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COP28直擊/遠離漂綠!要高品質的自然為本解方NbS,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發表十項關鍵訊息

COP28直擊/遠離漂綠!要高品質的自然為本解方NbS,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發表十項關鍵訊息
撰文: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員 李倫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攝影/李倫 日期:2023-12-05

去年在COP27受到高度重視的自然為本解方(NbS),今年COP28大會一開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便發表十項關鍵訊息提醒各界,高品質的NbS很重要,應顧及環境及社會的完整性。

 

聯合國第28屆氣候變遷大會(COP28)如火如荼展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於會議第一日為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bS)提出建言,並在主辦的「為自然團結」(Unite for Nature)展館,邀請前任祕魯環境部部長、也是COP20主席普爾加·維達爾(Manuel Pulgar-Vidal),以及國際環境法專家共同交流本屆大會成功的要素。

 

IUCN發表十項關鍵訊息

 

IUCN以自然生態保護立場,發表十項關鍵訊息,內容為:

 

  • 確保公正轉型的框架下,有時間限制地逐步淘汰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所有化石燃料。

 

  • 今年首次全球盤點應在COP28產生更強大且明確的成果,從而促進2025年制定更具雄心的國家氣候目標。

 

  • 強化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危機之間的相互聯繫、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bS)的角色,並於三項里約公約,即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生物多樣性公約》(CBD)與《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UNCCD)之間建立更大的協同作用。

 

  • 締約方在制定接下來的NDC時,需納入具體且有野心的NbS。

 

  • 擴大全球氣候融資,以支持在緩解、調適以及損失損害所採取行動,須包含擴大實施高品質(high integrity)的NbS,並增加直接資助原住民與地方社區(IPLC)的資金比例。

 

  • 在開發、驗證與擴大高品質NbS時,應參考IUCN所發布的「全球自然為本解決方案標準」(Global Standard for Nature-based Solutions)。

 

  • 加速且負責任地發展再生能源,須確保公正轉型,以避免對社區及生態造成衝擊,並為生物多樣性帶來正面效益。

 

  • 避免突破《巴黎協定》的1.5°C限制,且不依賴未經證實、測試和不受監管的地球工程技術來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 強調包容性和公平氣候政策與行動的重要性,這些政策與行動須考慮脆弱群體,特別是原住民、婦女、青年的需求與權利。

 

  • 鼓勵私營部門、民間社會和所有利害關係人,盡最大努力、具雄心地解決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危機,並支持公平和公正轉型。

 

▲IUCN場館首場邊會許多專家齊聚一堂,向COP28談判代表提出建言內容。攝影:李倫

 

高品質NbS很重要! 不應作為延遲氣候行動或抵消碳排用途

 

NbS具有減緩及調適氣候變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近年受到高度關注和討論,為避免遭有心人士利用而成漂綠工具,邊會與談者都呼籲開發NbS專案,應顧及環境及社會完整性。

 

IUCN於2020年所發布的《全球自然解決方案標準》(Global Standard for Nature-based Solutions),提供8個具體標準及28項指標,引導NbS的利害關係人從設計、執行到評估階段中進行自我評估,以擴大NbS正面影響、防止任何對環境及社會的負面衝擊,並有助於進一步引導資金與決策。

 

 

 

▲IUCN 2020年出版的《全球自然解決方案標準》。圖片來源:IUCN, Global Standard for Nature-based Solutions

 

在這場眾所矚目的國際會議中,接下來幾日,全球都期盼COP28能否具體回應首次全球盤點報告,並產出具雄心的大會結論,來驅動各國強化下一輪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

 

▲公約秘書處預期將有超過7萬名代表出席COP28。攝影:李倫

 

【參考資料】

Climate Home News(2023年11月30日),Countries pledge $400m to set up loss and damage fund

IUCN(2023年11月30日), IUCN at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28

IUCN position paper for UNFCCC COP28

IUCN(2020年),Global Standard for Nature-based Solutions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內容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