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哪位總統候選人最能領導台灣落實永續?看這11個指標

哪位總統候選人最能領導台灣落實永續?看這11個指標
撰文: 方格子/氣候議題特派員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氣候議題特派員 日期:2023-10-11

2024總統大選將在明年1月13日舉行,隨著各政黨陸續推派出候選人,選情也越趨白熱化,每位候選人的氣候政策、能源政策你了解了嗎?哪位候選人最有可能落實永續發展目標呢?

本文整理綠色和平近日發布的《守住升溫1.5°C:氣候領袖政策藍圖——啟動臺灣淨零競爭力》,幫助你快速認識每一項綠色政策建議的內涵,以藉此檢核每位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歡迎到綠色和平官網了解每位候選人表態的最新進度。

 

一、打造臺灣多元綠能


1. 企業綠電自發自用輔導計畫

 

RE100(100% renewable energy)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全球已經有超過400家企業加入,包括台積電、歐萊德、國泰金控等臺灣企業。這些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年到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並且逐年提報使用進度。

 

對此,政府應該藉由補助、獎勵、媒合等方式,協助企業從綠電的消費者轉型成產銷者,投入綠電「自發自用」,好如期達成RE100的目標。

 

2. 地熱發電加速器:法規、設備、地方共榮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國內有上百個溫泉與地熱徵兆,非常具有地熱發電潛力。美國商會在今年(2023年)6月發布的《2023臺灣白皮書》(2023 Taiwan White Paper)中也表示,臺灣政府應該實施更積極的政策以鼓勵地熱能源的發展,針對地熱能源制定地熱能源的明確法律及法規,讓潛在投資人得以規劃可能的商業模式。

 

為了加速地熱發電的進程,綠色和平建議政府:

■建立完善的地熱法規架構,提供友善的地熱發展投資環境
■強化資源探勘,並完善電網設備
■與紐西蘭、印尼等具地熱發電經驗的國家進行技術與人才的交流和合作
■尊重原住民傳統領域,以共享利益為原則,建立開放、透明的溝通機制

 

3. 布局氫能產業鏈

 

2021年5月,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在《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當中將「氫與氫基燃料」指名為全球去碳化的七個重要策略支柱之一。IEA也預測,在2050年淨零碳排的情境下,全球低碳氫能產量將達一年5.3億噸,較2020年成長近六倍,主要用於運輸、工業製程和電力部門。

 

雖然在2022年3月,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經將氫能列為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第二項關鍵戰略,但氫能應用的技術標準、法規及基礎設施卻尚未齊備。對此,總統候選人應該考慮在未來拉高氫能治理層級,加強跨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加速推動氫能相關的研究與規範。

 

你可能也想看:繼離岸風電,政府下個目標是「發展氫能」!謝金河曝「這公司」埋首18年,如今股價大漲、市值大增

 

4. 全民投資綠電:為公民電廠融資

 

什麼是「公民電廠」?簡單來說,「公民電廠」(Community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是以人民為主體、由人民自己集資來發展的再生能源事業。然而,目前臺灣公民電廠的發展卻面臨著行政流程繁瑣、小型案場融資困難等障礙。臺灣未來的領導者應該積極協助突破困境,具體作法包括:

 

■提高協調層級、修改配套法規,鼓勵地方政府、一般民眾參與投資綠電發展
■將公有屋頂和閒置土地,優先提供給社區居民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與儲能設備
■編列預算成立公民電廠發展基金,吸引民眾加入投資太陽光電的行列

 

二、提升淨零軟實力


1. 綠領青年就業計畫:強化淨零就業力

 

根據104人力銀行,綠領人才職缺平均每月高達2,000個,10年來成長了6.5倍。可見政府必須積極制定綠領人才的培訓策略,以因應未來全球政府與企業的綠色轉型趨勢。

 

對此,綠色和平建議總統候選人思考以下措施:

 

■建立產官學合作制度,推動氣候與淨零學程
■鼓勵企業提供綠色就業與實習機會
■提供綠領相關的職業培訓和轉職支持,建立培訓課程的成效追蹤機制
■提供綠領人才獎學金、補助金
■提供綠色產業稅收優惠

 

你可能也想看:「綠領」人才大爆發!永續管理師工作內容是什麼?不可不知的4大工作重點
 

 

2. 六都淨零示範區

 

