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擔,來自一場與外資大股東的「千日鏖戰」。
彼方的總部位處北歐,是全球最大、旗下管理逾1兆美元資產的「挪威主權基金」。2017年2月,挪威主權基金以ESG之名對長榮海運提出質疑,自此,這家全球第7大的海運業者,就面臨一場「ESG奪還戰」。
一封「不尋常」信函 點燃了長榮、挪威主權基金「千日鏖戰」
場景來到印度西岸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小鎮阿朗(Alang),今年8月初,曾在長榮海運旗下服務、國際海事組織(IMO)編號9134282的「長聖輪」,緩緩駛進小鎮裡一家代號「G.N.」的船舶回收廠。
人口不到兩萬的阿朗,是全球最大的「拆船中心」,每年,全世界有大約近3分之1的退役船隻會被送至這裡,度過它們最後的生涯。如果一切順利,前述主管口中的「台灣船運史上第一次」、長榮海運與外資股東「千日鏖戰」的句點,都會在這裡完成。
畫下句點的關鍵是什麼?為何需要耗費超過1000個日子?答案,還是得先回到2017年的2月某日。那一天,長榮海運接到了挪威主權基金的一封「不尋常」來函。
信函詢問長榮海運如何進行船舶回收作業;當時,長榮方面儘管冒出「外資大股東關切船舶回收頗為罕見」的念頭,但仍未多想,回信僅簡單交代:「符合一般國際規範。」
回信寄出後,挪威主權基金未再提出其他問題,據了解當時情況的長榮員工回憶:「我們當時想,可能他們對回覆還算滿意,才沒有再多問。」然而,1年後的1則公告,粉碎了這樣的樂觀。
2018年1月16日,挪威主權基金宣布,將長榮海運及其他3家海運公司列入投資「黑名單」,也就是「禁止投資」。根據挪威主權基金當時說法,四家業者存有「嚴重破壞環境以及侵犯人權」的重大瑕疵。
大股東何以突然「翻臉」?原來,挪威主權基金所謂的「瑕疵」,是長榮海運的廢棄船隻未能依照歐盟認定標準,在合格的「船塢」內進行拆船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