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30) 現場直擊及報導
「巴黎協定十週年」的尷尬時刻:各國領袖出席率低迷
COP30原本象徵《巴黎協定》簽署十週年的關鍵節點,應是各國檢視減碳進展、更新NDC 3.0(國家自定貢獻),與強化全球氣候資金承諾的重要時刻。然而,全球在地緣政治、經濟動盪以及美國取消多項氣候承諾的這一年,要推動新的共識並不容易。
各國領袖的出席象徵政治決心與國際合作的信號。然而,截至目前,確認出席的各國領袖僅「不到60位」,對比去年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 COP29 有75位領袖出席,而前幾屆在杜拜、埃及夏姆錫克、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氣候峰會,則均超過百位國家領袖參加。
這樣的出席差距,顯示全球氣候政治正面臨新的挑戰。隨著經濟壓力與地緣政治緊張升高,氣候議題的政治優先性在部分國家出現下滑,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之下凝聚共識,將成為 COP30 最關鍵的考驗。
企業界也發出警訊。多國商界領袖於 11 月 3 日在聖保羅召開會議,呼籲各國推動更有力的能源轉型融資政策。他們在一封公開信中敦促政府提供具體激勵措施,鼓勵採用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並支持企業加速投入清潔能源轉型。
COP30將於11月10日起在巴西貝倫舉行。圖片來源:COP30官網
住宿問題拖累「包容與參與」:氣候危機前線行動者被迫缺席
貝倫位於亞馬遜河口,是通往熱帶雨林的主要門戶。巴西選擇在此舉辦 COP30,原希望喚起全球對亞馬遜生態危機的關注。然而,這座城市平時僅有約1.8萬張飯店床位,如今預計迎接超過5萬名與會者,住宿價格因此飆升至每晚數百美元。
多個民間團體批評,巴西政府未能及早規劃平價住宿,導致許多來自氣候危機前線的行動者與青年代表無法負擔旅費。過去三屆 COP 在埃及、阿聯酋與亞塞拜然舉行時,當地政府對抗議活動多有限制,許多行動者原本期待能在民主國家巴西更自由地參與,但現實卻因成本問題被拒於門外。
為了補救,巴西政府臨時開放私人住宅、大學宿舍與學校作為臨時住宿,並提供部分開發中國家代表免費遊輪艙位。然而,民間團體批評這些措施來得太晚,許多參與者仍因簽證、交通與住宿費問題被迫取消行程。
雖然巴西多次重申以「包容與參與」為 COP30 的核心理念,但環保團體警告,這場峰會恐成為「史上最具排他性」的一屆氣候會議,讓最需要被聽見的聲音無法進入談判現場。
巴西環境部長席娃兒(Marina Silva)則表示,若缺乏全球協助與資源支持,氣候正義的原則將難以落實,「最脆弱的國家將繼續付出最高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