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見的蚵仔麵線、蚵仔煎裡的蚵仔,是巨牡蠣屬的「葡萄牙牡蠣」,由於台灣近海水溫較高,1年內就可收成,然而為了搶在東北季風、颱風季前採收,外型上因此比進口的生蠔小,再加上生菌數較高,也不生食使用,多以煎烤或汆燙後食用。
牡蠣是蚵仔煎、蚵仔麵線等國民美食的主要食材。(張語屏攝)
有別於生長在溫帶水域、體型較大的巨牡蠣屬,較多為太平洋牡蠣,育成時間較長,約需2至3年,台灣主要進口做為生食級的「生蠔」餐點。
在台灣跨國連鎖超市可見冷凍進口牡蠣,從碩大牡蠣肉大小和外包裝標示,清楚明瞭與台灣原生種葡萄牙牡蠣不同。(圖片來源:讀者提供)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在2017年也發表研究結果,利用生命條碼鑑定,解開了台灣牡蠣「葡萄牙牡蠣」種類的身世之謎,證實是台灣原生種。不過自2020年開始,從財政部關務署海關進出口統計發現,越南進口牡蠣數量,2020年進口數量為1358公噸,2022年已到3024公噸,近3年從越南進口數量已占總進口數量5成以上,超越往年進口自美國、日本及韓國數量。
水試所水產加工組組長蔡慧君受訪表示,全球的牡蠣屬種多元,在台灣的跨國連鎖超市,看到的冷凍的帶殻進口牡蠣,大多是來自日本或法國,和台灣市場所見的袋裝分裝的生牡蠣,是不同種類,現在進口以越南為最大宗,且大部份以「葡萄牙牡蠣」為主,「由於同種、且很像,外型一樣很漂亮,但無奈的是,價格卻更漂亮。」
2017年開始,經澳洲學者在越南證實葡萄牙牡蠣的遺傳多樣性、並鼓勵養殖該品種,2020年產量已比往年增加4~5倍,達到5萬公噸。
「葡萄牙牡蠣」經證明對越南牡蠣產量有益 已成功大量生產
澳洲國際農業研究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研究團隊於2019年發表研究結果,針對從越南北部開始共28個省份,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種類確定能對越南整體牡蠣年養殖產量成功倍增。
另外一組團隊則在2023年也確認先前團隊的研究,2017年左右證實葡萄牙牡蠣的遺傳多樣性,因適應環境能力較強,因此在越南在2020年的葡萄牙牡蠣產量已可增加至5萬公噸,是以往不同種類年產量的4至5倍。
越南牡蠣品質不如國產 價差大仍吸引業者進口
然而,透過越南漁業雜誌於2023年報導了解,日本學者提出,越南的軟體動物產品雖可提供50個國際市場,大部份養殖的牡蠣仍做為捕捉龍蝦的餌料,專攻牡蠣國際市場仍未有足夠競爭力,尚需要導入更符合環境與食品安全衛生的生產供銷作業模式。
《食力》經由農業部漁業署於2023年8月初洽詢嘉義區漁會,了解到目前國產未泡水的牡蠣肉每台斤約150元至160元。蔡慧君詢問產地端,蚵農透露目前1台斤160元,而越南的牡蠣肉則是1台140元,差異看似不大,但是查詢官方的數字後,以公斤算國產每1公斤為200元~230元,越南進口價則是1公斤180元,就出現價差了,就會涉及到溯源標示的問題。
進口到台灣的越南牡蠣多次驗出污染物質 貼上QR Code追溯自家牡蠣是否有效?
