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爛泥可以扶上牆!台灣「循環經濟」新典範:水庫淤泥化身器皿、陶土,還可以這樣資源再利用

爛泥可以扶上牆!台灣「循環經濟」新典範:水庫淤泥化身器皿、陶土,還可以這樣資源再利用
撰文: 蘇巧慧     分類:創新商模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0-11-12

咖啡渣、蚵殼轉變成紡織原料;廢棄衣架再生為環保購物袋;廢棄的影印機再製成文具;寶特瓶成為腳上的夾腳拖;稻殼製成環保餐具,凡此種種,都已經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循環經濟的典範。

 

現在,臺灣再添上一筆:「爛泥不只扶上牆,還成為陶土的替代品,甚至是公園裡孩子的遊具。」

 

台灣因為地勢問題,仰賴水庫蓄水,但隨著河川進入水庫,便無可避免夾帶上游的泥沙,水庫底於是不斷產生淤泥,雖然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清除,但產生的淤泥卻成為難以處理的副產品。淤泥這種具備黏性且高含水的特質,過去除了用於填海造陸外,便只能作為建築物的輕質骨材,可是近年來,善用淤泥本身的特性,新的價值被提煉了出來。

 

以新北市鶯歌區為例,作為台灣最重要陶瓷產地之一,對陶土的仰賴與需求更是不言可喻,從生活陶、藝術陶、科技陶的製作與研發,都創造了一個兼具藝術與經濟價值的生態鏈。但是台灣陶土生產不多,大多仰賴進口,因此便有在地業者與藝術家透過研究對水庫淤泥特性,嘗試用這項材料取代陶土。

 

過程中還發現一個好處,淤泥的燒製溫度比陶土低,比起傳統陶土更加節能。淤泥燒製的作品,除了藝術品外,還有許多生活上的茶具、花器、茶葉罐等器皿,更曾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OTOP設計獎,同時,業者也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從文創商品方向思索,賦予淤泥陶品牌價值。

 

在台南,也有業者透過大學技術轉移「水庫淤泥改質技術」,將改質後具斥水特性的淤泥作為防水塗料;也有利用淤泥類似於水泥的質感,取代水泥作為面料,而有比擬清水模的視覺效果,是真正的將「爛泥扶上了牆」。

 

另外,透過與服裝設計師合作,結合時尚要素,嘗試以淤泥皮革與泥染等方式呈現,近期更與創意公司合作以淤泥無機聚合材取代塑膠基座,打造成孩童公園遊具,伴隨著踩踏發出聲音與光亮,更有助於兒童教育。淤泥的用途,延展無限!

 

當線型經濟讓原料只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有限的地球資源不斷消耗,而製造過程則不斷有廢棄物產出,現代的循環經濟則是「搖籃到搖籃」(簡稱C TO C)的設計原則,廢棄物可以轉為原料,讓資源不停地循環使用。當我們從廢棄物的角度衡量,水庫淤泥便如同稻殼、碎玻璃、咖啡渣,不過是種環境負擔;然而,透過循環經濟的概念,就可以讓這些廢棄物,藉由原有特性,重新發揮新的價值。

 

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正視地球資源耗損的困境,在永續課題上,類似水庫淤泥這樣的創意好題,廢棄物再利用,重生為各種高價值的新產品,正是我們可以在生活環境中多加開發、積極活用的永續作法。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