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將自然變資產!三貂角的海,AI看得見,他如何讓生物多樣性走入企業決策?

將自然變資產!三貂角的海,AI看得見,他如何讓生物多樣性走入企業決策?
撰文: 林呈欣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新北市觀光局 日期:2025-04-15

深受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使命為先」理念啟發,現任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兼任講師陳楊文(Vincent Chen)在聯合國從事瀕危物種保育近十年,隨後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累積七年的環境變遷與能源管理經驗,於2011年創立「零碳行動公司」(Carbon Zero Too Co.),聚焦於碳管理、能源效率及環境教育等永續議題。

零碳行動雖為中小型企業,卻長期致力於協助政府、企業與社區推動淨零轉型,提供碳足跡盤查、再生能源導入與碳中和策略等服務。

 

陳楊文更將科技工具與實務經驗相結合,推動AI、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與智慧管理系統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特別是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展現創新能量。

 

從國際經驗出發:以科技協助台灣在地保育

 

零碳行動近年聚焦於提升海洋生物辨識效率,於小琉球、高雄及三貂角等地導入AI技術進行生態監測,並與台灣大學合作發表相關研究成果於國際期刊,強化科學基礎與實務連結。

 

零碳行動與台灣大學發表於《Sustainability》期刊之AI應用論文(2024年)。圖片來源:永續期刊

 

公司也與新北市政府、宜蘭縣政府、成功大學等合作,推動節能減碳、能源管理及自然為本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等多項計畫,協助地方政府與校園提升能源效率與永續意識,拓展社會參與的深度與廣度。

 

三貂角案例:社區參與與混合智慧的結合

 

位於台灣東北角的三貂角,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當地居民透過成立聖地牙哥文化發展協會(SDCDA),希望能夠保護這片海域。然而,隨著沿海自行車道的興建與觀光發展,來訪的遊客越來越多,許多人踩踏潮間帶、撿拾海洋生物,對生態造成威脅。

 

陳楊文團隊與在地社群合作,導入「混合智慧(Hybrid Intelligence)」概念,結合AI與社區參與,提升潮間帶物種監測的準確度與效率,並建立科學化的保育管理架構,為未來設立海洋保護區提供實證支持。

 

研究團隊首先採用傳統的穿越線調查方式(PSP),再利用AI模型互動學習與分析調查數據,進而找出更精確的適應性調查協議(ASP)監測方法。實驗結果證明,AI的融入能顯著提升物種辨識的準確度與調查效率,同時協助居民更精準地記錄生態變遷,為未來海洋保護區(MPA)的設計與管理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這種人機協同的混合智慧模式具備多重優勢,不僅能強化環境教育,讓遊客透過AI輔助導覽學習友善觀察野生動物,更能促進社區參與,使當地居民透過公民科學計畫投入保育工作,形成保育與地方發展的良性循環,並最終為海洋保育法的海洋保護區(MPA)設立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議,確保保育工作的長遠效益。

 

三貂角潮間帶海域,展現豐富的生態樣貌與保育潛力。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從研究走向政策與企業實踐

 

隨著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架構逐步受到重視,零碳行動積極將NbS融入企業永續策略與政策規劃,並透過AI與公民科學工具協助在地政府及企業落實生態監測與碳管理。無論是在林業署的「國土綠網計畫」,或宜蘭、苗栗的地方節能與再生能源導入項目,皆可見其技術應用的足跡。

 

NbS的核心,不僅在於保護自然資本,也為企業提供新的價值主張與競爭優勢。藉由將環境風險與財務決策接軌,企業可透過NbS強化品牌信任、減少風險、並擴展綠色市場機會。在綠色旅遊、低碳農業與環境教育等領域,企業與消費者也逐漸成為價值共創的夥伴。

 

零碳行動持續深化AI與公民科學的整合應用,並擴大自然為本解方的實驗場域。未來,公司將聚焦於TNFD資料平台建置、國際合作與社區參與的深化,期許成為推動台灣邁向永續與淨零的民間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