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的是化工,職涯是環工起家,人生價值奠基於16年在非營利企業組織的永續倡議,然後加入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KPMG成為風險管理顧問的合夥人。
我很慶幸自己近三十年的工作經歷,有機會從「一如往常」(BAU, business as usual)轉型至「非比尋常」 (BAUU, business as unusual),而這個改變也是建立在不永續的事實與因果關係。
1990年,環境危機浮現;2000年社會危機浮現;2010年世界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2020年則是直接讓人們見證新冠疫災癱瘓世界的威力。環境、社會、經濟的警鐘都狂響過了,人們依然故我,似乎是只剩「滅亡」看能否讓大家覺醒了。看懂世事,也走到了建立在不永續的事實與因果關係上。
我們應該嚴肅思考的是,我們不想要的2030、2040及2050!
我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均已到了關鍵臨界點,存亡一瞬間的坎。
誰有疫苗誰有股價、有力挽狂瀾的正面衝擊。新冠疫災再次證明社會需要企業的解方,而且是迫切、至尊無價。有為的政府可以防可以控但不能釜底抽薪,新冠疫情如此,氣候變遷、污染防治、資源短缺與全球貧困的解決恐怕也是如此。
我將這三十年來不永續與CSR/ESG發展的因果關係,濃縮在圖中。由下而上來看,正因為天下已不太平,不永續是真議題,我們需要積極正確的行動(A)。要能力挽狂瀾、翻轉與革命性創新,沒錢萬萬不能,要錢、要人、要技術解方,企業責無旁貸,所以CSR有道理(B)。
形而上的CSR要落實,就得靠環境、社會、治理(ESG)三條途徑,所以說CSR的真面目就是ESG (C)。
錢掌握在資本市場與金融業手上,金融業被放大檢視融資與投資一塊錢出去,是不是能夠成為不永續的解鈴者,而非不永續的加害者,所以驅使投融資看EPS(每股盈餘) ,也要看EGS (這裡筆者沒寫錯,我將ESG調整為EGS,讓讀者好記) 。這樣的生態系一旦形成,企業要能在ESG上受到資本市場與金融業青睞,就勢必將CSR/ESG內化為公司的創新與成長策略(E)。
無論金融業看懂沒看懂,這個趨勢已經爆發開來,但是我們在台灣的商學、金融、財務與管理教育卻沒有超前佈署。無論企業界感受或沒感受到,供應鏈管理與投融資變革已經快到瞬間翻盤的時刻,但是台灣的企業界還在靠BAU,還沒有領略到BAUU的必要。
2020年災難沒有少,但難道還要更慘才能喚醒更多人?「不見棺材不流淚」這句話都已流傳多少年,代代醒悟代代錯,但是我們將毀掉的,卻是這個星球上所有的一切。
唯有驅使與誘發企業發揮更大能量,才有機會找到出路的曙光。BAU已經是死路一條,各界都必須為BAUU找到可以自我貢獻的位置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