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淨零大挑戰》台灣最快明年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碳稅藍圖怎麼畫?企業苦等環署亮牌

淨零大挑戰》台灣最快明年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碳稅藍圖怎麼畫?企業苦等環署亮牌
撰文: 聯合報 / 記者吳姿賢、沈婉玉/專題報導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2-23

台灣最快明(二○二三)年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但仍未公布碳費費率,也未規畫分階段徵收對象、費率調升措施及管考機制。綠色和平組織批評,應盡快提出完整的長期徵收規畫,收了碳費也不該「變相補助」業者,否則「左手進、右手出」,難以挹注氣候變遷調適工作及公正轉型等缺口。

環署:碳費專用於減碳

 

歐盟執委會去年七月十四日發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歐洲議會及歐盟部長理事會通過後,將適用各會員國,對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消弭歐盟境內與進口產品之間不對等的碳成本,促使進口國生產低碳或零碳產品,預計明年起試徵碳關稅,二○二六年正式實施。

 

CBAM機制首先要求進口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等五種產品,須申報產品碳排放量並課徵碳價格。我國環保署參考CBAM機制,正研訂類似的碳費制度,對國內外含碳商品徵收碳費,我國貨品出口到歐盟要被收碳稅,在國內繳納的碳費可以抵減。

 

財政部官員表示,還不清楚歐盟CBAM機制細節,我國要課的碳費夠不夠抵減也不清楚,其他國家的因應措施多數還未定,政府會持續觀察及適時調整因應。

 

環保署表示,首波碳費徵收對象暫定每年碳排超過二點五萬公噸的「排碳大戶」,全台約二八七家,包括電力、鋼鐵、水泥、石化產業等,總排放量占全台高達八成;其他產業也會考慮分階段納入徵收對象,「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草案只訂徵收碳費機制,費率等細節留待子法明訂,將來碳費將納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款專用」於產業減碳措施。

 

環團:每噸至少300元起

 

中研院學者模擬發現,碳價機制對淨零排放有顯著貢獻,至於徵收對象涵蓋範圍愈大、效果愈好,「排碳大戶」當然要優先納入,但要有更完整的長期規畫,提出未來擴大徵收的對象和期程,才能開始輔導中小企業啟動碳盤查及申報碳足跡等資料。

 

但是,環保署始終不鬆口碳費費率;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倫敦政經學院的分析報告認為,台灣碳費起始價至少每公噸三百元並每年調升。

 

鄭楚忻表示,碳費用途廣泛,主要挹注研發減碳技術、再生能源或節能設備,但氣候變遷調適工作及公正轉型是目前較大的資金缺口,氣候變遷日益嚴峻,農業損失及基礎建設破壞愈來愈顯著,而產業在淨零轉型過程,勢必有大量勞工需要輔導職能或轉業,都要靠碳費挹注經費。

 

專家:應規畫碳稅藍圖

 

鄭楚忻說,碳費是一筆龐大基金,可能因業者要求而「變相補助汙染排放源」,未來若以減碳名義補助產業,宛如「左手進、右手出」,就不符公正轉型原則;碳費應該用在建立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基礎建設等各層面,並有客觀公正的管考機制,檢驗是否達到減碳成效等政策目標。

 

外界質疑,只徵收碳費無法達到顯著減碳效果,有必要考慮加徵碳稅;財政部認為這有重複課稅的疑慮。鄭楚忻表示,如果碳費規模能夠與碳稅相當,不一定要加徵碳稅,但考量現實層面,環保署行政能量與碳定價政策想法仍不夠遠大,如果台灣可以規畫碳稅藍圖,整體政策力度和應用規模將更多元廣泛;長期而言,碳稅是更理想的淨零手段。

 

延伸閱讀:

南市提淨零排放策略 黃偉哲:減碳排與經濟發展不互斥

歐盟擬將核能、天然氣列綠能 西班牙和丹麥反對

歐盟公布對俄制裁提案 27個實體及個人列黑名單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