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微軟出手!強化碳市場透明度
過去幾年,碳權交易屢遭質疑,主要原因在於專案減排效益不彰,以及方法學更新速度緩慢,導致碳權買家信心受損。根據指數編纂公司MSCI(明晟)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球前12大碳登記機構共核發3.0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權,但其中1.8億噸最終被「註銷」,主因就是這些碳權的可信度與透明度皆不足。
MSCI指出,2024年遭「註銷」的碳權大多數來自REDD+和再生能源抵換項目。圖片來源:MSCI
然而,對企業而言,碳權仍是減碳的最後手段,當減排已達極限,無法避免的排放量便需透過購買碳權來抵銷。因此,亞馬遜、微軟和埃克森美孚近期宣布,將引進更嚴格的標準,並運用衛星技術和人工智慧系統強化監測能力。
碳產業新聞網站Carbon Herald報導,這項計畫由美國兩黨政策中心(Bipartisan Policy Center)發起,組成包含17名專家的工作小組(VCM Task Force),成員涵蓋林業龍頭 Weyerhaeuser、環保團體、原住民組織與碳權開發商等。
該小組正探討自願性碳市場的改革方案,包括建立類似美國環保署「能源之星」(Energy Star)的碳權認證系統,暫定名為「碳星」(Carbon Star),以提升市場透明度與標準化程度。
為何科技、能源巨頭要跨足碳市場領域?
事實上,它們並非單純出於環保考量,更涉及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隨著各國碳有價的制定,企業的減碳承諾已不只是形象工程,而是攸關競爭力與市場定位的關鍵戰略,並且對於科技業而言,雖然AI、雲端運算等技術持續推動業務增長,但其背後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也同步攀升。
以微軟為例,2023年碳排放量增加近30%,即使已簽約近20 GW的可再生能源,並購買超過700萬噸碳權額度,減排進展仍然緩慢。而亞馬遜雖已投資電動車隊和可再生能源,但資料中心耗電量因AI發展而大增,使得碳排放壓力持續上升。若無法有效減碳,不僅可能影響企業品牌信譽,也可能遭受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壓力。
然而,2023年的一項調查動搖了這些大型企業的計畫。全球最大碳權認證機構 Verra 被指控涉嫌造假,調查發現其售出的數千萬碳權效益存疑。這些碳權原本聲稱可減少秘魯等地的森林砍伐,但研究顯示,這些地區本身並不存在顯著的砍伐風險,讓其減碳成效大打折扣。
調查還指出,超過90%的雨林相關碳權對減少碳排放幾乎沒有實際效果。這些發不僅現嚴重打擊市場信心,也導致Verra CEO辭職。(延伸閱讀:中油也買過... 全球最大碳權認證機構疑涉造假,沒有減碳還加速暖化!)
2024年8月,Verra也宣布撤銷因品質問題撤銷來自中國的37個水稻減排項目。該機構表示,有證據表明,這些項目中至少超過一半從未真正實施。(延伸閱讀:中國「水稻減排」假碳權,造假手法曝光!農民:從未聽說過碳交易)
碳市場新趨勢:直接空氣捕捉、BECCS 需求攀升
儘管在2024年,全球國際自願性碳市場的活動增長仍然緩慢。但專家指出,這並非全然負面發展,因為更多買家轉向高品質、具影響力的專案。雖然再生能源和林業相關專案仍占主導地位,但與此同時,新進入者也推動更多元的解決方案,包括直接空氣捕捉(DAC)等技術。
以微軟為例,該公司2024年成為全球最大碳權買家之一,並積極採用碳移除策略。在去年購買的550萬噸碳權額度中,近80%來自生物能源碳捕捉與封存(BECCS)專案。
根據碳產業媒體Carbon Credits的資料顯示,BECCS 碳信用的平均價格高達 389 美元(約新台幣12,750元),遠高於2024年整體市場平均價格的 189 美元,顯示高品質碳權的需求仍然強勁。
這場自願性碳市場的改革,不僅關係到企業能否實現環境目標,更直接影響全球氣候行動的成效。隨著工作小組的推進,市場期待能建立更透明、高效的碳交易體系,為企業的永續發展提供穩固支撐。未來,企業勢必需要同步強化內部減排措施與外部碳補償策略,在維持競爭力的同時履行環境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