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農業也有諾亞方舟!你知道有瀕臨絕種的植物嗎?「留種」不只為保存基因,更為永續

農業也有諾亞方舟!你知道有瀕臨絕種的植物嗎?「留種」不只為保存基因,更為永續
撰文: 蘇巧慧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1-01-13

「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泰戈爾如是說。

 

然而過去一百年來,超過90%的糧食作物品種從農田裡消失了,在25至30萬種已知的食用植物物種中,也只有4%被人類使用。我們以為我們吃的花樣很繁多,其實我們食用的植物品類很狹窄! 

 

植物如同動物,一樣有瀕臨絕種的危機。創世紀中的諾亞方舟傳說保存了動物的基因,挪威政府在北冰洋建造的非營利儲藏庫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為當今全球最大的種子庫,被譽為「農業的諾亞方舟」、「末日種子庫」。而世上最早的植物種原中心,是1921年設立於俄國聖彼得堡的瓦維洛夫植物產業研究所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封鎖當時稱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駐守的植物學家們寧願餓死也不願動用收集的種子(真的有人餓死了),這說來簡直諷刺得匪夷所思的行為,卻為後世保留許多重要的種原。 

 

生物的多樣性與農業復育工作依賴著種子庫,如同劫後的地球仰賴諾亞方舟再孕育新生命。尼泊爾大地震、敘利亞內戰都導致當地種子流失,2015年國際乾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曾因敘利亞內戰,提取了130箱種子作復育使用,也是斯瓦爾巴種子庫啟用以來首次的提取。 

 

台灣在種原保護與研發育種的工作上,並未缺席,台中霧峰的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以及位於台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The World Vegetable Center-WorldVeg)(簡稱亞蔬),除收集國內現存種原、新培育的品種,進行國際交換外,並且皆向挪威末日種子庫提供保存種原。 

 

「作物種原中心」目前收藏近10萬份種子,其中多為主要糧食作物如大豆、水稻等。自1973年啟用落成,除進行國際交換外,也無償供給國內各研究機構使用,再從我國農改場及民間育種單位蒐集新育成種子。 

 

「亞蔬」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蔬菜種原庫,真的很酷!鑒於二戰後許多國家的飢荒,1971年由我國與美、日、韓、泰、非、越等七國政府和亞洲開發銀行共同簽約成立,1973年正式運作,主要工作為改善發展中國家營養失衡及飢餓問題,提供種子及種植技術,改善當地糧食缺乏的狀況。在育種方面,亞蔬也與農委會共同改良許多品種,30多年來已研發200多種抗熱抗旱耐蟲害的番茄、辣椒、甜椒、南瓜、苦瓜新品種,並自1992年起陸續在泰國、印度、烏茲別克、瑪利、坦尚尼亞等國設立辦事處,推動區域性的協助工作。 

 

保種的工作,不僅是保存種子或是提供育種的基因庫,也有著文化傳承與地方創生的意義。例如台灣油芒透過外國學者介紹後,中研院學者在屏東德文部落在重新發現,透過復育及開發加工產品,希望吸引部落青年返鄉;在花蓮,也有民間機構正透過復育、蒐集原民原生種野菜,鼓勵部落長者復出耕作。 

 

身為立委,基於保育我國本土原生植物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生態平衡,並促進永續利用,我在去年提出「原生植物保育法」草案,已經一讀,希望可以在接下來的會期中有排審及立法的機會,為臺灣原生種植物保育創下法源。 

 

植物是地球的要角之一,是自然生態的重要基礎,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人類保護物種,即是在保護地球,保護自己。果實是最可愛的生命起源,植物種原庫的建立與維護,重要性不言可喻,另外一方面,我們更要防止農產大型企業造成的物種壟斷、基改品寡占、農藥濫用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