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員工高忠誠、低流動...日本「終身雇用制」為何被淘汰?企業經營「三神器」,跌落神壇

雇用改革》勞動生產力排在後段班   日本央行急獻策 「職務型雇用」打破終身制 日本企業經營新神器!
撰文: 李浩宇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Getty 日期:2023-05-24

「日本企業長期採用『會員型雇用』,主要原因是早前日本處在經濟高度成長期,公司需要的是『可以長久使用的人』,至於公司希望他會什麼技能,就等進了公司再說。」對會員型雇用制度透露一絲肯定意見的,是日本知名經濟學家、昭和女子大學全球經濟學院院長八代尚宏。

所謂會員型雇用,也就是「終身雇用制」,這是日本在二次戰後發明的法寶,日本製造業能在一九六○年代以後快速崛起,這招確實功不可沒。但現在,「日本已經處於低經濟成長期,加上全球高度數位化,比起『穩定的正職員工』,企業會更重視『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因此日本走入了『職務型雇用』的時代。」八代尚宏很快地補充。

 

雖是短短幾句話,但這段描述所鋪陳的轉折,對日本來說,卻是一趟宛如抽梁換柱、具有「轉骨」意義的改變。

 

一九五八年,專職研究日本企業的美國經營學者詹姆斯.亞貝格連(James C.Abegglen)在其著作《日本的經營》中指出:「日本企業經營擁有三神器,分別是終身雇用、年功序列、企業內工會。」而這三項神器,其實就是會員型雇用的內涵。

 

簡單解釋,大學畢業生被企業錄取後,企業就會把你當成是「會員」,按照你的性格、屬性分配到不同部門,之後再開始熟悉業務。「年功序列制」則是讓員工的薪水、升遷、退休金以年資論,資歷愈久,待遇更好。

 

至於「企業內工會」,參與成員必須具有正式員工身分,由於成員不論是勞方或是資方都在同一企業內工作,加上前述兩種神器的加持,員工對於公司的忠誠度較高,也因此工會在與資方交涉時都較溫和,形成一種企業內的和諧勞資關係。

 

這三項神器在戰後成為主流,長期支撐了日本企業的經營,但約莫自二○○七年後,改變的聲音逐漸出現。原因之一在於企業生產力的下降,根據日本財團法人「生產性本部」每年編製的製造業生產力指數,在○七年達到高峰後即出現下降,十餘年來雖有起伏,但始終未能超過當時高點;若與國際比較,二一年日本的人均勞動生產力也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三十八國中排名二十九,屬於後段班。

 

日本央行則於二二年釋出的一份文件顯示:「長期雇用可能是有益的,但同時也會導致結構僵化和效率低下。日本這類勞動力流動性低的國家,生產率成長幅度很低,傳統雇用型態缺乏靈活性、導致人力資本配置不當……,是一九九一年以來經濟復甦緩慢的主因。」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