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COP30》台灣科技力亮相!AI照明減光害、綠色記憶體、天災預警系統三大永續解方一次看

COP30現場》從全球第一顆LED號誌燈,到土石流預警系統...打造綠色科技島,台灣科技業的永續解方
撰文: 陳子萱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記者陳子萱攝影 日期:2025-11-21

COP30台灣》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十屆締約方大會(COP30)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貝倫展開,而台灣氣候聯盟今年第五度前進大會,以【數位賦能三部曲:共同・共創・共好(Digital Empowerment Trilogy: Together, Create, Prosper)】為題,在藍區(官方談判區)主辦三場論壇,盼讓世界看見台灣科技業的淨零決心。

今周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30) 現場直擊及報導

 

聯盟在11月13日在COP30藍區主辦第三場論壇,以「共好篇Prosper:數位賦能.與環境共好(Prosper and Innovate: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Environmental Coexistence)」為題,邀請光林智能(LEOTEK)、威剛科技(ADATA)、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等代表,分享來自台灣科技業及民間組織的永續解方。

 

AI助攻 降低城市光害、促進交通效率

 

「我們希望透過AI 來改善城市的交通系統,達到雙零願景——零交通死亡,零都市排放。」LEOTEK美國總部幕僚長暨業務副總劉又穎(Ewing Liu)指出,城市光害造成夜空的自然光線被降低,因而影響到多個生態系,這樣的夜間光害污染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是一種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總部設於台北及美國矽谷的光林智能,是光寶科技集團子公司,從1992年就打入美洲、歐洲、中東、紐澳等30多國市場。劉又穎分享,Leotech發明了全球第一顆LED交通號誌燈,在全世界安裝超過3,000萬件的產品,近年更推出「Carbon Cobra」的減碳燈具,在設計上減輕30%重量、同時也降低耗能。

 

他指出,2024年光林智能在台灣啟動了「Light Up Taiwan 生態友善照明環境計畫」,為螢火蟲、海龜以及陸蟹提出保護性的照明方案,透過調整光譜,避免讓這些生物離開自然棲地,或干擾牠們的遷徙路線,並且降低城市光害對他們的衝擊,「科技與生物多樣性不必彼此衝突,而可以優雅地共存。」

 

2025 年,光林智能更研發「Interlux AI號誌系統」,採用NVIDIA邊緣計算核心,將AI運算應用於調節號誌秒數、控制車流,不僅降低汽車怠速所造成的能源浪費,也提升行車效率。「AI 智慧讓每一個路口,都成為更聰明、更安全、更永續城市的一部分。」劉又穎說。

 

▲威剛科技(ADATA)營運副總Nivaldo Gagliardo指出,威剛已經納入再生能源、水循環系統,盼從內部推動減碳。

 

威剛善用循環材料、擴大投資再生能源 盼打造「綠色記憶體」

 

記憶體模組大廠威剛科技(ADATA)營運副總Nivaldo Gagliardo則分享,威剛在台灣、巴西、印度等各國都設有工廠,為了實現永續行動,在產品面正在擴大「綠色產品」的範圍,包括外接硬碟、外接 SSD 、USB 隨身碟等外殼都用 PCR(回收再生塑料)製成。

 

在營運端,則透過再生能源及循環系統。例如在中國蘇州廠,威剛去年就投資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預估可以減少大約800噸的碳排放;在巴西的記憶體工廠,因為在製程中會用到大量用水,因此威剛已經投資建立水資源回收系統,目標是把用水量減少75%。

 

以科技協助友邦 國合會:攜手各國因應氣候變遷

 

不只是科技業的內、外部永續逐漸有了實績,在國合會的助力之下,更將台灣的科技力量推向全世界的淨零舞台。

 

「在未來永續全球發展中,AI將扮演關鍵角色,」國合會副秘書長史立軍表示,AI 和數位科技是驅動未來經濟的強大動能,但這些工具也一定要以永續的方式運用,並且實現「綠色且公平的轉型」。

 

史立軍說,台灣是一座長期面對氣候威脅的島嶼,面對颱風、熱浪、甚至海平面上升等極端天氣影響,但同時,台灣也利用數位科技發展成獨特韌性,學會了如何與氣候變遷共存,更希望將這樣的調適經驗分享給夥伴國家。

 

▲史立軍表示,希望透過科技力量協助友邦因應氣候危機。

 

例如在帛琉,為了保護當地沿海的漁業資源,國合會運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AIS(自動識別系統)和建立漁獲資訊整合平台,透過即時監控畫面,來協助政府追蹤非法的捕撈活動。這樣的科技工具,讓當地主管機關知道漁船是否進入海洋保護區,甚至能掌握其所捕撈的魚種和漁獲量。

 

而在瓜地馬拉,和台灣同樣也有土石流的災害風險,國合會因此協助當地建立一套早期預警系統。這套系統會先搜集數據、取得正確的地形資料後,接著再設定警戒值參數、進行模擬預報,讓政府單位知道何時需要對民眾釋出警訊,最後則是疊合地理資訊系統,來掌握災害潛在發生的時間與地點。種種的一切,就是希望能在災害發生之前,將資訊傳達給人民。

 

「台灣已展現明確決心,要把這座島嶼打造為綠色科技島,」史立軍說,「而我們也將透過科技解決方案,繼續幫助其他國家——無論是小島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來提升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