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這款APP」連唐鳳都說讚! 喝水也能減少千萬支寶特瓶變垃圾

撰文:呂佩芬日期:2021-06-24

當傳統的奉茶碰上創新科技,「奉茶行動」誕生了!CircuPlus(循環經濟創業生態系社群)創辦人黃暐程,大學與研究所學的是資通訊,卻沒有選擇當電子科技新貴而是自行創業,在2018年接觸到循環經濟永續發展理念,他用擅長的資通訊領域來推動循環經濟,推動奉茶行動, 「我們要喝的是水,而不是需要塑膠瓶。」──奉茶行動發起人 黃暐程

奉茶行動 從源頭減塑找解方

 

奉茶行動發起人黃暐程,大學與研究所學的是資通訊,畢業後沒有選擇當工程師,而是加入新創公司,透過他所擅長的數據分析與收集,協助上市櫃公司與企業進行節能規畫,對於環境永續議題相當熟悉的他,更在荒野保護協會擔任解說員志工,帶領多場淨灘之下,他發現沙灘、海岸邊怎麼會有撿不完的寶特瓶,驚覺廢棄寶特瓶問題日益嚴重。

 

在淨灘過程中,黃暐程也時常和參與民眾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使用「減塑四寶」,像是環保杯、環保筷等,從生活中開始做起,他的創業靈感、源自於一位民眾跟他分享自身經驗「平時有帶環保水瓶出門的習慣,但常遇到的狀況是『找不到供水站』,最後只好又去買瓶裝水的惡性循環」。讓黃暐程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從源頭開始減塑呢?「民眾要的是喝水,讓想要喝水的人跟願意提供水的店家,透過資訊平台,讓雙方可以找到彼此」,這樣的契機之下,黃暐程選擇在2018年創立了CircuPlus創業生態系社群,進而發起「奉茶行動」。

 

(圖/黃暐程擔任荒野保育協會的解說志工,帶領多場淨灘活動)

 

傳統文化奉茶 結合現代科技

 

為什麼叫「奉茶」呢?因為歷史悠久的奉茶文化,展現台灣人的熱情與好客精神,商家與農民會在門口擺著一壺水,分享給需要的民眾,有時更能透過一杯茶的時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隨著時間更迭與消費越來越便利,這個優美的傳統文化也漸漸消逝。

 

黃暐程思考著科技可以做到資訊的連結,而社會創新下需要的是人與文化的連結,透過科技疊架在文化的底蘊下讓兩者相互結合,這樣創新的理念也逐漸獲得大眾們的支持共鳴,「提供水的店家與想裝水的民眾,在奉茶取水的過程中,搭起了對話的橋樑,同時也讓好的店家有機會被看見,達到宣傳行銷的效果。」

 

而奉茶站不只有免費提供飲水,有時候還有「彩蛋」,像是在大稻埕商圈的中藥行店家會提供酸梅湯、城隍廟提供桂圓紅棗茶,部分奉茶站甚至是提供仙草茶、麥茶、鐵觀音等特別飲品,這些都是店家自發性提供,在奉茶地圖中沒有特別標示,靠民眾自行發掘,提供給奉茶APP使用者「特殊驚喜」。

 

奉茶行動為了吸引更多民眾加入找水的行列,APP中還有設計集點遊戲賺取永續金幣,讓使用者在喝水、裝水的過程中還能享有小樂趣,透過累積的永續金幣可以換取奉茶行動合作商家所提供的綠色商品,讓永續循環實際進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圖/店家門口會貼上奉茶行動專屬貼紙,是提供給民眾裝水的奉茶站點)

 

獲總統府黑客松肯定 公私協力

 

CircuPlus發起的奉茶行動更在2020年更參與總統盃黑客松比賽,經過六個多月比賽過程,成功從三百多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選五大卓越團隊之一,更受到政務委員唐鳳大力支持,「奉茶行動是數位科技與社會創新的結合,讓原本分散社會各處的涓涓能量匯流在一起,讓永續思維和日常生活有了最接『水氣』的連結。」

 

由環保署提供各縣市的飲水站資料,結合現有公部門的資訊以及有意願加入的友善店家與一般民眾分享的供水站,奉茶行動透過店家、公部門、個人提供奉茶站點的合作,目前共有七千多個供水站點。

 

(圖/奉茶行動獲選2020年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肯定)

 

年減1%瓶裝水 增2.3座大安森林公園碳吸附

 

奉茶行動未來更計畫以「觀光減塑」為目標,與觀光商圈以及大型活動合作設置供水站,當民眾出外旅遊時有喝水需求時,增加民眾使用環保杯飲水動機,減少瓶裝水浪費。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使用45億支寶特瓶,而每年生產瓶裝水數量達到10億瓶,造成環境嚴重負擔,黃暐程的目標在2023年前,奉茶站數量能比便利商店多出1.5倍,打造全台免費的飲水站地圖。

 

每年只要減少1%相當於1千萬瓶瓶裝水的數量,等同於減少將近895公噸二氧化碳,就能增加2.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目前奉茶行動APP已有11萬人次下載使用,一共減少了12萬8千個塑膠瓶,黃暐程期待有更多人加入,攜手守護環境!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