從2021到2023年,衛福部食藥署於邊境檢出越南牡蠣微生物、重金屬污染物等超標狀況達14次,加上有蚵農反應越南進口後的牡蠣與東石蚵混裝銷售,國立嘉義大學生命科學院水生生物科學系專案副研究員陳哲俊表示,除了嘉義東石,2023年也有台南也同樣出現混裝越南蚵的聲音出現。台彎牡蠣產業和食品安全風險受到混充疑慮的威脅。
為此,從2022年開始,嘉義縣政府開始推動牡蠣QR Code水產品溯源條碼,也鼓勵生產者的工作空間申請成為剖蚵殻示範場域,目的就是希望建立起從產地、集貨、剖蚵流程的追溯,避免因近幾年外國牡蠣混貨衝擊自家產品。
2023年颱風重創東石蚵產量 越南牡蠣物美價簾、國內業者是否會趁虛而入「狸貓換太子」混充包裝?
逐年減少的國產牡蠣,加上2023年受到杜蘇芮颱風重創,導致嘉義縣牡蠣流失,產量減少也會導致價格上升,陳哲俊說明,目前(7月至9月)是嘉義東石盛產期間、並非台南牡蠣產期,少量時的牡蠣價格就高,「因此當物美價簾的越南蚵進來,就容易狸貓換太子,但既然物美,也需要公告來源,否則就有詐欺嫌疑。」
市面上常見到袋裝牡蠣肉,除非在產地看到直接剖蚵殻後包裝,否則肉眼完全無法辨視越南進口的同種葡萄牙牡蠣。(張語屏攝)
QR Code溯源條碼對食安驗證效果低 對販售業者也無約束力
若國內有蚵農或業者要養殖及販售生食級的單體牡蠣,就得要做好殺菌,但是殺菌同時要留意對牡蠣的傷害,難度相當高。陳哲俊表示,比起一般冷藏或冷凍的牡犡的微生物標準與食品衛生安全要求就更嚴格,到時針對生食級的牡蠣就必須有產銷履歷的要求與約束,且每年都會由不定時第3方人員抽驗。
而現階段推行的QR Code水產品溯源條碼,「申請流程相當容易,蚵農進入門檻較低,且可以確定產地來源,但在食安的驗證效果則較低。」陳哲俊表示,但目前漁業署也會抽檢,尚有保障。
「若沒有技術檢驗出產地來源,當有進口商或盤商沒有針對牡蠣做好標示和來源,漁業署又該如何做追溯與查證?也許對自產自銷的蚵農有幫助,但以往建立起來的品牌也早針對消費者建立溯源的公信力,反而對傳統供應給盤商的蚵農沒有太大效果。」嘉義區漁會推廣部幹事陳宏聰表示。
陳宏聰說,產銷履歷有許多文件要登錄、且申請不一定能通過,因此QR Code水產品溯源條碼比較快,若申請到也能有規劃升級較舒適且衛生的剖蚵場域的進入門檻,「不過溯源條碼進入程度快,約束力卻不夠、保障還不足。」
若沒有突破性的檢驗技術、難以確保食安
陳宏聰說,以目前令台灣蚵農頭痛的越南牡蠣來說,「食藥署應有先抽查,但後續流向沒有追蹤,若沒有突破化驗抽檢的技術,就無法解決混貨問題,應該要限地、限量,或至少做好流向控管。」
「當然國內蚵農和業者也會反彈,為什麼不叫進口的貿易業者落實好標示,過去台灣豬肉也有類似狀況。目前的溯源條碼,能影響的是較大的進口商,小型的盤商就難以約束,分包前可追溯,分包後就難追溯,若沒有檢測技術和更完整溯源機制,還是只能自立自強。」陳哲俊表示。
建立起進口牡蠣的流向控管 對東石蚵的追溯才更有助益
而越南進口的牡蠣是否真的混充為國產牡蠣?陳哲俊、陳宏聰及蚵農反應,從國內產量對比進口量、進口的品項來比對,雖可查到進口狀況,但中間提供到哪個盤商業者等下游流向,目前仍然模糊。因此從源頭產地、貿易商、盤商,以及進口端的分流逐步建立產業鏈的溯源,對於推動產地溯源條碼才有更大的助力。
※本文授權自食力,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