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低電價、低油價、低勞動薪資的「褐色體質」怎麼解?綠色產業轉型是關鍵

台灣低電價、低油價、低勞動薪資的「褐色體質」怎麼解?綠色產業轉型是關鍵
撰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李蘇竣 日期:2022-04-07

國發會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各界高度關注,民間也紛紛提出建言,盼進一步加強轉型成效。台大風險中心今(1)日表示,台灣低水價、低電價、低油價,是「褐色經濟」體質的國家,因此產業轉型更加重要。民間團體則呼籲中央儘早訂定無煤時程、完備電動車充電管理法源,並打好公民參與基礎,避免在轉型過程中犧牲弱勢族群。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民間團體呼籲,淨零轉型的過程中應加強民間參與。攝影:李蘇竣

 

民間籲訂台灣「無煤時程」  學者提醒還缺節能、能源效率

 

國發會3月30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簡稱淨零路徑),指出燃料燃燒是我國最大碳排放源,能源轉型將是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根據路徑規劃,我國必須在2050年達成再生能源占比60至70%,其中包含離岸風電、太陽光電及氫能等,火力發電也必須加上CCUS(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

 

關心淨零轉型的公民團體昨(3月31日)舉行聯合記者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指出,目前淨零路徑中「火力+CCUS」占比高達20至27%,但CCUS極度仰賴未來技術,若相關成本或運用狀況不如預期,不僅零碳能源的目標受挫,也會連累其他需要電氣化的部門,成為淨零排放的「破口」。民間團體呼籲,該路徑應補足「無煤時程」、「天然氣過渡橋接與退場」等具體規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建議,應明確規劃無煤與天然氣退場的時程。攝影:李蘇竣

 

台大風險中心今天也舉辦座談會,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法正表示,該路徑缺乏具體提升能源效率或節能的措施,難以抑制電力成長需求。

 

此外,綠能占比提高的同時,應加強建設儲能以及氫能產製設施,在電力需求較低時,將綠電用來儲能或產氫,才可使電力供需更平穩。林法正表示,不論如何,建構智慧電網是必備的,現在就要盡速培養本土技術。

 

低電價、低油價、低勞動薪資「褐色體質」 綠色產業轉型是關鍵

 

台大風險中心指出,台灣是褐色經濟體質的發展型國家,以低水價、低電價、低油價、低勞動薪資等生產成本發展經濟,導致能源轉型及產業轉型緩慢。應盤點目前產業結構與耗能、高碳排產業的問題,才能找出產業轉型之關鍵問題、擺脫褐色經濟。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台灣整體碳排放中,有57%來自於工業部門,淨零路徑卻未能清楚說明不同年分創新零碳製程占比、行業別氫能需求量及各耗能產業的產量推估等,無法發揮引導產業轉型之功能。他建議,要根本性的減少對於鋼鐵、石化原料、水泥等原物料的需求,導入循環經濟,加強工業相關管制,驅動產業轉型。

 

運輸方面,該路徑規劃2040年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但台大風險中心擔憂,針對廣設電動車充電設備衍生後續相關安全及管理問題,目前國内尚未有任何具體措施,建議先訂定電動車充電管理相關的專法或條例;此外,應提出海運業、航空業的減碳規劃及具體策略。

 

9000億預算夠嗎? 碳費費率是關鍵 學者籲及早徵「碳稅」替未來儲蓄

 

配合淨零碳排路徑,國發會宣布2030年前投入將近9000億的執行預算,其中主要靠國營事業(4400億)及新增計畫(3200億)為主要預算來源。然而綠色和平指出,國營事業的財務吃緊,光是台電今年1月稅前已虧損59億元,而中油到今年2月的累積虧損也已達600億元,逼近其資本額一半。

 

而新增計畫中包括《氣候變遷因應法》內的碳定價,綠色和平強調,有效碳定價的收入將是重要的支柱,但目前仍未提出任何法案,恐怕將是推動各項措施的阻力。綠色和平建議從明年開始徵收每噸300元的碳費,每年以10%遞增,才有足夠的預算與社會誘因,去實踐淨零路徑。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倪茂庭表示,碳費作為淨零路徑主要的政策工具,在費率設計上,應確保碳費能定期提升,跟上國際目標2030年時每公噸3000元。同時,考量到碳費的限制,政府應明確規劃「碳稅」時程,拉高治理的層級。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未來全球必須施行更多負排放技術,將需要大筆資金投入,應及早開始課徵碳稅儲蓄,因應未來需求。

 

民團:淨零路徑缺乏2030年中期目標 也應加強公民參與

 

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喊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但具有明確淨零路徑的國家卻是少數。台大風險中心調查,國際間僅有歐盟及其他至少14國提出淨零路徑,或是完整性相當於淨零路徑的長程減排規劃 ,我國公布淨零路徑值得肯定。

 

2050淨零路徑規劃里程碑。圖片來源:國發會提供

 

但淨零路徑沒有提到2030年減碳目標,也引發民間質疑。綠色和平就呼籲,淨零路徑必須提升2030年減碳目標至45%。台大風險中心則提醒,我國目前缺乏氣候調適政策、行動之路徑,建議應強化氣候調適專章、擬定淨零治理與調適之機制與路徑。

 

台大風險中心也建議,除了提出大戰略,更要優先釐清淨零轉型的風險,進行風險管理與公民溝通,建構跨世代、參與式的2030年及2050年願景,透過前瞻願景赢得社會信任支持,才能以綠色新政架構下進行淨零轉型。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補充,淨零轉型的關鍵是「不遺落任何人」,政府應將這筆預算優先進行衝擊評估,確認過程將對於哪些群體產生負面影響。民間團體強調,公布路徑只是開啟對話的第一步,期待中央、地方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協作與溝通,才是穩定打造淨零社會的基礎。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