為了達到2050淨零目標,政府應該透過零碳交通、建築能效、綠能與儲能、城市綠化等策略,在2030年前推動「六都淨零示範區」,具體作法包括:

■新建物與翻新建物符合「近零碳建築」的建築能效等級
■鼓勵民眾家中以熱泵、電磁爐取代瓦斯設備
■推動零碳交通運具以及共享制度

 

3. 打造淨零智慧交通區

 

參考義大利、荷蘭、美國等地的做法,未來的氣候領袖應該審慎思考:

■擴大城市無車區、降低汽車行駛速限、限制燃油車輛進出
■改善自行車道以及人行道
■結合住宅區、公共交通和自行車基礎設施,增加共享電動汽車輛數以及站點數
■規劃電動汽機車停車位、充電設施等

 

4. 制定大型活動淨零指引

 

針對大型活動,政府應該著手盤點活動所產生的排放量,藉此制定「大型活動淨零指引」,內容應該包括能源、交通、材料等方面的減碳作為。

(P.S. 其實「大型群聚活動」有其定義:「每場次預計聚集人數達一千人以上,且持續二小時以上」)

 

5. 終結塑膠汙染:循環減廢政策

 

根據今年(2023年)年初邁德魯基金會(Minderoo Foundation)公布的《2023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2023 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全球在2021年製造的一次性塑膠垃圾總量高達1.37億噸,比起2019年多了600萬公噸。可見各國政府對「終結塑膠汙染」的力道還有待提升。

 

對此,綠色和平建議未來的臺灣政府盡速制定「全面重複使用策略」,措施包括:

 

■明定各產業的重複使用目標
■完善重複使用包裝產業的相關法令
■規劃預算協助重複使用包裝產業升級

 

 

三、保護自然碳匯

 

上面有提到,2022年3月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了臺灣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且提出了12項關鍵戰略。其中第9項就是「自然碳匯」。

 

什麼是「碳匯」呢?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三條,所謂的「碳匯」指的是:「指將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源或大氣中持續移除後,吸收或儲存之樹木、森林、土壤、海洋、地層、設施或場所。」

 

常見的自然碳匯庫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沿海,甚至包括城市綠地、農業農場等。一般認為,森林、海洋和土壤是三個主要的自然碳匯潛力領域,能夠有效的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機會成為減緩氣候變遷大功臣。

 

1. 保育綠碳:森林碳匯自然解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23年4月核定的《「自然碳匯」 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指明,我國森林總面積為219.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7%,因此臺灣的森林每年大約可移除將近2,190萬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抵減全國排放量7.6%。

 

為了確保森林的固碳能力,並且同時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綠色和平建議政府:

■確實盤點潛在的森林碳匯
■建立與當地原住民以及居民的協調共治機制
■確保森林碳匯的權責共享

 

你可能也想看:PUMA10年前就做、日冷邊復育紅樹林邊養蝦!宋欣真:TNFD自然解方不只是種樹

 

2. 保育藍碳:通過《海洋保育法》守護海洋碳匯

 

「海洋碳匯」,又俗稱「藍碳」,指的是海洋以及沿海生態系吸收二氧化碳的場域,包括鹽沼、紅樹林、海草床等。

 

今年3月,聯合國在長達十餘年的倡議與協商之後,宣布通過《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明文禁止工業捕撈、採礦、傾倒廢料等人為干擾,目標在2030年前保護至少30%海洋。這是繼40年前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之後,針對SDGs目標14「水下生物」的歷史性進展。

 

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200公里,但至今卻缺乏《海洋保育法》,無法落實《海洋基本法》第13條規定:「政府應本生態系統為基礎之方法,優先保護自然海岸、景觀、重要海洋生物棲息地、特殊與瀕危物種、脆弱敏感區域、水下文化資產等,保全海洋生物多樣性,訂定相關保存、保育、保護政策與計畫,採取衝擊減輕措施、生態補償或其他開發替代方案,劃設海洋保護區,致力復原海洋生態系統及自然關聯脈絡,並保障原有海域使用者權益。」

 

為了確保海洋碳匯和海洋生態能夠得到保護,綠色和平建議候選人在未來:

 

■立法通過《海洋保育法》
■透過監測、報告等方式,加強保護藍碳潛在區域
■在合理範圍內限制保護區內的人為活動,包含漁業行為、海洋開發、休閒遊憩等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原文:11個指標,看哪位總統候選人最「夠格」領導臺灣走向永續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