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巴拿馬運河70年來最嚴重乾旱、亞馬遜雨林開始排放二氧化碳…氣候變遷威脅,全球供應鏈難一帆風順

巴拿馬運河70年來最嚴重乾旱、亞馬遜雨林開始排放二氧化碳…氣候變遷威脅,全球供應鏈難一帆風順
撰文: 台灣銀行家/邱萬鈞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4-16

在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之後,造成全球供應鏈發生斷裂,大部分國家2021年開始的通貨膨脹多與此有關。

再加上2022年初的烏俄戰爭以及2023年10月後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引發中東地區的一連串衝突,造成紅海及蘇伊士運河的危機,大眾的注意力和解決方案多半集中在人為所造成的供應鏈問題,卻忽略了因為全球氣候變化造成運輸的不確定性增加,已成為全球貿易更大的隱憂。

氣候變化對全球供應鏈運輸的影響

 

根據歐洲中等天氣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所編撰的ECMWF Reanalysis V5(ERA5)資料,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8度,比2016年高出0.17度,刷新歷史記錄。在此同時,西半球最重要交通動脈之一的巴拿馬運河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由於海運是大多數產業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世界經濟勢將造成重大影響。

 

固然海洋溫度高升和乾燥狀況直接影響巴拿馬運河,但喚起人們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亞馬遜森林長期的濫墾濫伐,和2023年出現有史以來最乾燥的雨季,是否引發該鄰近區域的氣候變化?這個20世紀初期的人類工程奇蹟,如今也讓人懷疑是否是造成這場生態浩劫的幫兇? 

 

2023年適逢東太平洋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美洲沿太平洋地區的天氣又乾又熱,氣候變遷使位於中美地峽的巴拿馬運河因此遭遇70年來最嚴重乾旱,乾旱可說是衝擊了全球經濟。 

 

巴拿馬運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聖嬰現象季節持久 湖泊水位乾枯嚴重 

 

海運是全球貿易的支柱,位居西半球交通咽喉的巴拿馬運河近兩年來每年吞吐貨運量達到2.9億長噸,重要性不言可喻。而往來的船隻航線,以貨運噸位而言,主要以亞洲到美國東岸占最大,2022年比例超過50%,2023年則稍降到45%。

 

毫不意外地,中國船隻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該運河71%以上的運輸量不是始自美國,就是運往美國市場為終點。從2023年起,巴拿馬運河管理局(Panama Canal Authority, ACP)因應水位下降,提高通行費,採取以價制量,同時限制通過運河的船隻數量和規模,將每日交通量從36艘減到30艘船以下,並限制裝載量控制吃水尺寸。

 

這些措施主要影響了能源產品運輸、貨櫃和從美國運輸穀物的船舶,導致運輸成本飆升,尤其是美國能源產品的運輸成本。

 

咸認這一系列運河乾涸,與強烈的聖嬰現象季節(El Niño season)持久有密切關係,受到從亞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的信風(Trade Winds)驅動,起於2023年襲擊了太平洋地區的乾燥季節,預計持續到2024年中。 

 

由於巴拿馬運河是由一列相互連接的淡水湖加上人工開鑿河道組成,又因為高低落差,船隻上下通行須通過一段段不同水位的閘道,其營運高度依賴降雨。

 

位於西北側靠大西洋的加通湖(Lake Gutan)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水源,觀察其水位變化可一窺乾旱的嚴重性。﹝圖1﹞顯示從2017年1月起,加通湖水位全年季節性的變化。證諸過往,水位從7月的底部逐漸攀升到12月到第2年年初的高峰。

 

但2023年乾季不僅僅水量大幅下跌,且到10月之後水量無正常回升,多月創下7年來的同期最低記錄。

 

2023年6月至11月期間,加通湖水位在接近80英尺徘徊,而歷史正常的情況是於11月雨季結束,湖水水位應上升約為88英尺。

 

到2024年1月以後,平均水位不僅低於過去7年平均達4英尺,根據預測(紅色虛線表示從2024年2月到4月),預計到2024年4月將跌破2023年枯水歷史紀錄。 

 

 

 

若將水位轉換為貨運量資料,更可以了解枯水對於全球貨運造成的影響。隨乾季漸近,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預計這樣的水位將至少維持到2024年4月中(2024年2月預測的最新時間段),水位將低於80英尺的水平之下,最大吃水將下修到44英尺,屆時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將不得不加大限制過境船舶數量和載重吃水。

 

由於貨櫃輪吃水深度通常為50英尺,但自去年夏天以來,它們的吃水深度就被限制為44英尺。

 

