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說的,前人們都說過了;我想要做的,有錢人都做過了。」台灣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的歌〈爛泥〉,除了唱出對人情世俗的觀感,也或多或少唱出我們商業經營者的心聲:身處同質化高度競爭、顧客被過多選擇淹沒的時代,說什麼、做什麼,才可以獲得顧客的青睞,讓業務朝預計的目標多走一些,讓組織的理念可以多傳播一點?
二○一八年已過了一半,面對下半年的種種挑戰,從該「說什麼」的傳播溝通、到該「做什麼」的營運調整,我們應該將資源投注在根據同業的發展重點持續追進(Benchmarking)?還是換個角度,從空缺之中找到機會,專注在差異化?我想,對於任何創業者與管理者而言,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從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成效管理》一書中的三個問題,我獲得了許多真實靈感。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擅長做什麼,且不費吹灰之力?」相較於行業中的其他企業,有哪一些方面別人並不擅長,然而我們卻能輕易創造更好的成果?以綠藤而言,我們習慣根據產品與理念發展溝通主張,再深入闡述對應內容;也許,我們可以據此強化核心能力。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不擅長做什麼,而其他企業沒遇到什麼麻煩?」誠實面對自己,有些我們面對的難題與挑戰,別人卻能毫不拖泥帶水地解決。以綠藤而言,根據市場趨勢快速開發新產品,對我們是極困難的挑戰。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決定不做什麼事,常常比要做什麼事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