨勢。

 

數據顯示,各類生態系統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淡水生態系統受創最為嚴重,物種數量減少85%;陸地生態系統次之,下降69%;海洋生態系統也下降了56%。

 

從1970年至2020年間,全球野生動物平均族群規模驟降73%,且淡水生態系統受創最為嚴重,物種數量減少85%。圖片來源:《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

 

從地理區域來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情況最嚴峻,野生動物族群數量銳減95%。非洲地區緊隨其後,下降76%,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則下降60%。

 

相較之下,歐洲、中亞和北美地區的降幅較小,分別為35%和39%,但報告強調,這一現象可能是因為這些地區在1970年之前就已歷大規模的生態危機。

 

從1970年至2020年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生態系統損害最為嚴峻,野生動物族群數量銳減95%。非洲地區緊隨其後,下降76%。圖片來源:《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

 

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來自糧食生產

 

報告指出,人類的糧食生產造成野生動物的棲地流失與劣化,例如不當的農地擴張已威脅超過八成瀕危的陸地鳥類和哺乳動物生存。

 

此外,一些人類活動例如,濫伐森林、基礎建設、使用化石能源和採礦都會造成陸地動植物的家園消失;淡水生態面臨河流被切斷和過度取水的威脅,海洋生態則主要受到沿海開發和破壞性捕魚方式的雙重打擊。

 

報告指出,生物多樣式銳減的主要原因包括,棲息地喪失、過度捕撈和開發、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和疾病。圖片來源:《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

 

「生物多樣性減少不僅威脅野生動物,也嚴重影響人類社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警告,目前全球86%的人類僅以17種作物作為糧食來源,不斷擴大這些作物的種植面積,將導致其他植物數量大減,進而影響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種子散播和授粉等功能。

 

若授粉昆蟲滅絕將影響價值5,770億美元(約新台幣18.56兆元)的農業生產。此外,植物種類減少也會造成農地更易受到蟲害和極端天氣影響,最終使整個生態系統運作受到威脅。

 

全球糧食生產是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主要原因,威脅超過 80% 的陸生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的生成。圖為世界各地的小型、大型規模農地和畜牧業(養牛)分布。圖片來源:《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

 

「大自然正在發出求救訊號。」WWF全球總幹事Kirsten Schuijt表示,自然流失與氣候變遷等危機正將生態系推向臨界點,整體情況令人憂心。然而,「好消息是我們還沒有到無法回頭的地步。」Kirsten Schuijt補充。

 

最新報告指出,一些保育行動已經開始見到成效。例如,東非維龍加山脈(Virunga mountain)的山地大猩猩亞族群在2010年至2016年間每年增加約3%。另一個成功案例是歐洲野牛(European Bison),這種動物曾於1927年在野外消失,但經過大規模繁殖和成功的再引入計畫,到2020年已達6,800隻。

 

儘管這些成功案例令人鼓舞,WWF強調,「零星的成功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把握當前仍有能力和機會的時刻,立即展開更大規模的行動。該基金會呼籲各國政府投入更多公共和私人資金,以擴大保育行動的規模和影響力。

 

最環保飲食習慣竟是印度

 

2022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5)達成突破性協議,近200國同意要在2030年以前要保護30%的陸地與海洋。距離目標僅剩5年,Kirsten Schuijt強調,這5年非常關鍵。(延伸閱讀:COP16倒數》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將登場,基金籌措僅達1%...主辦國遇害環保人士竟創新高)

 

目前全球糧食生產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27%、佔用全球7成的淡水資料、導致86%物種面臨滅絕威脅、造成9成熱帶雨林遭砍伐,以及約有82%的農地被用於放牧和生產畜牧用飼料。圖片來源:《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

 

報告還指出,目前的全球糧食生產系統是具有破壞性且不公正的,即使產生大量動物棲息地喪失、佔用全球約7成的淡水資源,仍有約 7.35 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專家警告,2023年全球農業生產也造成超過四分之一(約159,160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若到2050年全球人口都採用主要經濟體現有的糧食消費模式,將使氣溫上升超過1.5度,飲食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達到原定目標的263%。

 

報告指出,若立刻進行轉型可讓生物多樣性喪失風險減少76%、綠領就業機會增加160%,以及減少約9成的水資源污染。圖片來源:《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

 

有趣的是,報告還指出,印度的飲食習慣最環保,若全世界都效法印度的飲食觀念到2050年,糧食生產對地球產生的傷害將降到最低,排在印度之後的依序是印尼、中國;而最不利永續發展的依序是阿根廷、澳洲、美國等國的糧食消費模式,這些國家的糧食模式,可能使全球暖化的情況超過極限。

 

印度的飲食風貌十分多元,但多為就地取材,北印的主要餐點,是以扁豆、小麥做的烤餅搭配肉類,南印則以米與小米製成的蒸餅、煎薄餅為主,印度東、西部和東北地區則以魚類配上傳統穀類為主食,這樣採用在地食材的方式,成為各國平衡飲食偏好與維護環境的典範。

 

圖片來源:《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

 

詳見完整報告,請參閱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