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喊減塑,包裝卻還是塑膠山?永續包裝卡關三大原因一次看懂

喊減塑,包裝卻還是塑膠山?永續包裝卡關三大原因一次看懂
撰文: CSRone/ 游絨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Unsplash 日期:2025-08-07

在全球塑膠危機與氣候變遷壓力日增的當下,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用「不買單」的方式對過度包裝說不。品牌與零售商該如何回應這股減塑浪潮?本文深入解析消費行為的轉變、永續包裝難以普及的結構性困境,以及 AI 與新創如何成為突破轉型瓶頸的關鍵力量。從制度到科技,從包裝設計到消費現場,邀你一同看見「減塑革命」背後的真實挑戰與機會。

面對全球塑膠污染與氣候危機,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正在悄悄改變。一份來自品牌顧問公司 Aura 的調查顯示,約 37% 的北美消費者與 42% 的歐洲消費者,會因為包裝不夠環保而拒絕購買商品。

 

儘管塑膠仍是當前最普遍、便捷且低成本的包裝材料,來自消費端的減塑壓力正逐漸逼使品牌與零售商重新思考他們的包裝策略。

 

你可能還想看: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重啟!源頭減產、誰為污染買單成兩大爭點,台灣年底提減塑里程碑

全球首創「自打包起司」!雀巢用做起司剩下的乳清當包裝,吃完袋子可自然分解

 

消費者不買帳,品牌包裝開始失寵了?

 

長久以來,消費者普遍對超市與品牌的「過度包裝」有所怨言。但現在,他們不再只是表達不滿,而是直接用「不買帳」來抗議。

 

調查指出,高達 80% 的受訪者認為產品包裝過度,甚至有近半的人主動選擇更環保的替代品。此外,民眾也愈來愈關注塑膠中的化學風險,一項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指出,塑膠中超過 4,200 種添加物具有持久性、有毒或生物累積性,這些未知風險讓消費者更傾向選擇無塑、少塑商品。



然而,僅有 57% 的北美受訪者意識到「塑膠包裝與氣候變遷有關」,顯示教育與倡議仍需加強。

 

品牌說要減塑,但為什麼包裝還是塑膠山?

 

消費者對塑膠包裝的反感,正逐步促使零售商調整做法。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企業往往陷入「說一套、做一套」的質疑。例如英國與澳洲的連鎖超市一方面鼓吹減塑,另一方面卻仍販售使用塑膠盒包裝的水果,像是小番茄,讓消費者批評其為「雙面人」。

 

這類爭議雖迫使企業做出減塑承諾,但要真正落實包裝轉型,卻面臨供應鏈結構、物流安全與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戰,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推動。

 

即便如可口可樂與聯合利華等國際品牌,原先承諾在 2025 年前全面實現可回收、可堆肥或可重複使用包裝,如今也將目標延後至 2030 年,反映出實務推動上的瓶頸與現實限制。

 

事實上,儘管全球在環保包裝技術與政策推動方面已有進展,永續包裝距離成為市場主流仍有一大段路。目前估計,全球僅有約 15% 至 20% 的包裝可被歸類為「永續包裝」,其中包含可回收、可重複使用、可堆肥,或使用回收與生質材料製成的選項。

 

但問題在於,這些標示為「永續」的包裝,實際效果有限。全球只有約 14% 的塑膠包裝被真正回收,而高達 46% 最終仍進入掩埋場,顯示許多所謂「可回收包裝」在現行制度與回收機制下,難以落實其環保效益,也暴露出其中潛藏的大量漂綠風險。

 

儘管全球在環保包裝技術與政策推動方面已有進展,永續包裝距離成為市場主流仍有一大段路。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永續包裝卡在哪?成本、回收還是制度的鍋?

 

根據《Forbes》與《Packaging Gateway》,即便永續包裝技術逐年推陳出新,卻尚未真正成為市場主流,背後原因不只在於品牌意願,更與整體制度環境有關:

 

1. 原生塑膠成本過低,使替代材質缺乏競爭力。


2. 回收與堆肥基礎建設不足,導致許多號稱「可堆肥」的包裝實際上仍進入掩埋場。


3. 政策支持與標準不一,使新創與品牌難以擴大應用規模。

 

即使是備受矚目的「生物可降解或生物可分解塑膠」,也在實務中遭遇限制。例如,PLA(聚乳酸)雖被標榜為「生物可降解的塑膠」,但僅限於送入工業堆肥設施才能有效分解。

 

根據 Swiftpak,即便原料為生質來源,PLA 若未經高溫與特定微生物處理,就無法在實際環境中堆肥,反而可能干擾傳統回收流程,削弱其益處。

 

誰能在減塑轉型中脫穎而出?

 

儘管困難重重,減塑與包裝創新正迎來轉機。除了消費者持續施壓,政策面如「延伸生產者責任制度(EPR)」的實施,也將強迫企業承擔回收與處理成本,進一步推動設計減量與重複使用包裝的發展。未來,新創企業與大型品牌的協作,將是打破困局的關鍵。

 

對品牌與零售商而言,永續包裝不再只是形象工程,而是攸關市場競爭力與消費信任的基本門檻。當消費者不再為過度包裝買單,誰能率先調整步伐,誰就有機會在下一輪的品牌競賽中脫穎而出。

 

在這場轉型競賽中,AI 技術也正扮演加速器的角色。德國新創 one.five 就是代表案例之一,其團隊結合 AI 模型與生物材料科學,打造出一套能預測包裝「市場適配性」的平台。這項技術能在產品尚未打樣前,就模擬其在性能、價格、法規與製造可行性上的表現,大幅壓縮開發時間與風險。

 

one.five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Claire Hae-Min Gusko 接受《Forbes》採訪時表示:「我們不是缺乏創新,而是缺乏基礎設施、法規協調與市場對齊。」

 

這種「技術已成熟、制度卻未跟上」的困境,在業界早已屢見不鮮。由於各國長期對石化產業提供補貼,導致塑膠原料成本壓低,使原生塑膠在價格與供應穩定性上持續佔據優勢,進一步壓縮了永續材料的市場空間。

 

儘管永續包裝逐步受到關注與應用,但受限於成本高昂與量產難度,始終難以真正取代主流地位。

 

據《Forbes》,德國再生塑膠交易平台 Cirplus 的執行長 Christian Schiller 呼籲應儘速導入塑膠稅、補貼制度改革,以及強制性的再生材料使用配額,才能扭轉目前「越不永續、越便宜」的市場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材料創新與數位化決策,全球也正出現一波「回歸重複使用」的浪潮。報導指出,包括以海藻、植物纖維製成的可分解包裝,以及適用於補充式銷售的可重用容器,皆逐漸在歐美市場擴展。

 

而多國城市也開始試行重複使用系統(reuse models),為商品包裝建立「循環」替代方案。

 

永續包裝的下一步,並不只是選擇哪種材料,而是如何重塑整個「包裝思維」:從一次性消費走向循環價值,從企業單打獨鬥走向跨界共創,從低成本導向轉向高價值定位。

 

AI、政策、材料與制度,將共同決定這場轉型的速度與方向。而誰能率先整合這四力,就有機會在這場市場與環境的雙重競賽中,搶佔先機。

 

資料來源:Wall Street JournalPackaging GatewayGreen PeaceForbes

 

※ 本文授權自《CSRone》,原文標題:減塑聲浪高漲,永續包裝卻卡關?三大關鍵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