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COP30變身國際原住民博覽會?多國搶秀自然碳匯潛力,背後原來跟巴黎協定第六條有關

COP30變身國際原住民博覽會?多國搶秀自然碳匯潛力,背後原來跟巴黎協定第六條有關
撰文: 王之杰、陳嘉怡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陳子萱攝 日期:2025-11-21

COP30直擊》今年COP30上,許多自然資源豐沛、族群多元的國家都選擇以原住民文化作為展館亮點,會場中,許多穿著各式傳統服飾的與會者穿梭往來,整個大會彷彿化身另類的世界博覽會。不過這場「文化盛宴」背後,其實是一場全球碳市場新賽局。

今周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30) 現場直擊及報導

 

為何自然碳匯離不開原住民族?答案在巴黎協定第6.4條

 

去年在亞塞拜然舉行的 COP29,終於完成《巴黎協定》第 6.4 條的關鍵談判,為自然碳匯開啟跨國交易的新入口,讓擁有森林、泥炭地等自然資源的開發中國家紛紛加速布局新一輪的碳市場競爭。

 

小檔案|什麼是 6.4 條?

巴黎協定第6.4條,允許國家、企業甚至個人都可參與由聯合國監管的碳交易市場,藉由交易碳權抵銷碳排放,並透過「巴黎協定額度機制(Paris Agreement Crediting Mechanism,PACM)」確保跨國碳交易具透明度、可驗證性。

 

但自然碳匯要真正「打包」成可出售的碳權(carbon credit),絕非只靠盤點土地及森林面積。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的文化、土地權利與治理角色,才是所有自然碳匯專案能否成立的基礎。因此,今年 COP30 上強烈的文化與原民族群呈現,不只是表演,而是碳市場制度化過程中不可迴避的核心。

 

世界銀行指出,原住民族與地方社群管理或擁有全球約四分之一的土地使用權,而其領域涵蓋了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組成,包括近一半的保護區,以及全球超過一半仍保持完整的森林。換句話說,全球最重要的自然碳匯儲量,幾乎都與原住民族領域高度重疊,使他們成為任何自然碳匯專案繞不開的治理者。

 

COP30在亞馬遜雨林入口的巴西貝倫舉行,本屆也是原住民參加人數最多的一屆。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各國搶著亮相:文化外交背後是相中碳市場

 

隨著 6.4 條的通過並進入規則落地階段,自然碳匯的跨國碳權交易將進一步制度化,吸引開發中國家積極布局新一輪碳市場競爭。

 

印尼:積極展現碳市場實力

 

印尼此次在COP30一口氣展示了40個碳專案,涵蓋森林修復、再生能源、減廢與工業減排。若全數取得認證,將能產生超過 9,000 萬個碳權。印尼政府的目標是在 COP30 期間促成高達 10 億美元的碳權交易,把自己定位為亞洲氣候金融與綠色投資的重要樞紐。

 

印尼將自身定位為全球南方國家積極代言者,展區規模也反映其企圖心,不僅比英國、德國更大,還位於 COP30 的蛋黃區,現場人潮絡繹不絕。印尼更搭建小舞台,由境內不同民族輪流演出傳統舞蹈與音樂,藉文化呈現其自然資本與碳匯潛力,成為本屆最具存在感的國家之一。

 

印年展區位於 COP30 的蛋黃區,透過不同民族傳統舞蹈與音樂展現其自然資本與碳匯潛力。圖為印尼的達雅克族 (Dayak)。 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巴西:打造全球合規碳市場開放聯盟

 

作為主辦國,巴西提出「全球合規碳市場開放聯盟」,已有 11 國加入,包括中國、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希望透過此聯盟連接各國市場,建立共同排放追蹤標準、避免碳權的重複計算、提高全球碳交易的透明度。

 

(延伸閱讀:永續燃料翻4倍、倡議新碳市場聯盟!COP30領袖峰會拋3大承諾,能改變全球氣候行動嗎?

 

巴西政府也正在製定一項涵蓋能源、運輸和工業領域的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希望利用其廣闊的森林資源優勢獲取高品質的碳信用。

 

巴西原住民族多元,兩位女士來自亞馬遜河域中間心臟位子的卡雅坡 (Kayapó ) ,華麗的羽毛頭飾 (cocar)是其重要特色。 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不過,在各國積極搶進碳市場的同時,市場本身也面臨考驗。過去一些自然碳匯專案曾因效益被誇大、治理不透明或未真正惠及社區而引發質疑,使碳權的可信度成為各界最在意的問題。

 

這也是為何PACM的制度化,與「能被驗證、可追溯」的高誠信度碳權,會是COP30各國最關注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