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交易市場概況
放眼全球,目前國際上共有34個正在實施中的碳交易體系,觀察市場規模及發展成熟度,又以歐盟、中國以及韓國這三個地區各有其代表性,下表分別呈現了2023年三個地區的市場表現。
表一、2023年全球主要碳市場平均價格(單位:各國貨幣/噸)[1]
歐盟電力結構改變伴隨需求減少 下半年碳價走弱
歐盟碳交易體系自2005年運作以來已歷經多次市場變革與挑戰,在2023年的市場表現中,歐盟碳價呈現起伏不定的現象。
雖然碳價在年初曾達到每噸100.29歐元的高點,但在下半年出現了下滑趨勢,主因為需求疲軟和能源產業的結構性轉變,一方面來自化石燃料的電力供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產能增長趨勢強勁。
展望未來,歐盟將採取更積極的減排措施,但考量到歐洲經濟成長動能趨緩,預期2024年平均價格將略低於前一年度。
中國碳市場驅動力有限 交易活躍度不均
2021年成立的中國碳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現階段僅涵蓋約2,000家的電力行業。截至2023年底為止,中國碳價相較年初上漲了44.4%,上半年受限於交易動能不足,價格波動率低。下半年起,碳價明顯走升,十月份價格更創下歷史新高,來到每噸81.67人民幣。由於缺口企業為滿足履約要求,在履約截止日的前兩個月,成交量表現皆分別較前一個月高出260%。
放眼2024年,政府應加速擴大產業涵蓋範圍,例如優先考慮納管受歐盟碳邊境稅影響的產業,預計全國約70%的排放量將可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對此,隨著管制產業增加,也將有望提升市場活躍度。
韓國碳市場情緒低迷 供過於求問題未見起色
韓國碳交易體系覆蓋全國高達74%的碳排放量,儘管如此,市場供過於求的情形仍待改善。相比同年一月,韓國碳配額的最後收盤價跌幅達43.8%,顯示出市場情緒低迷的現象。
隨著碳配額轉換階段的到來,九月份碳價一度飆升至每噸1萬4,600韓元,然而短暫的正面訊號仍難以鞏固投資人信心,碳價至年底前持續呈現下滑的趨勢。有感於此,韓國政府祭出多項改革措施,未來一年仍將持續鎖定市場供需情形。
全球碳政策追蹤
回顧2023年,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 55% 的國家或地區正在使用排放交易體系,其中包含施行中與計劃施行的地區,而所涵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占全球總體的17%。
隨著各國碳定價實施至今,目前以美洲、歐洲及亞洲地區較具發展動能,但有鑒於運作模式迥異且進展不一,因此將聚焦討論這三個區域發展情形,一方面彙整過往的市場表現成果及重大變革,另一方面,也將針對2024年即將上路的最新政策進行追蹤。
圖一、全球碳稅及排放交易體系實施圖[2]
歐美地區舉足輕重的氣候政策影響力
在全球氣候行動舞台上,美國與歐盟地區的氣候政策影響力至關重要。以美國為例,作為世界排放大國,在2023年的減碳進程中,美國成功達到經濟成長與碳排脫鉤的雙贏現象,這一成就主要歸因於燃煤電廠的退役和再生能源裝置增長的雙軌趨勢。
在氣候法案的推進上,美國《清潔競爭法案》似乎無疾而終;與此同時,新的碳關稅草案《外國污染費法案》去年11月於美國國會提出時又掀起一波討論。在碳交易體系方面,美國仍未解決其顯而易見的困境,也就是缺乏全境統一的碳交易管道,建議政府參考加州碳市場的成功模式,以佈局健全的市場機制。
探索碳市場新商機 亞洲地區成新興舞台
當今碳市場的格局早已延伸至亞洲,各地的排放交易體系逐漸形塑。歐美地區在全球碳市場中僅管佔有領導地位,但亞洲地區也不落人後,具備碳權市場開發潛力,主要國家包含中國、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等地區。
以發展自願性碳市場的東南亞地區而言,泰國的自願減排計劃(T-VER)的實施至今年為止已邁入第十年,雖然去年投資人對自願市場產生卻步,使得碳信用申請量微幅下滑,但值得期待的是,泰國也成為全球首個完成《巴黎協定》第6.2條的國家,與瑞士成功達成碳信用轉讓協議,奠定了跨境碳信用轉讓與交易的基礎,說明在這個新市場底下,企業也能從中佈局更切合自身需求的市場參與機會。
全球碳趨勢下的企業機遇
無論是由歐美等主要經濟體所推動碳定價規則,或是具備開發潛力的亞洲地區,在碳交易或碳稅制度方面,各國紛紛計劃推行相關政策,碳市場無疑是企業未來所須面臨的議題,也正因為此,企業在落實國家低碳發展目標的同時,該如何挑選市場以及如何運用工具,正具有可發揮的空間。例如,東南亞自願性碳市場快速崛起,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皆已設立碳權交易所,企業可以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管道來購入或開發出售碳權。
除此之外,為了提升產業綠色競爭力,創新技術與服務的推出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未來,碳市場將持續受到國內外政策、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1] 交易數據來自歐洲能源交易所(EEX)、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韓國碳排放權交易所(KRX)。
[2] 統計數據引用自自世界銀行。
※本文授權自InfoLink Consulting, Reccessary,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