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塑膠權是什麼?塑膠排放真的可以「中和」嗎?三大塑膠抵銷權交易配套一次看

塑膠權是什麼?塑膠排放真的可以「中和」嗎?三大塑膠抵銷權交易配套一次看
撰文: 太報/陳家齊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12-12

就像一些大型企業已經宣布他們的業務已達到「碳淨零」、沒有製造溫室氣體一樣,一些大型跨國企業也開始聲稱他們的塑膠垃圾已經達成淨零目標,像是百事公司(PepsiCo)與雀巢。這些企業付錢支付「塑膠排放權」(plastic credits),抵銷掉他們銷售消費產品而製造的塑膠瓶、塑膠袋垃圾。那麼,這套「塑膠權交易」抵銷制度(plastics offsets),可以解決人類製造塑膠垃圾的汙染問題嗎?

塑膠排放真的可以「抵銷」嗎?


彭博新聞報導,首先,這套制度規模還很小,就已經引起環保人士的憂慮,擔心這和碳權交易同樣會有「洗綠」的弊端。信用可疑的塑膠排放權交易,可能只會變成大企業繼續製造塑膠垃圾的遮羞布。而進一步來說,目前市場上交易的塑膠權,其塑膠垃圾處置方式主要並不是回收再製,而是燒毀成為能源。也就是說,看似解決塑膠垃圾的制度,最終卻造成更多溫室氣體排放。

 

這與塑膠垃圾的特性有關。非常大一部份的塑膠垃圾,像是洋芋片、零食的包裝袋,因為是多種複合材質組合生產,很難重新分離出其中的鋁、塑膠、甚至紙纖維的複合材料,要回收利用無法達成經濟效應,燒掉是最好的處置方式。


成立至今僅4年的新加坡PCX交易所是目前最大的塑膠排放權交易市場。該交易所販售的塑膠排放權,主要來自菲律賓的塑膠垃圾處理產業。

 

PCX表示他們每年處理掉3萬2000公噸的塑膠垃圾,等於230隻藍鯨的重量。但是,菲律賓的新聞聯合調查Cover Story發現,PCX在菲律賓處理的塑膠垃圾,絕大部分都是送去水泥廠當作燃料燃燒。


塑膠垃圾處理與水泥廠產業密切結合,是一個科學技術造成的巧合。水泥廠生產水泥的煅燒過程,是把水泥原料送進窯爐中,以大約攝氏900度的高溫燃燒。

 

這套燃燒設備傳統上多半是使用煤,而回收的塑膠垃圾剛好適合拿來當替代燃料,而且經過如此高溫的燃燒,會比露天焚燒塑膠垃圾,產生的有毒氣體更少,燃燒完的塑膠廢渣也會更「乾淨」。

 

目前的抵銷權絕大多數來自燒塑膠

 

問題在於排碳量。根據PCX自己的評估,燒塑膠垃圾比起燒煤,所能減少的排碳量微乎其微。英國里茲大學塑膠垃圾專家庫克就對彭博新聞說,燒塑膠取代燒煤碳,所能貢獻的減碳效應「低到可以忽略」,他說:「這基本上就只是燒兩種不同的碳來源。」

 

雪上加霜的是,如果塑膠垃圾的收集、運送過程又會耗損更多的燃料,那麼製造的溫室氣體可能還會更高。這樣的問題在各種「回收資源」上已經屢見不鮮。二手回收衣物、回收電子產品,這些東西其實根本上來說就是垃圾,大量產生這些垃圾的先進國家往往不會願意在自己本地處理,而是收集運送到貧窮國家進行處理。非洲大量的垃圾掩埋場、露天燃燒場都是在處理歐洲產生的垃圾。


綠色和平組織菲律賓分部的環保人士雷德斯馬就說:「(燒塑膠)負面效應遠超過任何正面效益。」荷蘭投資人永續發展基金會(Dutch Association of Inves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管理人梵提爾也說,使用回收塑膠作為燃料「牽涉到了太多的風險」。


但是塑膠燃燒的成本遠低於塑膠回收再製,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妥善的管理,擴大塑膠權交易市場的後果,可能就是燃燒更大量的塑膠。環保倡議組織SourceMaterial對PCX交易所的分析顯示,回收塑膠再製成品的成本,比起把塑膠當燃料燃燒,高達6倍。


但無論如何,在確保製造最低毒性的情況下燃燒塑膠,還是比把塑膠埋進垃圾場來得好。塑膠回收利用新創公司Cleanhub的執行長塔謝(Joel Tasche)說:「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就我們的觀點來看,燃燒塑膠創造能源是害處比較小的選項。」


塑膠抵銷權交易必須要有配套措施


因此,要解決塑膠垃圾的汙染問題,塑膠權交易絕對不是萬靈丹,而必須與下述的步驟一同合作執行:


第一,從根源減少塑膠垃圾生產量

 

從根源管理有個優勢,就是需要管理的對象將大幅簡化。目前全球的塑膠垃圾有逾半的55%,集中來自20家生產商,包括陶氏化學(Dow)、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等巨頭。

 

如果跨國監督機制可以建立,以監管誘因減少塑膠垃圾製造,鼓勵塑膠包裝材設計成更能回收、更能重複使用的狀況,單從根源管理就可以減少一大半的塑膠垃圾來源。


第二,考慮到「最初一哩路」從業者的生計

 

塑膠垃圾的回收高達90%來自低收入的非正式環衛人員,這些「撿破爛」的人很少會是正式的企業員工。如果監管機制做得太僵硬,對塑膠回收的認證制度過於嚴格,這些人將失去生計,而塑膠回收量反而將因此減少,更多塑膠垃圾會流入土地、海洋與河流之中。

 

以補貼方式人為提高塑膠回收價格是鼓勵回收增量的方式之一,但還是有極限。所以從源頭管理、讓塑膠包材廠商預先支付成本,例如塑膠瓶押金,可以在增加塑膠回收價格、幫助回收者生計時,減輕政府的補貼壓力。

 

第三,從制度上確保塑膠回收量能超過塑膠製造量

 

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人類製造而流入海洋系統的塑膠垃圾,累積已經有7500萬噸到1.99億噸之間。這個污染過程還在加速,當前每年估計有多達11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環境中。

 

從11月13日到19日展開的全球塑膠公約第三次談判(INC3),就是希望能處理解決這些議題。參與談判國家多達175國。目前的目標是在2024年達成全球性的塑膠垃圾管制公約,塑膠權交易可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但必須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

 

延伸閱讀:

微塑膠無所不在 研究:與雲形成有關
91%塑膠袋來自這4場所 環團建議納管禁止免費提供

 

※本文授權自太報,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