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名家評論》捨棄意識形態,才能掌握最佳「淨零排放路徑」

名家評論》捨棄意識形態,才能掌握最佳「淨零排放路徑」
撰文: 工商時報社論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3-07

我們正處於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紛擾不斷的時代,不只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事件亦在世界各地頻傳,為了拯救地球,將近140個國家承諾碳中和所採取的手段也陸續引起紛爭。2021年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令各國不安,而2月2日,歐盟提案核能和天然氣有條件地納入歐盟分類法涵蓋的永續經濟活動清單也引發各國爭議,甚至環保團體指控其「漂綠」,批評此一政策將耽誤再生能源的發展進程。

核能和天然氣是否可以成為淨零排放路徑中的選項?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在告別2021年之前,歐盟執委會計劃將核電和天然氣能源納入綠色投資項目,尋求會員國同意,若大多數成員國支持,該提案將成為歐盟法律,並自2023年起生效。

 

該議案的倡議者認為:沒有核能,淨零排放的目標不可能實現;而反對者則認為:歐盟執委會以核能和化石能源漂綠。此項提議彷彿也對應我國去年11月的公投,其中兩個提案也跟核能及天然氣選項有關。然而,國內是否有機會或是有能力真正理解這兩個選項的優劣性,或只是被意識形態所主導,而形成先入為主的價值觀?

 

再生能源由於其間歇性特質,沒有搭配儲能,無法成為基載電力,而目前的各種限制條件下,包括減碳成本相當高,讓再生能源一時半刻無法成長到減量所需。歐盟提案就是以天然氣取代使用煤炭的設施,並且確保發一度電的排放量必須低於270g CO2當量,而核能使用則需確保高度安全標準,並將放射性廢棄物降到最低,最遲也必須在2045年前獲得許可,才能符合歐盟環境分類法。

 

整體而言,過渡性能源存在具有必要性,有助於加速煤炭在內的化石燃料轉型到氣候中和的能源所需。

 

淨零排放已成為普世共同價值,但長久以來,一直無法就能源選項作公平客觀的討論,任由煽動性、偏頗的訊息不斷散布。

 

以核能為例,國內外的核能爭議由來已久,核災風險機率與危害程度一直沒有被清楚釐清,擁核者以現在核能技術先進、核災機率發生幾近於零來陳述;反核者則一再強調核災影響性與後遺症,著眼於核災所造成的萬劫不復。兩派意見在兩條平行線上分別進行論述,就如同搭乘飛機與騎機車相比:發生空難的機率極低,但空難發生時的生命財產損失極為巨大,就該把空運選項給廢了?而國內機車交通事故發生機率高,但因受影響人數少,就該鼓勵騎乘機車?但不論各種交通工具管理,需要設備技術的安全性,如運作穩定,並控制行為人受風險的機率,如飛安管理,來降低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而不是讓民眾根據「想像」來二選一。

 

核能不是完美的能源選項,但核電零空污、零排碳係數的優點是不爭事實,也是解決「空污」與「碳排」這兩個人類生死議題的可行選項。因此,核能對人類環境的好處不該被視而不見,而應予以公平公開的討論。天然氣也是過渡到淨零排放的路徑,但「真愛藻礁」這項公投案關注的是因天然氣選項所帶來的環境資源破壞,其實是另一個層次的外部性問題、並非天然氣本身的爭議。

 

更遺憾的是這次公投都變成政治角力的舞台,執政者與反對派之間的鬥爭,充滿國內外政治壓力的運作與昨是今非的混亂。

 

不僅政府難為,企業也面對爭議性的指控,國際非營利環保組織 New Climate Institute 和 Carbon Market Watch在今年2月所發布的《2022年企業氣候責任監測》報告指出,全球目前已提出淨零承諾的前25大企業承諾模糊不清,實際減量成效有限,其中19家企業計畫依賴抵換來實現未來的氣候承諾,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企業將透過植樹造林、生物固碳等方式進行抵換,但相關作法可能因為森林野火、砍伐而導致效果不再,因此做出「抵換成效不能與直接減碳同等評價」等結論。

 

國內外環保團體以近似宗教般的道德性要求減碳路徑,卻無法告訴我們,當台積電買走了99%的綠電憑證時,或2030年要減量45%以上的目標達不到時的健康、生態及經濟危機等問題要如何因應?

 

堅持達成階段性的碳排目標是唯一對抗氣候變遷的關鍵。國際間對於淨零排放的追求,傾向訴諸科學論證以因應氣候變遷議題,如「基於科學的目標倡議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協助企業根據氣候科學和《巴黎協定》目標設定減排目標,制定世界上第一個淨零標準。如果淨零排放路徑是我國關切的重點,那就請為政者別堅守意識形態,用理性方式以及科學證據來論述各個能源選項的風險與最佳減碳路徑。

 

延伸閱讀:

歐盟永續分類標準的變化球

中小企業如何跟進ESG?

 

※本文授權自工商時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