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看不見的電動車生產悲歌!輪胎、馬達上都是童工血淚

看不見的電動車生產悲歌!輪胎、馬達上都是童工血淚
撰文: 科技報橘/Andy Liu     分類:S社會責任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3-22

剛果共和國的一名礦工,在全球最大開採「鈷」礦的 KCC 公司工作,早上 7 點就準時打卡上班,晚上 6 點下班。他的工作看似普通,但卻大大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為小至手機、筆電,大至電動車的電池,都需要用到由他開採的「鈷」來進行製造。

電動車的背後,是剝削勞工的悲歌?

 

全球每年約 70% 的「鈷」產量來自於剛果共和國,但是許多人權觀察組織長年來不斷警示,當地礦場的工作環境不佳、童工等一直是亟需解決問題。每天的開採作業需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因此高工時、高溫、飲食及飲用水供應不足的工作環境,都讓礦工們深感吃不消,且向上反映也得不到回應。

 

人權觀察組織 RAID 與美國科技媒體 The Verge 共同實地訪問了超過 10 位的 KCC 正職及約聘員工後,卻發現當地的工作環境遠比想像中還要差。除了前述的高工時、高溫、飲食及飲用水供應不足等問題外,薪資過低、無升遷機會亦是另一項問題。

 

其中一位受訪對象是 KCC 的外包約聘警衛,每週工作 50 個小時,但是月薪卻只有 135 美元(約新臺幣 4,050 元),只能負擔每月四分之一的開銷;另外一位約聘警衛也說道,每週工作時數約 66 個小時,但是每月薪資也只有 300 美元(約新臺幣 9,000 元),遠低於剛果共和國當地平均家戶(兩位成人、兩位小孩)的最低生活開銷 402 美元(約新臺幣 12,060 元)。

 

此外,RAID 也提到,勞動安全與保障、勞工被暴力相向、歧視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但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以 KCC 這種大型規模的民營礦產開採公司而言,勞工的工作環境較不受監督。

 

資方怎麼回應?

 

面對相關報導及員工的控訴,KCC 的最大股東 Glencore 跳出來回覆,強調該公司致力於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尊重人權、提供良好的勞動環境及合理的薪資,不分正職或是約聘員工。所有員工的報酬皆符合剛果共和國當地規範,且日薪皆高於當地的基本日薪 3.5 美元。

 

另外,公司也提供 KCC 員工在工作上所需的防護配備、完善的飲食,且在地底下工作的人員每天可獲得至少 1.5 公升的飲用水(連續 12 小時工時的人員可獲得額外 1.2 公升)。

 

最後,針對內部升遷的問題,Glencore 表示過去五年以來,公司已提供超過 3,000位 員工升遷機會,並提到以 2021 年 7 月來看,85% 的管理階層為剛果籍,且公司亦努力增加這個比例;不論員工是否為剛果籍,薪資福利都不會有所歧視。

 

英國薩塞克大學的一位研究能源政策教授表示,很多採礦公司的勞動條件只做到符合當地勞動法規訂定的最低限度,即便像 Glencore 所提供的勞動條件保障已可算是業界相對較不錯的,但是仍遠遠不足,可以做更多。RAID 執行長也提到,對於採礦行業來說,提升員工的勞動條件、薪資福利會大幅影響公司的獲利。

 

杜絕血汗故事,不讓電動車的未來發展蒙塵

 

KCC 的勞動條件問題被踢爆後,對於許多車廠來說,是艱難又棘手的問題。電動車的最大賣點是對環境和地球友善,但是電動車電池生產過程充滿著勞工剝削的問題,會讓許多潛在的消費者有所顧忌。

 

雖然特斯拉(Tesla)等車廠強調,該公司只與符合「RMAP 責任礦產確保計畫」(Responsible Minerals Assurance Process, RMAP)標準的供應商合作,但這樣仍無助於提升勞工權益的保障。

 

至於減少電動車電池使用「鈷」,甚至要求採礦公司撤出剛果共和國以減少商譽損失等想法,都無濟於事,因為電動車電池的製程仍相當仰賴其他金屬礦物的開採,仍會遇到相似的問題,且撤離剛果共和國的決定,對於當地的經濟與勞工又是一大傷害。

 

隨著電動車的需求增加,未來 20 年全球對「鈷」的需求可能會成長達 20 倍,故提升勞動條件是採礦公司、車廠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包含推動 ESG,做到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

 

另外,各國政府的角色必須介入,透過立法規範等管制手段以確保開採的過程符合企業社會責任,不要讓這一群最不該為氣候變遷危機負責的勞工付出最沉重的代價,不僅打破電動車的友善形象,也讓電動車的未來發展蒙塵。

 

最後,消費者是否也能思考一下,可以做些什麼為這些非洲的勞工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家中總有收不到訊號的角落嗎?Mesh Wi-Fi 是你相見不算晚的救星

電動車電池救星!輝能科技如何用固態電池逆轉勝?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