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28歲腦袋衝撞傳統 讓百年油廠飄香國際

撰文:萬年生日期:2020-09-11

年輕人靠行銷翻新家族老店不是新鮮事,但接班兩年讓營收成長三倍,就是真本事!

現年二十八歲的黃薏軒,是嘉義百年老店東和製油的第四代,留學加拿大的她在兩年前禁不起老爸聲聲呼喚回台接班,透過產品和通路面兩大革新,讓自家產品從小鎮出發,賣到全台灣甚至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國際市場;年營收也從她回來當年(二○一五年)的五百萬元,成長到今年挑戰兩千萬元。

 

這一天,我們來到嘉義縣朴子市的東和製油,走進尋常店面般的平房,後方斑駁的編竹夾泥牆訴說著老油廠的歷史。眼前,炒過的黑芝麻已磨成粉,正在銅鍋上蒸熱,冒出的蒸氣在空氣中盈盈閃動。不算大的榨油空間,滿室芝麻香。

 

過去,老油廠僅嘉義老店一個據點,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沒有其他實體通路,更別提官網和虛擬通路,生意全靠吃慣古法榨油的熟客,年營收做到頂就是五百萬元。

 

老一輩觀念認為,老字號店鋪自然就會有人上門,不用走出去;但黃薏軒認為,「自己講百年老店,外面沒人認識。我們需要走出去,才能把客人帶進來。」

 

如何讓老店走出去?首先,開拓新通路。相較老一輩不熟悉網路,PChome等電商平台操作,對年輕人不過小菜一碟。

 

吸引新客人  改包裝做國外市場

 

偏偏剛開始沒知名度,一個月只賣出可有可無的兩千元。為了增加品牌曝光,黃薏軒開始積極參加食品展,全台跑透透。因為賣的是手工現榨的純油,比市面上的調合油貴三成到一倍,「剛開始很挫折,要說服客人滿辛苦,大家對妳有質疑,問說真的是純的嗎?為什麼賣這麼貴?會有點受傷。」加上既有的塑膠瓶包裝較傳統,不受年輕消費者青睞,於是,黃薏軒逼著家裡改包裝。

 

「那陣子有塑化劑問題,先改玻璃瓶。」黃薏軒透露,原本的產品設計實在不怎麼樣,換了材質,她再爭取瓶身貼紙也換成年輕人喜愛的款式。「我跟設計師講,要讓年輕人看到會想買,考慮做國外市場,很貼心地放英文,有點類似橄欖油的包裝。」

 

「我一直很不贊成,質感不能當飯吃,還要花很多包裝設計費。」黃薏軒的父親、東和第三代黃國明不諱言,改得面目全非,用英文字、字又那麼小,不像台灣的產品,她阿嬤也說,東西好就好,包裝不重要,老一輩最忌諱白底黑字,很像訃聞……。

 

但銷售成績會說話。在展覽現場,她策略性把兩種包裝都帶出去賣,看民眾反應,結果新包裝確實反應更好,老爸最終妥協,還幫忙說服阿嬤,「年輕人想法比較不一樣,我今年五十八歲、她阿嬤八十三,畢竟以後要給他們接。」黃國明說。

 

開拓全新市場  擴大拌麵醬銷售

 

隨著新包裝口碑逐漸發酵,黃薏軒再接再厲,反映成本把小瓶油品售價上調五十元到二○○元,漲幅達三三%,沒想到消費者同樣買單。

 

客人的回饋,給了她信心,卻也出現隱憂。

 

原來越來越多客人不太願意開伙,儘管有新包裝、新客群,油品總銷量仍漸下滑,逼得她把腦筋動到調整產品組合:擴大既有的花生醬、芝麻醬生產,同時開發調味好的麻油薑絲、薑泥,及小包裝的拌麵醬等新產品。

 

其中,拌麵醬就開發八個月,還斥資上百萬元添購充填機、殺菌機等新設備,「她在加拿大念書,觀念走得很前面。本來沒有這些產品,她一直吵著要開發,我是很新潮的老爸……。」談起女兒的各種創新嘗試,黃國明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下來。

 

黃薏軒的改造,幸運地取得初步成功,新產品尤其受素食者歡迎。現在油品和醬料兩種主力產品的營收貢獻占比,從她回來第一年的八:二,已挪移到六:四。

 

另方面,耕耘食品展也讓產品被更多國內外買主看到,除了台灣,黃薏軒還到新加坡參展,讓自家產品飄香國際。受惠虛實通路銷售並進,去年網站導入營收占四分之一,今年已占到三分之一。

 

「從阿嬤開始做,後面有點像夕陽工業,最開心老品牌可以再一次起來,再讓大家認識。」黃薏軒的努力,讓自家老油廠有了新風情。

 

黃薏軒

出生:1989年

現職:東和製油經理

學歷: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生物系

經歷:加拿大汽車零件公司美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