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垃圾解方 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啟用
再生資源利用中心位於台泥「DAKA永續園區」內,垃圾汽化爐設置於館內7樓。張安平表示,台泥已做到「無臭無味」,並且最重要的是「符合法規安全標準」。
「6年前,台泥開始著手處理花蓮的廢棄物,當時就向鄉親承諾要建立一個『完全沒有感覺』的地方,現在已經到位!」他強調。
2020年,台泥「DAKA永續園區」正式啟用。「DAKA」在太魯閣族語中意為「相聚」。2021年,台泥宣示將花蓮和平轉型為東部首座低碳綠能環保園區,陸續建立儲能、光電設施,並協助半導體產業處理事業廢棄物。至今園區吸引948萬人次到訪,如今再生資源利用中心正式啟用,更具象徵意義。
過去花蓮因缺乏焚化爐,垃圾必須北送宜蘭利澤焚化爐處理,有時甚至會遭拒收,只能暫時堆置,導致爆量與惡臭問題。2019年,台泥以「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參與花蓮縣政府的BOO案,由花蓮縣政府提供每日垃圾,台泥負責處理,卻因空污疑慮引發在地居民反對。
王志惠強調,該汽化爐一天可以處理200噸花蓮縣生活垃圾,且相較一般焚化爐,完全沒有飛灰和底渣,居民所擔心的戴奧辛排放量,也只有法規標準的十分之一。
再生資源利用中心自2023年7月試運轉以來,已協助花蓮處理超過8.2萬噸生活垃圾;除了焚燒垃圾功能,還能將垃圾當作水泥製程的替代燃料,和平水泥廠煤炭使用量減少3%。
王志惠補充,這種替代燃料的使用模式,是配合目前國家推動的2050淨零排放十二項關鍵戰略中的「循環經濟」。因此,台泥的汽化爐可說是成功典範。
藝術跨界展演 台泥打造永續新場域
除了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同棟建築內還有令人驚喜的「鸚鵡螺圖書館」(Nautilus Bibliotheca),以地球上最古老生物鸚鵡螺為名,象徵帶領參觀者回望人類歷史。館內設有不同展區與主題,自9月27日開放民眾預約參觀,展示古今中外藝術藏品,帶領觀眾穿梭人類與台泥的歷史。
與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同樣位在7樓的「水泥幻奇」,以「環遊世界」主題比喻台泥從台灣出發,市場拓展至中國、歐洲甚至西非;9樓「百蕨園」則展出古老蕨類,呼應其歷經數千萬年成為化石燃料,至今仍在調節氣候。
「藝術跨越時間與國界,是促進溝通的最佳方式。」張安平表示,希望藉由圖書館詮釋與收藏台泥的成果與價值。他透露,自己親自參與每一區的展品挑選與規劃,歷時近一年完成,許多展品更以水泥複刻,讓參觀者能觸摸與感受。
台泥永續長葉毓君補充,每件藏品皆附有 QR code,觀眾可掃描閱讀張安平親筆詩詞與寓意,進一步理解「水泥也能成為承載藝術與歷史的載體」。
館外建築設計也別有用心,外牆使用台泥生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該材料可承受重量高、可塑性強,生命週期更是一般混凝土2倍,符合未來減碳趨勢,園內並設有UHPC製成的防火水泥儲能櫃充電站,集結台泥低碳轉型產品於一身。
「這是對和平廠的promise。」張安平感性地說,從多年前,他便希望改善與當地部落的關係,如今一步步兌現承諾。面對水泥產業的永續與碳費挑戰,台泥能否藉DAKA園區獲取社會信任,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