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二氧化碳上升,植物的養分就降低...全球營養大崩壞:未來每樣東西都像垃圾食物

二氧化碳上升,植物的養分就降低...全球營養大崩壞:未來每樣東西都像垃圾食物
撰文: 大衛.華勒斯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0-10-07

喜歡打破常規的數學家羅拉澤(Irakli Loladze)觀察到一個被植物生理學家忽略的現象:二氧化碳對人類營養有重大影響,它會使植物長得更高大,但植物的營養含量卻更少。

 

「二氧化碳一直在上升,地球上每一片葉子、每一根草,都在製造愈來愈多的糖。我們正在見證人類歷史上最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被注入生物圈,這個現象將造成人類糧食中的其他養分被稀釋掉。」羅拉澤接受《政客》(Politico)雜誌採訪時憂心的說。這篇專訪的標題就是「全球營養大崩壞」。

 

2004 年的一項指標性研究顯示,從 1950 年至今,人類栽種的植物所含的養分,隨便舉四個例子:蛋白質、鈣、鐵、維生素C,已經降低多達三分之一。每一樣東西都愈來愈像垃圾食物,連蜂花粉的蛋白質含量也少了三分之一。

 

隨著碳濃度升高,問題變得愈嚴重。最近有科學家估計,在 2050 年以前,發展中國家將有多達 1.5 億人有蛋白質缺乏的風險,因為貧窮人口大多仰賴農作物而不是動物的肉攝取蛋白質。另外,有 1.38 億人可能罹患鋅缺乏症,鋅是懷孕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有 14 億人將面臨膳食中的鐵急劇減少,可能導致貧血症大流行。

 

全球有超過 20 億人以稻米為主食,2018 年由中國科學院學者朱春悟領導的團隊,研究了18 種稻米的蛋白質含量。結果發現,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愈高,各種膳食營養的含量愈低,下降的不只有蛋白質,還有鐵、鋅,以及維生素B1、B2、B5和B9。

 

事實上,除了維生素E外,所有養分都減少了。總結來說,研究團隊發現,單單就稻米這一種作物來看,碳排放就可能危及6億人的健康。

 

在古代,稻米是帝國創建的基礎,氣候變遷將催生另一種帝國:以全球貧窮人口建立起來的飢餓帝國。

 

當世界糧倉變成永久乾旱區

 

比起高溫,乾旱對糧食生產造成的問題或許更大。世界上一些最適宜耕種的土地,將因乾旱在短時間內變成沙漠。

 

如果升溫2度,地中海和印度大部分地區將受乾旱嚴重侵襲,玉米和高粱都要遭殃,造成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如果升溫2.5度,世界會因乾旱陷入全球糧食短缺,地球生產的糧食不足以供應人類所需的熱量。如果升溫3度,乾旱會持續擴大,影響中美洲、巴基斯坦、美國西部和澳洲。如果升溫5度,整個地球會被環保作家林納斯(Mark Lynas)所說的「兩條環繞地球的終年乾旱帶」包覆。降水量是最難模擬的氣候因素之一,但各種對本世紀後半降水量的預測,結果卻基本上一致:空前的乾旱和釀成水災的空前暴雨同時發生。

 

到2080年以前,如果人類沒有大幅減排,南歐將陷入永久的大旱,情況遠比1930年代的黑色風暴事件嚴重得多。同樣會變成永久乾旱地區的,還包括伊拉克、敘利亞和中東大部分地區;澳洲、非洲和南美洲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中國的主要糧食生產區。這些地區是全球的主要糧食產地,將來很可能無法再穩定的供應糧食。

 

至於曾發生黑色風暴事件的塵暴區域,根據美國太空總署在2015年的預測,美洲大草原和美國西南部的乾旱不只會比1930年代更嚴重,還會出現千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比起1100年至1300年間使內華達山脈以東所有河流都乾涸的乾旱更嚴重,那次旱災很可能就是阿納薩齊文明衰亡的原因。

 

別忘了,雖然過去幾十年糧食產量大增,但我們身處的世界並非沒有饑荒,而且還差得很遠。

 

根據估計,全球有8億人營養不足,其中就有1億人起因是受到氣候衝擊。所謂隱性飢餓,缺乏微量營養素和飲食失調的人就更多了,受影響人數超過10億。2017年春天,非洲和中東發生空前饑荒,規模是往年的4倍。聯合國警告,那年在索馬利亞、南蘇丹、奈及利亞及葉門個別出現的饑荒,可能就造成2,000萬人死亡。這幾乎是單一年份在單一洲的饑荒死亡人數。非洲目前有超過10億人口要餵飽,預計在21世紀期間,會增加到現在的4倍,達到40億。

 

作者簡介_大衛‧華勒斯—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

畢業於布朗大學歷史系,現任《紐約》雜誌副總編輯,也是智庫機構新美國基金會的國家級研究員,曾經擔任《巴黎評論》副總編輯,目前住在紐約。

華勒斯—威爾斯持續對氣候變遷進行研究報導,定期發表在《紐約》雜誌的每週專欄中。此外,他也是「2038播客」的編輯,這個節目對近期發表的趨勢預測進行詰問,尤其著重環境議題和氣候危機的預測。在社群網路上,華勒斯—威爾斯經常大聲疾呼重視環境與暖化問題。

評論和報導常見於網路媒體《Slate》、《紐約時報》,他也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以及美國公共電視(PBS)合作,公開發表他認為氣候危機已需要人類緊急動員的論述。

 

本文摘自天下出版《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