這使得船閘可以在較低的水位下運行,從而減少加通湖的用水量。巴拿馬運河吞吐量的中斷與低水位相對應。如﹝表1﹞所示,與2022財政年度(2021年10月到2022年9月)相比,不僅每月過境船隻數減少,也因為單船搭載貨物減少,導致整體運河運輸貨物噸數下降。與2022年相比,2023年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貨物運量每月均減少10%。 

 

 

亞馬遜雨林遭破壞 造成生態重大浩劫 

 

固然中美洲區域生態破壞所造成的嚴重乾旱,與目前全球航運的危機難脫關係,但更值得正視的是亞馬遜雨林大量被破壞對整體人類文明所造成的威脅。

 

熱帶森林具有調節區域和全球氣候的功能,由於亞馬遜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雨林,被稱為「地球的空調系統」,產生降雨及自我維持的循環。而森林從空氣中吸收碳並將其儲存在地下,為防止其化作二氧化碳上升到大氣中,因此雨林不宜開發。

 

另一方面,雨林地力不足,其農業價值並不高,除非施用大量化學肥料改良土壤,否則難以用於農作生產。其實,除了原生植物外,雨林不利於其他植被生長。

 

亞馬遜森林砍伐不僅會使雨林無法再產生生存所需的降雨量,還會向大氣中釋放碳,並超過它們所能捕獲的碳,以至於產生兩個深具生態毀滅性的效果:

 

第一是有更多樹木因欠缺雨水而亡,雨林面積下降,並導致更嚴重、更持久的乾旱。

 

第二則是隨著更多的碳被釋放到大氣中,周邊地區的降雨週期受到影響。由於其雨林面積甚大,其影響範圍之廣不可想像,亞馬遜南北數千英里的地區可能會出現乾燥的氣候,使美洲大陸和世界其他地區遭受災難性破壞。 

 

在2024年2月重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626)由Bernardo M. Flores等學者所發表新的研究「亞馬遜森林系統的關鍵轉變」(Critical Transitions in the Amazon Forest System),發現在未來幾十年內,因為氣候變遷、森林砍伐和像該地區目前正在經歷嚴重乾旱造成的大面積破壞,超出了其恢復能力,多達一半的亞馬遜雨林可能會變成草原或生態系統減弱。

 

由於雨林生態極為脆弱,這個地球上十分之一陸生物種的家園,將陷入嚴重的缺水,並引發整個森林崩潰。現在亞馬遜河流域東南部因雨林已經歷了大規模森林砍伐和火災,破壞超過了恢復的程度,造成部分森林已經開始排放比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若是亞馬遜雨林生態系統崩潰,哪怕只是部分,因存碳的樹木被退化的樹木所取代,將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可能高達20年全球排放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物質,而這些樹木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水,足以大幅擾亂全球降雨模式和溫度,造成新的生態浩劫。 

 

立即行動救雨林 解決生存問題 

 

有人認為或許將海水抽入巴拿馬運河或是主要的湖泊當中,可以解決問題。事實上許多湖泊,特別是加通湖,是中美洲國家民生用水的主要來源,引入海水根本不可行。若是採用其他河流改道為運河供水,極可能會造成對中美洲環境重大影響,對當地(尤其是原住民)社區幾乎產生毀滅性破壞。

 

墨西哥2023年底完成並通車的鐵路工程,特萬特佩地峽的洋間走廊(Interoceanic Corridor of the Isthmus of Tehuantepec)提供了連接太平洋及大西洋新選擇,未來效益值得觀察。

 

另巴拿馬其鄰國尼加拉瓜,目前結合中資進行運河開鑿計畫,不僅經濟利益備受質疑,運河長度將為巴拿馬運河的3倍半(預定全長278公里),對所行經的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洲最大的湖泊)造成的生態影響,成為更大且更嚴重的問題。

 

事實上,中美洲這部分的區域生態體系極為複雜脆弱,也是造成縱貫南北的泛美公路唯一斷點的主要原因,不僅基礎建設開發不易,之後維護更為困難。為了兼顧經濟及永續經營,如何由生態環境的改善,妥適維繫巴拿馬運河目前設計的營運模式,似成為目前最適的解方。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和森林砍伐導致聖嬰及反聖嬰現象(La Niño)高頻率反覆、強烈震盪且越加持久,巴拿馬運河的未來前景產生重大變數,提高了進出口以及運輸成本,加大全球貿易不確定性。2023年,亞馬遜地區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起因於氣候變遷、大量森林砍伐以及太平洋的聖嬰現象。

 

此外,生態破壞已造成中南美洲農業生產衰退、經濟凋敝,成為助長犯罪的淵藪,當地大量居民不得不離鄉背井無證進入美國,形成惡性循環,威脅區域穩定。解決之道似只有針對氣候變遷,尤其是對亞馬遜森林濫墾濫伐採取立即而有效的行動。(本文作者為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