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選對投資標的,不只賺錢還能救地球!李堅明「點碳成金」手把手教學

選對投資標的,不只賺錢還能救地球!李堅明「點碳成金」手把手教學
撰文: 朱姵慈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朱姵慈攝 日期:2025-02-06

第 33 屆台北國際書展於 2 月 4 日至 2 月 9 日在世貿一館盛大展開,今(6日)《碳金,投資獲利新顯學》作者、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兼任教授李明堅舉辦分享簽書會,探討碳中和趨勢下的投資機會,解析全球綠色經濟的發展脈絡。

「碳」已不再僅是環境議題,更成為企業與個人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長期深耕氣候金融議題的李堅明教授,透過《碳金,投資獲利新顯學》書籍深入探討了「點碳成金」概念,揭示碳權交易的巨大潛力,提出了從企業到個人如何透過減碳行動創造經濟價值、實踐永續發展的策略。

 

碳權交易:新興投資與獲利模式

 

碳權交易正迅速成為全球新興的投資領域,其報酬率甚至超越傳統金融商品。例如,特斯拉在2024年第四季度透過出售碳權獲利6.92億美元,佔其季度淨收入的近30%。2024年,特斯拉的碳權總收入達到27.6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54%。

 

自2017年以來,特斯拉從碳權交易中獲得的總收益已超過104億美元,成為其最賺錢的業務之一。此外,2018至2021年間,碳權的投資報酬率高達587%,遠超比特幣、納斯達克指數和黃金,顯示碳權不僅具有環境價值,更具備高度的投資潛力。

 

2022年,全球碳市場規模已超過9240億美元,且預計將持續擴大。全球碳交易量在2021年達到160億噸的歷史高峰,2022年也超過120億噸,其中歐盟是全球碳交易規模最大的區域。

 

李堅明以特斯拉為例,企業應將減碳行動視為提升競爭力和獲利的機會,而非僅是成本負擔。朱姵慈攝

 

根據Bloomberg NEF的預測,2030年歐盟碳市場價格將高達162美元/噸CO2e,美國加州碳市場價格將達到93美元/噸CO2e,而高品質自願性碳市場的價格也預計將達到20美元/噸CO2e。

 

此外,自願性碳市場在2030年的規模預計將達到1000億美元,年碳權需求量約為2.5億噸CO2e。

 

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碳交易,預計最快在2026年實施總量管制碳交易,並與國際接軌。環境部預估,碳費制度施行後,至2030年可減碳3800萬公噸。碳權的本質是一種真實資產,代表人類對地球碳負債的償還行動,主要透過減排或增匯方式產生。

 

企業如何點碳成金:ESG與淨零轉型

 

李堅明認為,企業應將減碳行動視為提升競爭力的機會,而非僅是成本負擔。企業應遵守ISO14068等碳中和標準,透過自行減排、碳匯、碳移除及購買碳權等方式,逐步實現碳中和。

 

具體來說,應採用零碳電力與循環經濟模式,鼓勵低碳生活轉型,並積極布局碳權或碳匯,同時採取「惜碳(Avoid)、減碳(Reduce)、創碳(Create)」策略,將減碳力轉化為競爭力。

 

李堅明指出,結合SDGs碳權價格更優。朱姵慈攝

 

跨國企業如Walmart透過「十億噸計畫」,要求供應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提供資源加速供應商氣候行動,當企業面臨供應鏈與投融資壓力,碳成本負擔增加,需要積極管理碳風險,並將ESG納入營運策略。

 

在全球500強企業中,45%已承諾淨零成長,其中42%的企業應用高品質碳權進行抵換。值得關注的是,歐萊德在2013年達到產品碳中和,2019年已達到組織碳中和,並儲備五年碳權。

 

台達電內部碳定價為每噸300美元,並將碳費收入用於減碳策略。微軟在2012年達到碳中和,並計劃在2030年達到負碳,並投資碳移除項目。

 

Apple也投資兩億美元於碳移除計畫,並預計在2030年達到負碳。華碩則提供商用電腦碳抵換服務。此外,北港武德宮成為全球首座碳中和廟宇,並購入優質碳權。台積電則將減碳績效列入選擇供應商的指標,並提供減碳補助專案。

 

全球已有147國家、1176家企業承諾淨零。朱姵慈攝

 

個人如何點碳成金:實踐低碳生活

 

李堅明表示,個人也能在實現淨零目標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低碳生活型態獲得碳權回饋。

 

消費者應承擔產品與勞務碳排放的責任,並透過明智消費和低碳生活實踐,給予廠商低碳生產訊號。低碳生活型態包括購買負碳商品、實踐蔬食、爬樓梯、騎自行車、搭乘大眾運輸等低碳行為。

 

此外,也可透過使用低碳APP和個人碳帳戶,記錄低碳行為並獲得碳資產回饋。例如,花蓮縣政府推動低碳行為APP,記錄民眾的低碳行為或購買負碳商品,可獲得碳資產回饋,累積10公斤碳資產,可獲得10元全家便利商店的折扣券。此外,透過基金投資碳市場,也是風險較低的方式之一。

 

現場讀者提問,未來是否因為川普執政,致使碳權變成偽命題?李堅明回應,碳排管理主導者是歐盟,美國碳管理是非主流「邊緣人」,逐漸失去領導權,他認為美國不會影響到主流趨勢,這是科學問題。

 

現場讀者提問,未來是否因為川普執政,致使碳權變成偽命題?李堅明認為,全球碳排管理由歐盟主導,因此美國的行為不會影響到主流趨勢。朱姵慈攝

 

全球暖化趨勢日益明顯,2024年是過去12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溫升已達到1.62 ± 0.06 °C。全球平均溫升已連續16個月高於1.5°C,大幅提高人類面臨的實體風險。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減排缺口巨大,需要以「跑百米」的配速減排。

 

「點碳成金」不僅是一個商業概念,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轉變。從企業到個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減碳行動創造經濟價值,並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李堅明表示,淨零賽跑是產業競爭力與國力的賽跑。朱姵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