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會議破局收場,塑膠公約談判「未完待續」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延續會議(INC-5.2),自8月5日起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舉行、共184國參與,這場會議已是去年釜山塑膠公約談判會議破局後的延續會議,目標是訂定出全球第一部具法律效力的塑膠公約。
然而,各國對大會主席13日公布的第一版草案,刪除「塑膠減產」、「化學品添加」等關鍵內容,意見分歧,大會深夜宣布延會,各國繼續磋商15日凌晨大會推出第二個草案版本。
歷經11天馬拉松式會議,最終大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仍在閉幕大會上宣布兩份草案版本均無法取得委員會共識,宣告全球塑膠公約仍難以在日內瓦完成,將擇期再開。
塑膠公約談判破局,可能受美國關稅影響
環境部今(15日)舉辦「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2會議階段性進度說明」記者會。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地球媽媽正遭受塑膠污染危機,聯合國預估到2050年,海裡的塑膠將比魚還多」,但要近200個國家在《全球塑膠公約》上達成共識並不容易。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塑膠污染問題迫切,聯合國預估到2050年,海裡的塑膠將比魚還多。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彭啓明分析,塑膠政策與民生密切關聯,管制政策相當敏感,加上近期美國關稅也可能加劇各國經濟壓力,石化產業國家就承受一些壓力;但他相信談判成功與否只是時間問題,「一談再談一定會有結果」,如果之後有國家願意承擔、主導談判,通過機率也會提高。
人在日內瓦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則透過視訊表示,目前公約草案調整將塑膠減產、永續生產等刪除,產品管制清單與淘汰日期也已移除,這反映出各國在細節上仍有分歧。目前塑膠公約草案為框架性文件,未來仍會持續修正。
環境部及海委會也組團派員參與,此次的全球塑膠公約日內瓦談判會議。圖中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環境部:多管齊下持續推動減塑
全球塑膠公約未果,不過環境部長彭啓明強調,國人對於減塑具高度共識,環境部仍會持續推動減塑。但他也坦言,台灣過去減塑規定嚴格,「有的做得到、有的做不到」,未來將以系統化、商業化的新方式推動,「不會立即全面禁限用」。
彭啓明表示,環境部已針對一次性用品提出六大減塑項目,並將於今年底前公布2030年與2035年的減塑時程。針對原生塑膠生產減量,則還需給業者時間緩衝,除了靠限制還需要多管齊下,例如推廣循環袋、提供商業優惠等新的減塑誘因。
環境部長彭啓明手舉「循環袋」表示,目前民眾在建國花市等處可以借用循環袋,以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補充,塑膠公約第2版草案雖刪除了原生塑膠供給與生產限制,但台灣已推動源頭減量與綠色設計制度,鼓勵產業朝重複再利用發展,並先行自願性與示範作業,再逐步納入強制規範。
此外,賴瑩瑩也提到,受到中國原生塑膠低價衝擊,業者使用再生料的意願較低,未來將透過輔導等措施,協助國內業者增加產品再生料使用比例。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則建議,國內未來應建立並完整掌握從陸源到海洋的塑膠微粒的數據,作為監測與治理的基礎。尤其是目前陸源數據仍空缺,導致難以精確評估塑膠從陸地進入海洋的來源與規模,進而影響減塑政策與成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