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氣候變遷衝擊櫻花鉤吻鮭,武陵農場「退耕造林」守護國寶魚棲地

氣候變遷衝擊櫻花鉤吻鮭,武陵農場「退耕造林」守護國寶魚棲地
撰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台中報導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慈心基金會提供 日期:2021-09-27

人怕熱,魚也怕熱!台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需生活在終年17°C以下的河川,氣候變遷威脅僅存的棲息環境。因此雪霸國家公園推動退壩還河,持續復育七家灣溪及衛星族群,去(2020)年統計約達1.3萬尾,創下歷史新高,也推動退耕還林,復興河川自然環境。

完整的森林可有效涵養水源、避免水溫升高,也會提供魚類充足的食物來源。武陵農場與慈心基金會、和泰汽車合作,計劃在大甲溪上游種下1.3萬棵樹,共同守護櫻花鉤吻鮭的珍貴棲地。

 

櫻花鉤吻鮭復育有成 從200尾破紀錄成長到近1.3萬尾

 

櫻花鉤吻鮭是全球分布最南的鮭鱒類,有別於其他鮭魚具有洄游性,櫻花鉤吻鮭屬於陸封型鮭魚,僅分布於大甲溪上游的高山河川,成為稀有獨特的指標物種,也被稱為台灣國寶魚,印在2000元大鈔上。

 

尊貴稀有的國寶魚,卻因為人為開發而受到影響,1992年僅剩下七家灣溪的200多尾,數量掉到瀕臨絕種的邊緣,櫻花鉤吻鮭成為《野保法》通過後,首批公告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政府與學術單位也緊急投入資源進行復育,盼為後代留住櫻花鉤吻鮭。

 

經過30年的復育,櫻花鉤吻鮭的族群已明顯增加,2020年成長到1萬2587尾,範圍也不再僅限於七家灣溪。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主任廖林彥表示,就地保育、移地保育雙管齊下,否則七家灣溪的棲地若受到天災等環境衝擊,將影響櫻花鉤吻鮭的生存,「且過去牠們確實分布在大甲溪上游各個流域。」

 

 

自2006開始,雪霸國家公園逐步將人工復育的櫻花鉤吻鮭放流到斯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樂山西,以及羅葉尾溪等流域,共計已放流超過1萬尾的櫻花鉤吻鮭,拓展其野外族群,降地棲地變化的風險。

 

廖林彥表示,起先在斯界蘭溪放流並未成功,沒能建立當地族群,放流的魚苗逐漸減少,「分析原因主要與環境有關,必須要有適合櫻花鉤吻鮭生長的環境,族群才能自然繁衍,否則放流再多都無法復育。」

 

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主任廖林彥投入櫻花鉤吻鮭保育超過20年。孫文臨攝

 

國寶魚好怕熱 終年水溫不得超過17°C 成氣候變遷受脅物種

 

經過多年經驗累積,復育團隊終於見到成果,2010年於羅葉尾溪放流550尾魚苗存活良好,經過10年的時間已成長超過900尾,還隨著河流外溢到下方的有勝溪。廖林彥推測,成功的原因是羅葉尾溪流域的環境維持良好,完整豐富的樹林,並有當地居民組成巡守隊,減少人為干擾。

 

然而,好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地點,今年年初乾旱,羅葉尾溪的櫻花鉤吻鮭數量就稍微減少,廖林彥說,「目前的河川環境維持良好,可透過自然環境的韌性恢復族群數量。」但若未來氣候變遷加劇,乾旱、颱風、升溫等等氣候改變,都可能對珍貴的棲地環境造成衝擊。

 

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需要嚴格的條件。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提供

 

廖林彥指出,適合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需要水溫須維持終年17°C以下,且繁殖季要10°C以下,若溫度太高會降低繁衍的成功率;此外也需要清澈乾淨的水質,水中泥沙過多會阻塞魚鰓;充足食物也很重要,櫻花鉤吻鮭的食物有70%是水生昆蟲、30%是水生昆蟲,多元充足的食物來源是櫻花鉤吻鮭族群存續不可或缺的關鍵。

 

