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獲的基本理念是,如果我們把碳從大氣中吸出來,或者不讓它進入大氣,我們就可以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在那裡它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碳捕獲有許多不同版本,其中一些仍在計畫中或正在測試中,但也有已經在全世界各地付諸商業使用。
碳捕獲有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捕獲碳:碳捕獲的一種形式被稱為點源式碳捕獲(point-source CCS),這是在產生二氧化碳的源頭,比如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廠,在氣體有機會進入大氣之前,直接將二氧化碳加以捕捉。另一種碳捕獲的形式是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這是把二氧化碳從一般的大氣中抽取出來,這種方式是用風扇吹動空氣,使其通過過濾器或化學裝置。點源式捕獲與直接空氣捕獲都把二氧化碳轉化成一種可以被收集與儲存的濃縮狀態。
碳捕獲的第二部分是弄清楚一旦碳被收集起來後該怎麼處理。一個解決方案是把它埋在地下,並希望它不會再度跑出來。一些可供二氧化碳儲存的地方是煤礦或油田;因為在煤炭、石油或天然氣被取出之後,會留下空洞的礦層或空間。
【內文附圖P.195】美國一個煤礦的碳捕獲設施。
另一個可能性是把二氧化碳儲存在地下的岩層中。用於碳儲存的岩層必須具備兩個要點:首先,它必須是一種有很多小孔和空隙的岩石,以便容納二氧化碳。第二,它的上方必須有其他更堅實的岩層。在用幫浦把二氧化碳打進有空隙的岩層後,較堅固的岩層可以把它困在那裡。
這是北海(North Sea)斯萊普納(Sleipner)天然氣田使用的方法;一家挪威公司自一九七四年起就在那裡鑽井開採天然氣與石油。一九九六年該公司開始從其作業中捕獲二氧化碳,並把它打到海床下約三千三百英尺(一千公尺)深的岩層裡。海床上幾十個監測器組成的網路負責監測洩漏與故障的狀況。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是長期研究斯萊普納天然氣田的機構之一,他們的報告稱:「到目前為止,二氧化碳都被安全地限制在儲存庫內。」
斯萊普納被認為是碳捕獲一個成功的例子,還有能力容納許多年的二氧化碳注入量。
另一種儲存方式是使用可以與二氧化碳結合的岩石種類。當二氧化碳與這些岩石接觸時,會發生化學反應,使二氧化碳變成這些岩石的一部分。二○一三年,有人在華盛頓州與冰島對這種方法進行了測試。研究人員將捕獲的二氧化碳以液體形態注入地下的玄武岩(火山岩的一種)裡。大部分的碳都在兩年內礦化了──或者說成為堅硬的岩石。
這聽起來充滿希望,對吧?但是碳儲存面臨一個問題,除非就在可以安全注入地底下的地點附近進行碳捕獲,不然的話,二氧化碳必須被搬運,距離也可能很遙遠。這既昂貴又危險,而且會浪費運輸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能源。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為了向政府提供最全面的氣候科學而成立的組織)曾表示,要把二氧化碳降到可接受的水準,碳捕獲與封存應該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由於幾個原因,碳捕獲遠遠不會是全部的解決方案。截至二○一九年為止,全世界每年約有三千萬噸的二氧化碳被捕獲與儲存;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碳捕獲設施在北美。儘管如此,正被捕獲的碳總量如果跟我們要順利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所需削減的碳排放量比起來,仍只是極小的一部分。
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也很昂貴,而且它並不賺錢,但那卻是公司成立的目的。公司的行為是為了追求利潤。雖然用捕獲的二氧化碳製造某些產品可能有市場,但是能源公司做碳捕獲是為了從他們國家獲得減稅優惠,或者為了避免支付汙染罰款。若要使碳捕獲對氣候變遷有真正的影響,不僅僅是公司,政府也必須在這方面進行更多的投資。世界上碳捕獲的數量還必須有大幅的增加。
然而除了成本以外,還有安全的問題。一些科學家擔心長時間的碳儲存可能會有問題。我們研究碳儲存與付諸運用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而已。我們是否能夠確定,埋在地底下的二氧化碳永遠不會洩漏到水或空氣中,使問題在以後再度出現?而且,如果我們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我們是不是在為更頻繁的地層位移與振動創造條件,甚至是造成地震,以至於使被儲存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在化石燃料業者用高壓液體把石油與天然氣從地球裡擠出來的地區,即使是用所謂壓裂開採的地區,人們都已經記錄到地層位移的增加。
但是除了以上種種,碳捕獲還有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碳捕獲只是整個體系的一環,化石燃料產業才是一開始製造問題的源頭。要建造更多的碳捕獲設施以及四處運送這些二氧化碳,將需要更多的礦與更多的能源。這些能源從哪裡來?來自那些可能首先產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嗎?
將希望寄託在碳捕獲上,可能反而鼓勵我們繼續使用化石燃料。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說:是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不好的,但這並不重要,因為我們可以把空氣變乾淨。這種想法可能會使我們放棄對再生能源的投資,比如從一開始就很乾淨的太陽能和風能。碳捕獲還使我們更不去面對我們使用多少能源的問題。換句話說,碳捕獲沒有觸及我們問題的根源,那就是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及一種以為可以無限消耗地球資源的心態。一面把今天危機中最糟糕的副產品埋到地底,一面繼續那些首先導致這個危機的行為,這樣是不行的。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行為,好讓未來沒有人需要面對同樣的危機。
--本文摘自《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