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30) 現場直擊及報導
聯盟在11月11日在COP30藍區主辦第一場論壇,以「共同篇Together:國際合作.公私協力(Together for Global Impact Fostering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為題,邀請產官學各界分享淨零觀點。
喊話政府開發新綠能 氫能、核能、地熱為多元選項
「不只是政府,科技業也正在制定減碳策略,來減緩氣候衝擊。這帶動了整個供應鏈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彭双浪在「台灣ICT產業的集體行動」開幕專題時透過視訊連線指出,隨著2050淨零碳排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目前已經有將近140個國家提出淨零目標,另外歐盟也將啟動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都在加速各個產業低碳轉型。
台灣氣候聯盟在2022年正式成立,召集將近100家台灣ICT企業及供應鏈共同加入減碳行列,聯盟企業也積極參與RE100與SBTi等淨零標準。聯盟除了與日本、菲律賓、歐盟等國際組織深化合作,從聯盟籌備期至今,更已經五度參與COP大會,每年密切關注談判結果及政策趨勢。
不過回頭檢視台灣狀況,彭双浪也點出產業當前的減碳困境。
他首先指出,台灣是人口密度集中的小島嶼,太陽能發展受限,而雖然海峽極具風力發電潛力,但發電成本遠高於傳統電力,導致售價高昂,對產業形成負擔。
「但不論是國家或企業,對於綠電的需求仍持續增加。」彭双浪說,台灣的再生能源開發速度必須加快,否則將無法讓企業達成RE100的目標。而政府也應該積極開發地熱、海洋能、氫能、核能等多種綠能選項。
「不只是發電,我們更要思考以『節能』來落實減碳。」彭双浪表示,近年政府鼓勵汰換高耗能設備,確實讓企業培養強烈的節能意識,這應是持續強化的方向。許多製造業也開始運用AI工具,朝智慧低碳製程的方向邁進。他建議,接下來政府也應該帶頭,與民間一起投入碳捕捉技術。

▲歐盟學者比約恩強調,數位化是綠色轉型的重要工具。
數位化+低碳化雙軸結合 加速達成淨零目標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則在論壇中指出,台灣積極實現全球的淨零目標。
她透過視訊連線表示,隨著COP30到來,根據《巴黎協定》各個締約國需提交第三版的國家自主減量目標(NDC 3.0),台灣也在今年自主提出了NDC 3.0:目標在2035 年(相較2005年)減少 36%到40%的溫室氣體排放。
蔡玲儀分析,台灣有九成的碳排來自燃料燃燒,能源及製造部門的減碳成為重點。「而我們相信『數位化』和『低碳化』的雙軸結合,是最有力的轉型。」她舉例,在產業方面,透過智慧低碳的製程,能有效落實減碳;在能源方面,智慧電網和需量反應,則能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而在運輸方面,AI交通系統、電動公車等則重要工具。
此外,台灣也將在明年正式徵收碳費。「碳定價不只是政策工具,更是驅動綠色成長的新引擎。」蔡玲儀強調,包括碳費及另外由國發基金挹注的「綠色成長基金」,將用於投資新興減碳技術。
肯定台灣數位綠色的淨零「潛力」 盼推廣至世界
歐盟執委會數位及綠色轉型學者比約恩・吉格勒(Bjorn-Soren Gigler)也認同,數位及綠色轉型是同步並進,「尤其《巴黎協定》也在第10條明確指出,我們需要科技與數位創新,才能達成全球氣候目標。」
比約恩指出,台灣有大約30%的經濟市場來自數位科技產業,這在世界是名列前茅,像在肯亞可能只約有8%左右,因此台灣作為數位科技領域的先鋒,可以將數位淨零轉型的經驗向全球分享。
不過比約恩也觀察,目前多數的「氣候金融」,包括台灣的綠色成長基金,通常都沒有將「數位」納入其投資範圍。例如,綠色數位的科技新創,通常不受到這類資金的關注,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耐心資本」,需要長期投資、且風險相對高。
但他期盼,公私部門的相關資金,能更重視數位綠色的淨零「潛力」,「因為在目前全球NDC進度嚴重落後的情況下,我們或許更需要善用『根本性的創新科技』,才能達到目標。」
比約恩強調,各界必須把「數位」作為一種淨零解方,根據預估,AI有潛力在2030年前,幫助減少15%的碳排放,這可以應用在農業、建築、交通、能源、城市等各個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