「完好的河岸森林環境,可有助於達成溫度、食物、水質三項要件。」廖林彥說,有樹蔭遮蔽的水域比無遮蔽的水域可降溫3°C,森林有涵養水源的功能保水且淨化水質,「森林也會帶來陸生昆蟲、落葉,成為河川動物的蛋白質來源。」森林能提高因應氣候變遷的環境韌性。

 

大甲溪上游是櫻花鉤吻鮭的重要棲息環境。孫文臨攝

 

武陵農場退耕造林護國寶魚棲地 攜手民間營造森林生態

 

緊鄰櫻花鉤吻鮭棲地的武陵農場,近年就積極推動「退耕還林」改善河岸森林環境。武陵農場副場長胡發韜說,早年政府照顧退休榮民,農場外約有200公頃的榮民耕地,多種植果樹、高麗菜園或茶園,目前已收回約190公頃,並透過造林恢復自然樣貌,2007年至今,累積造林超過33萬株。

 

武陵農場周邊仍有許多土地作為高山菜園使用。孫文臨攝

 

種植高麗菜的農田,會使用化肥及石灰灌溉,卻導致土壤偏鹼性且缺乏土壤微生物。孫文臨攝

 

武陵農場的植樹造林計畫,以適地適種的原生樹種為限,並兼顧生態與遊憩功能。在遊客活動範圍周邊的造林,種植台灣紅榨槭、青楓、尖葉槭、霧社櫻等具有觀賞性樹種。在遊客不易抵達的區域,則會選擇鳥類會食用的山桐子,松鼠會食用的森氏櫟、狹葉高山櫟等殼斗科,或是台灣蘋果等樹種,提供野生動物使用。也包含具經濟價值的雲杉、台灣杉等樹種。

 

要打造一座具有遊憩、生態的健康森林不容易,需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武陵農場提供廢耕土地、慈心基金會提供植樹人手與技術、和泰汽車透過「一車一樹」計畫贊助經費,並與林務局東勢林管處合作,第一期計畫造林11.2公頃,種植1萬3000棵樹。

 

林務局東勢林管處處長張弘毅指出,高山造林需考量霜害、強風、土壤等嚴苛條件選擇適宜樹種。孫文臨攝

 

從海岸到高山 慈心基金會盼找回退化土地的「森命力」

 

經過數十年的耕作的廢耕地造林也很困難,東勢林管處處長張弘毅表示,菜園的慣行農法施化肥與石灰會讓土壤呈鹼性,且施以除草劑等物質,會使土壤種的缺乏豐富菌種,讓土壤團粒不佳,需要選擇耐貧瘠的樹種,再加上當地的風大,冬季有寒害,需要選用耐寒的樹種。「這些土壤退化狀況不一,有些可能需要十幾年才能恢復健康。」

 

協助植樹造林的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總監程禮怡表示,這是慈心基金會在海岸造林五年後首次進入高山造林,除了土壤與氣候的難題,山區交通也成為挑戰,慈心特地把海岸造林的經驗帶進山中,以水寶盆的方式造林,並在澆灌的水中加入有益菌種,改良土壤提高樹苗存活率。

 

武陵農場逐步收回集水區的土地,並由慈心基金會在廢耕後造林,改善河川環境。孫文臨攝

 

種植超過60萬棵樹的程禮怡說,在山中造林還有山羌會吃樹苗、山豬會鏟土,因此採用每公頃2000株的密植方式,後續可減少補植,依然仍可成為茂密林相。慈心基金會將照顧這些樹苗3年,帶其穩定成長後再交還給武陵農場。

 

程禮怡透露,自己在雪霸國家公園成立之初曾在此擔任解說員,「當時櫻花鉤吻鮭的生態很差,我還買了櫻花鉤吻鮭的郵票冊,告訴孩子牠們即將滅絕,只剩圖像可看。」想不到復育工作成功,「20年後能帶著種樹的經驗回到這裡,透過集水區的造林,守護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從森林到河川、從種樹到保育國寶魚,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慈心基金會志工說明水寶盆使用方式,使用泥炭土栽植及添加有益菌的水進行澆灌,改良退化的土壤。孫文臨攝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