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複合成長率高 後進者才有機會
劉揚偉說明,上面提出的三大篩選條件中,之所以定出3000億美元是因為市場規模要夠大,而年複合成長率高「我們新進入的人才有機會,如果是低的話,進入的人就沒機會,原來的人就占據那個市場」。
他指出,鴻海從這三個條件挑選出三個產業,第一就是電動車,「電動車在2025年有人估大概是6000億(美元);第二是數位健康,在2025年大概有5000~6000億(美元):第三是機器人產業,將近3000億(美元)」,且三者的年複合成長率大約都25~30%。
無人車就是機器人 EV與機器人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電動車與機器人其實關聯不小。
劉揚偉說:「你看無人駕駛的車子,其實是個機器人,那個機器人就是專門載人的機器人,它還是一個機器人,所以機器人跟EV(電動車)其實息息相關。」
台灣要跳出代工思維 就是要創造價值
對於他接掌鴻海後對於未來的期許,以及台灣產業界的下一步,劉揚偉也分享了他的觀察。
「我們過去在GDP很低的時候,可以參與的生意型態就是代工,造就了很多代工成功的產業。(台灣)產業本質就是代工,所很難跳出代工、成本競爭的思維。」
「為了下一代,我們絕對不能夠再侷限在代工思維。(台灣)要到(人均GDP)3萬美元,我們要賺更多的錢,唯一方法就是創造價值。」
「那我們如何去創造價值呢?我思考出來就是,在EV裡面去打造平台。」
鴻海要做B2B電動車平台 不做B2C整車
2020年鴻海公開MIH電動車平台,高調宣示進軍電動車後,外界不免期待何時有鴻海品牌的電動車在路上奔馳,但劉揚偉多次強調,鴻海不會做整車,也就是不會踏入B2C的電動車市場,而是做B2B。
他在節目上也說:「為什麼我們沒有想到說去造車呢?造車對整個台灣的產業來講,做B2C的造車不太合適,因為台灣的市場規模不大,而且有那麼多車廠在競爭,它沒有國內市場支撐這個品牌,就很難走出去。」
「但是B2B或是B2G(企業對政府),就是台灣產業擅長的。如何把它轉成B2B?做平台啊!平台的對象就不是消費者,車廠會是我們的目標客戶,那就變成B2B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動車之外,2019全年營收超過5兆元台幣的鴻海,已經把汽車零組件列為四大重要成長動力之一,產品橫跨車規強化玻璃、智慧座艙元件、車身結構體,以及車規線材及鏡頭等。
汽車零組件去年貢獻近百億營收 2025年上看兆元
汽車零組件2019年只貢獻鴻海集團近95億台幣營收,但劉揚偉在去年8月法說會上回應法人提問時預期,這塊事業可望在兩年後加速成長,「目標放在2025年,從市場趨勢及策略夥伴評估結果,2025年做到兆元規模,是非常可能的」。
若照劉揚偉的說法,汽車零組件的營收規模,可望在未來六年飆升約100倍,並與半導體、伺服器及消費電子零組件,並列為四大重要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