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喝手搖飲,為求方便經常直接使用店家提供的外帶紙杯,但因紙杯內部有層塑膠淋膜,因此無法完全被回收、並不環保。
雀巢宣布與re.green及Barry Callebaut在巴西展開大規模森林復育與農林混作專案,總計覆蓋8,000公頃、植樹1,100萬株,預計帶來長達20至30年的碳封存效益。計畫不僅有助於達成雀巢2030年全球「種植2億棵樹」承諾,更提升咖啡與可可產地的氣候韌性,支持農戶生計。這項合作凸顯企業如何透過再造林與供應鏈投資,把永續戰略落實到產區前線。
滑著 YouTube,演算法自動跳出一部影片,介紹多款熱門咖啡機,從細節展示到使用情境一應俱全,並在頁面下方就能直接下單購買;再打開 Instagram 滑幾下,另一位創作者正在展示最新款服飾,照片上的服飾標籤只要輕觸,就能直接進入購物頁面。這些都是當今社群使用者司空見慣的場景,也正是「社群電商」(Social Commerce)的關鍵戰場。
你還記得自己上一次關掉不必要的電燈、拒絕使用塑膠袋,或者主動搭乘大眾運輸是什麼時候嗎?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其實正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最核心的精神,讓每一個人,都有力量為地球做出改變。 今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的第55週年。從1970年美國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為抗議石油污染而發起這個日子,到現在,地球日已走過半世紀,成為全球最大的民間環保行動,超過190個國家、超過10億人都會在這一天,為環境站出來。
近段時間,雲南、廣東、江蘇等地湧現出一批「豬圈咖啡」。閒置的「豬圈」搖身一變,就成了「鄉村星巴克」,這樣的村咖店吸引不少年輕消費者前往打卡。
每年台灣產生約46萬噸豆渣、27萬噸茶渣與近 10 萬噸咖啡渣。京冠生技從中發現商機,將「渣滓」轉化為抗生素替代品、保健食品原料、甚至高級化妝品成分,還打入東南亞與日韓市場,潛在產值高達 40 億元。
近一年國際咖啡期貨價格飆漲,台灣星巴克2月已率先漲價,平價連鎖業者卻在咬牙苦撐。一旦業者撐不住,未來平價咖啡的選項可能愈來愈少,經營獨立咖啡店的難度也將變高。
環保與永續發展漸漸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議題。鼻頭一號咖啡廳創辦人余孟怡(Grace),自小在紐西蘭長大,深受當地環境教育影響,回台灣後致力於推廣永續生活,期待讓更多人關注這片土地。
芬蘭非營利組織Junior Achievement Finland經營模仿實際城市的「Yrityskylä商城」,透過實體的銀行、咖啡店、超市、電視台及各種市政辦公室,讓6年級~9年級的學生實際學習工作、商業活動、商業組織等經濟知識,培育成良好的公民和消費者,更學習到生產食品的難處,建立永續的飲食觀念。
旅行,是許多人放鬆調劑、為自己充電的方式,也有人將它當作是拓展視野的管道。 但,無論是哪種目的,當時空、場域不同,人們的心境也會改變。 看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宗大建設二代林子鈞和極品莊園咖啡總經理王連紅,如何各自將他們的旅遊經驗轉化成養分,昇華為生活和工作中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