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因應法在立院審議 盼加速台灣減碳、提高產業競爭力
蔡玲儀在專題演講中指出,根據歐盟準備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即碳關稅),未來歐洲要從世界各國進口水泥或鋼鐵等產品,進口商必須申報產品的碳含量。如果該產品出口國沒有實施碳定價,也就是生產國沒有為碳排放付出成本,「它就要你交在歐盟境內碳交易市場一樣的價格」。
「所以,這不只是環保,不只是道德而已。」
蔡玲儀說明,台灣是貿易出口國,出口貿易佔GDP(國內生產毛額)超過一半。我國並非聯合國氣候公約的締約國,碳排放量也很小,「但當全球把減碳議題當成貿易談判時,我們一定要減碳」。
她也提到,環保署推動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是把我國的國家淨零目標入法,該法正在立法院審議中,希望年底前能有機會完成立法。
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重點是在於,如何加速台灣的減碳,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其中包括了碳盤查、碳定價、排放標準、自願減碳等。
中壽投資再生能源電廠 成效相當於一年減碳9000噸
中國人壽投資長謝欣欣分享了2021年中壽投資部門的行動及成果,包括在再生能源電廠投資,成效相當於一年減碳約9000噸;綠色債券投資102億台幣,估計可產生逾20.71萬噸的減碳效果;
同時在高碳排產業議合上,透過問卷發現,七成企業設有具體減碳目標。
「以壽險業來講,綠色投資最大一塊,是我們可以投資綠色債券。我們也要求發行人(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用途要與綠色經濟相關,我們就會支持。」
「議合則是讓被投資方降低碳排,就等於我們降低碳排,所以會去做議合。」
中小企業推動產品減碳 尚有很大難關要過
身為企業第二代接班的海陸家赫公司總經理曾煥龍,介紹了自家公司業務,從水處理設備、物聯網到潤滑油都有,也是節能減碳的先行者。
他說明,海陸家赫從綠色採購、製程優化,加上水與能源再利用,與包裝材料再應用,都花了不少心力,背後都是思考如何讓產品性能更好。
「但是,現在遇到很尷尬的一件事。我們做了回收再利用、開發出來的新產品,比我的(原有)新產品還貴,這是還需要努力的地方。」
曾煥龍也舉了環保先行企業歐萊德的例子。
「有一支產品的包裝,是用咖啡粉做的可分解(材料),但尷尬的是,這個產品在專櫃上買不到,為什麼?」
「因為它能放半年,半年後就分解(不見)了,(雖然)它是很好的概念。」
曾煥龍指出,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中小企業在產品減碳上如何前進,尚有很大難關要克服。
凱基銀行協助辰亞能源 從小公司做到讓日商全資入股
凱基銀行商人金融處副總經理楊東典則以長期輔導的客戶辰亞能源說明,銀行支持綠色經濟的成功案例。2017年辰亞上門洽談融資時,是希望在高雄阿公店水庫做發電量10MW的水面型太陽能發電場。
過了一年再上門時,是希望凱基協助他們在彰濱外海建置181MW的海面型大型太陽能電場,而當時全球最大的海面型太陽能電場不過50MW!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從10MW跳到181MW,從淡水跳到海水,從阿公店的小案場跳到當時世界最大的海面型案場。這個跨度有多大,不確定性有多高!」
「當聽到這個提案,幾乎所有銀行都縮手,只有凱基銀行堅定地陪我們客人到現在。」
隨著辰亞能源逐漸做出成績,外資投資的意願提高,最後該公司獲得日本大商社丸紅投資,現在是丸紅100%持有的子公司。
「開發資本希望在產業發展的前面,做相對應的布局」
中華開發資本創業及產業投資部副總鄒旭昇則表示,他們的角色,是永遠希望在產業發展的前面,做相對應布局,而綠能只是開發資本在節能減碳布局的一環。
他指出,開發資本在環保上有更廣泛的投資布局,例如電動車、循環經濟,近幾年也投入廢棄物處理、SRF(固體再生燃料)發電,或是企業廢棄物再利用,都是近期的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