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咖啡渣回收做杯子 減汙實現藍色經濟

咖啡渣回收做杯子  減汙實現藍色經濟
撰文: 黃玉景     分類:創新商模     圖檔來源:Kaffeeform提供 日期:2018-11-28

「藍色經濟(Blue Economy)」是用一個環節的廢物,串接為另一個環節的養分。德國新創Kaffeeform使用咖啡渣製成杯子,循環利用資源,實現藍色經濟的理念。

沖一杯咖啡,可別急著將咖啡渣丟掉,德國柏林的新創公司Kaffeeform利用咖啡渣製成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杯子可以完全自然分解,一只才一百六十克重,輕聞還有淡淡的咖啡香,讓每早外帶一杯咖啡的習慣,不再背負垃圾汙染的罪惡感。

 

創辦人朱利安.雷賀納(Julian Lechner)運用咖啡渣的設計技術,奪得二○一八年紅點設計獎的最佳設計獎,同年更獲得歐盟氣候變遷知識創新組織(Climate-KIC)辦理的綠色獎勵計畫,讓雷賀納得以從一人公司,正式成為四人的微型公司,一年內在歐洲擴展出一百處的銷售點,至今賣出五萬只杯子。

 

紅點設計獎

咖啡渣製成的外帶杯可生物分解,取代一次性拋棄式咖啡杯,獲得2018年紅點設計獎。

 

紙杯不環保  咖啡迷喝出商機

 

即使雷賀納的咖啡杯在德國已人盡皆知,他依然是原來那個愛喝咖啡、玩滑板的鄰家男孩,面對來自台灣的採訪邀約還是一臉欣喜與感激,他帶點傻氣地說:「這個階段的新創,應該四處提案和建立關係,但我是設計師,開發更好的設計才是重心。

 

提到每天超過一百封來自世界四方的合作邀約郵件,他悠悠地說:「我希望腳步慢慢走穩,將社會影響力發揮到極致。」因為他清楚知道,咖啡杯的研發過程不容易,咖啡杯可以是永續環境的幫手,也可以是為了「漂綠」而過度生產的環境殺手。

 

  • 漂綠(Greenwash): 由「綠色」(象徵環保)和「漂白」合成詞。 指表面上利用對環境保護的付出獲取利益,實際上卻反其道而行。

 

故事回到○九年,雷賀納還在義大利博爾扎諾(Bolzano)攻讀跨域設計碩士,校門口的咖啡店總吸引他駐足,與朋友邊喝咖啡邊話家常,不自覺地一天就用掉四到五只咖啡杯。他發現,拋棄式咖啡杯因為內層漆上聚乙烯而不能回收,激發了他的好奇心:是否有打造環保咖啡杯的可能性,這個想法成了他的畢業作品。

 

他將咖啡渣曬乾,以糖為膠水,混合兩者以塑形,成就第一版咖啡渣製成的咖啡杯:外型看似完美,但杯子遇熱卻會融,即使教授給予他八分的高度肯定(滿分為十分),他無法就此自滿,畢業後成為上班一族,心底聲音不斷湧起:「到底是什麼材質,可以讓杯子不會融化又夠堅固?」

 

量產問題多  試了二十種配方

 

在他的假設中,含蛋白質的澱粉理當可做膠水,他卻怎麼樣都無法找出適合的材質,以至於含水量一直過多而塑形不易,「光是找可百分之百生物分解的天然材質,就篩去一大部分的可能,歐洲人幾乎家家都有洗碗機,杯子得耐洗碗機的肥皂鹼性與強度洗淨力,更是一大挑戰。」他回憶道。

 

為了找出答案,他辭去工作,與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Fraunhofer以及化工廠Haute Innovation合作研究,一晃眼三年過去,他根本不敢計算投入的成本,「我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他低頭抿了抿嘴說,「許多人會中途放棄,我確實也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相信』一定有方法。」在嘗試了二十種不同的配方後,終於出現曙光:櫸木木屑。

 

櫸木是歐洲常見的家具材料,磨碎的木屑輕而穩固,堅固杯子形,更因質地輕巧而讓顧客攜帶方便,他以自己打造的模型,說服原本只接大單的當地工廠生產,真正能量產的咖啡渣杯終於誕生。

 

為取得咖啡渣作為原料,他拿著杯子去接洽社會企業Mosaik Berlin,該公司雇用身障同胞為客戶提供客製化的服務,故雷賀納不考慮低價的東歐移工,而請二十五位身障同胞,負責蒐集當地咖啡館的咖啡渣、包裝杯子,並分送至銷售通路,實現他提升社會影響力的理念。

 

通路的選擇,他只與理念契合的咖啡館或選物店合作,像是柏林的Isla Coffee,以講究永續環境而出名,老闆Duran說,「他的杯子加乘了這家咖啡館的理念。」

 

雖然也有不願具名的選物店表示,即使杯子的詢問度很高,但利潤不高,寧可推銷其他高利潤的產品。

 

畢竟市場上僅有竹製的外帶杯,為了讓全新的產品得以被市場接受,雷賀納降低利潤,設定與競品相當的售價,讓友善環境的理念能更容易地推廣,所以網購也僅開放自家官網,不在量販通路競價。

 

「明年拓展亞洲的機會很大,不少來自日本、香港與台灣的代理商想積極取得合作,但我只希望能逐一好好認識對方,找到真正能推廣理念的夥伴。」雷賀納的眉宇間盡是對環境的責任感。

 

朱利安.雷賀納

出生:1985年
現職:Kaffeeform創辦人兼CEO

學歷:義大利博爾扎諾自由大學跨域設計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