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一只咖啡杯征服國際食品供應鏈 永豐餘用食安紙走向世界舞台 將以生質材尋新商機

一只咖啡杯征服國際食品供應鏈 永豐餘用食安紙走向世界舞台 將以生質材尋新商機
撰文: 蕭婷方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永豐餘提供 日期:2020-10-08

你知道紙製容器其實沒有比較環保嗎?每年數十億個難被回收的「拋棄式咖啡杯」已為環境帶來壓力,各國今年紛紛掀起一股食品容器革命潮,推出重複使用或可生物分解的咖啡杯,為環保貢獻一份心力。為提供更環保、可回收的食品容器,永豐餘將站上「歐洲特殊紙大會」(Specialty Papers Europe 2020)的舞台,這家亞洲唯一受邀的造紙企業,要以一張薄薄的非塑食安用紙製成的咖啡杯,為世界的難題提解方。

 

以往紙吸管遭批評「口感不佳」、一段時間就會變軟,使用十分困難,至於咖啡杯、便當盒等食品容器,為了防水,外層都覆上了塑膠淋膜(PE膜),標榜「可回收」卻「難以回收」,與一般紙類回收不同,若未經特殊處理,其實與一般垃圾無異,將會丟進焚化爐燒掉。

 

在「垃圾咖啡杯」重災區的德國,德國人於2019年平均每小時扔掉32萬個一次性咖啡杯。而愛喝手搖飲、咖啡的台灣人,光在2018年,就已經用掉高達20億個拋棄式飲料杯,回收率僅10%,估計每年還會持續增加1.5億個飲料杯。

 

永豐餘旗下中華紙漿研發的「益利咖」非塑紙,具有阻水、防油效果,適用於現行的手搖杯、外帶咖啡杯與便當餐盒,經過「可再散漿測試」,確認可歸入一般紙類回收,後端回收商可因此減少處理成本與工序。

 

永豐餘投控技術長暨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表示,世界各國廢棄物回收率排名,台灣高達65%,僅次於德國,堪稱「台灣之光」,其餘未回收的3成左右是食品容器,因為「原料不純」難以回收,這款非塑食安紙做的咖啡杯,能成為解決一次性拋棄式咖啡杯回收難題的新解方。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仰賴企業規模 瞄準國際大廠

 

「循環有成本,規模夠大才能建置生產與回收系統、產生商業模式」。黃鯤雄強調,循環經濟要能循環,一定要有規模經濟,策略上朝向與國際大廠合作,才能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符合循環成本。

 

目前永豐餘已打入國際五大食品商的供應鏈,黃鯤雄也將於19日,在「歐洲特殊紙大會論壇」上介紹非塑食安紙,要進一步讓歐洲大廠認識台灣的技術認證。

 

黃鯤雄說,我們提供技術合作及技術認證,每年提供台灣食品包裝一億兩千隻紙吸管、兩百萬個紙咖啡杯,目前只是測試消費者消費習慣、文化接受度,未來將以相關數據向世界證明產品的實用性、可行性,「台灣要具備影響力,一定要做給世界看」。

 

「台灣人做的東西,歐洲可以放心」。黃鯤雄說,台灣生產物品運往歐洲,若要將回收廢棄物運回台灣,容易引發各界「歐洲廢棄物丟台灣」的擔憂,且各國廢棄物若要出海關也有特殊規範,循環容易因為區域差異斷裂,可全回收的產品,就能讓各國在當地自行回收處理、再造。黃鯤雄透露,目前已初步與國際食品大廠接觸,非塑食安紙食品容器,可望登陸歐洲。

 

要用森林取代油田 生質料取代石化原料

 

工業革命以前,木頭就是提供產業原料的基礎,森林的地位就與石油一樣,永豐餘從台灣蔗渣造紙起家,DNA中就有循環經濟的概念,在降低石化產品依賴的理念下,永豐餘在 2019 年初成立「新川創新」公司

 

黃鯤雄強調,永豐餘未來將著力於生質能、研發生質材的應用,纖維素、澱粉等透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碳水化合物生物基質,與石化原料相比,生產成本不僅較低、更可快速再生,這些從植物中取得的原料,估可成為新世代最具開發應用潛力的原料,「希望能用森林取代油田,找回還沒有石化產業前,仰賴森林的循環經濟生活」。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